“熊孩子”与“小魔怪”
2022-06-02晏晏
晏晏
惊悚故事总有“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开端,圣诞喜剧总有孩子、小狗和不得志的男主角。要素合一,竟然成就了一代经典。
作为20 世纪80 年代与《E·T》《捉鬼敢死队》同样知名的欧美现象级幻想作品,《小魔怪》的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父亲为儿子买圣诞礼物,误入神秘的宠物店,买回一只“小魔怪”。老板叮嘱再三,说“魔怪”是一种神秘的幻想生物,十分可爱却需要悉心照料。要饲养它,得遵守以下三条法则:
“第一,不能见光;第二,不要喂水;第三,过了午夜十二点不要喂食。”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由斯皮尔伯格担任执行导演。那个总是把外来物种当成梦幻好朋友的大男人,偶尔也会爆发恶作剧一般的童心,来吓唬一下有父母之名却无父母之实的大人,好让他们乐过之后若有所思。
说是小“魔怪”,长得却一点也不“怪”。它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看上去何止是纯良可爱,简直是我见犹怜,真想每天抱在怀里顺顺毛。它甚至还能跟着音乐歪歪脑袋,咿咿呀呀地唱起歌。这么友好乖巧的生物,往往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让人轻易为其放弃原则。起初,是孩子无意间让小魔怪见了强光。毛茸茸圆乎乎的小东西皱起脸,吓得胡乱尖叫。初次见到这个世界,初次将脚丫踏在地面上,初次走进幼儿园望着父母挥舞的手,下一秒哇哇大哭。寻常生活似乎也有好多好多的可怕瞬间!
水是地球上万物生命的源头,却让小魔怪迅速分裂,一口气变出好几个长相各异的“分体”,那些皱巴巴的脸看起来也多了几分狡黠。拿着生活里最常见的东西上房揭瓦,把玻璃弹子撒满地,在房门上偷偷搁水桶放板擦——等等,这究竟是幻想中的小魔怪,还是班里几个“刺儿头”的“英勇战绩”?
至于晚上不准吃东西——所有的童年禁令里都不允许孩子晚上吃甜食,“牙齿烂掉”这种简单直白的理由,却并不能阻止悄悄冒出来的好奇心。孩子们缩在被子里听了又听,待闹钟走过12 点整,才从枕头下摸出一块巧克力。吃一块就好,没什么大不了——哎呀!不好!妈妈开门进来了!
在不少童话故事之中,怪物都是见不得光的。如果能够让孩子成长的地方洒满足够的阳光,小魔怪自然也就无影无踪。可孩子本不该是“魔怪”,正如天生的熊孩子少之又少。魔怪之所以成“魔”,如“异形”般结出茧,蜕变成青面獠牙的生物,正是因为养育它的人在关键时刻缺位,又想补偿缺位的内疚,却再一次于关键时刻无视了最基本的原则。直至小魔怪们圣诞大拆家,大闹玩具城,只能由社会力量来教育它们了。
片中的父亲是个发明家,总是弄出些奇怪的东西想让生活更加便利,可唯独忽视了对家人的陪伴——是的,小魔怪是他送给儿子的玩伴,但除此之外,他和儿子几乎毫无交流。刚进家门时,三条禁忌已经被他抛到了脑后,仿佛一次次让步和骄纵都能用“忘了”作为借口。养,却不承担“育”的责任,毫无原则,那么成长路上又何止三條禁忌?
孩子的心是纯白的,但它也可能会成为外来物种滋生的温床。成长过程中必须遭遇各种阵痛与割舍,而成人父母者唯有懂得适当拒绝,坚守基本道德准则,才能让它们由纯白变得五彩斑斓,向阳而生。一旦这些小小的“魔怪”扎根到了心里,并呈几何数量增长,一心向往稳定、单纯与和善的“大人”们,必定会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