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子是个好东西

2022-06-02姜未禾姜振宇

科学Fans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脑智力博士

姜未禾 姜振宇

姜老师:感觉现在同学们纷纷用脑过度,早衰迹象很明显啊。

姜博士:脑子好不好使,直观的标准一个是记忆力好不好,另一个是能不能在不同事物之间形成联系,你具体指的是哪个迹象不好?

姜老师:两个都有。记忆力嘛,昨天提到今天就忘了,今天讲了明天又忘了。不过这方面其实还好,有各种训练方式。比较糟糕的是你说的后面这种,像各种事情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事件背后的大框架之类的。简单来讲就是怎么把各种知识点串起来,这个往往是决定同学们能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分析、逻辑推理的核心。

姜博士: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因为现在大家碎片信息接收得太多了。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现在我们家里随随便便一个手机里的信息,就远远超过孔夫子一辈子能够阅读到的所有东西。

姜老师: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接触到的信息一定是复杂的、碎片化和混乱的,这其实就是对人的大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问题在于,我们的大脑基本上就还是原始人的大脑。

姜博士:确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各类考试一般只有三四个选项。正常人类的大脑能够在同一时间处理的信息就只有那么几个比特,再多就顾不过来了。看上去我们在讨论的是一个如何适应科技时代的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是人类如何进化的问题。

姜老师:是的,特别是在没有办法要求大环境必须怎么样改变的前提之下。一方面你当然可以选择一个复古的、保守主义的态度,可以去拒绝这种信息爆炸,只去接受书本知识。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加进取地去拥抱这样的现状,某种意义上必然会走到那种人脑和机器混合的人机结合体形态。

姜博士:确实,核心在于我们不能等着“自然”选择。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对抗这种残酷的自然选择。既然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对这种环境的适应当然也可以由人类来主動推进。

姜老师:我个人是感觉这个事情没有听上去那么吓人。我们人类从几千年前开始,就一直有对学习方法的各种总结。

姜博士:这个过程确实很科幻。我们被科技改变的,目前也许主要还是各种习惯,将来随着技术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姜老师:我印象里威尔斯① 应该是第一个把进化论或者说演化论的理念应用在科技时代的人类身上的。

姜博士:嗯,这个我有印象。在他的描述里,未来的人类四肢会退化,变得纤细,因为要承担的体力劳动变少了。而头会变得很大,因为绝大部分工作要靠脑子来完成。

姜老师:但这仍然是一个不加人为干预的、“自然”选择的过程。

姜博士:威尔斯去世都快一百年了,只能说站在今天看,他的那些想法还很有时代的局限性。他还不是很敢于去想象用科技对普遍的人类进行直接干预,而只能把这个过程包装成“时代发展”之类的东西。

姜老师:不过他在《莫罗博士岛》里设想过提升动物。可不可以认为,这个时候大众还只接受世界上最聪明的只能是人,不存在比人更聪明的东西,所以智力提升主要还是用在比较蠢笨的动物身上。

姜博士:威尔斯对智力提升的整体态度还是比较负面的。不过他毕竟已经接受了这种进化论的思想,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进步的了。但是仔细考虑,你会发现他这个想象当中包含了一个方向,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脑和四肢成为一组对立。他等于是否认了人类对体能、体力这样的一种需求,而觉得只有人脑智慧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姜老师:这就有点回到古希腊那种身心二分的状态了。身体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价值,只是给我们增加负担的躯壳,只有头脑才是高尚的。这往好听点讲叫人本主义,往难听点说其实叫作人类主义或者人类中心主义。

姜博士:或者叫大脑中心主义……威尔斯之后应该有很多作品讨论过这个话题,包括刘慈欣也提过,就是像人类这样不断推进智慧的进步,到底是不是一种有效的进化策略。或者说站在群体存续、适应环境的角度来讲,人类虽然能够完成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却无法彻底消灭蟑螂和老鼠。所以那种低消耗、高繁殖率,同时个体智慧低下的策略,其实也挺成功的。

姜老师:不过既然我们人类已经发展成这样了,那只好顺着这个思路再往前走。下一个阶段的能力会是什么样子呢?

姜博士:我觉得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还是要追求脑力的。我们在科幻电影中常见的人机结合体眼见着也不能很快实现,那么开发人脑本身这条道路就是一个必然选择,最多再加上开发各种工具、各种学习的方法等等。因为工具等于就是大脑的一个延伸。

姜老师:这个就很麦克卢汉②啊。从作品的角度来说,我很快想到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③。

姜博士:对,那是一个很典型的人类智力提升的作品。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作品本身写得太好了,我们甚至可以从很文学的角度来评价它,这反而使得那个智力提升的点子没有那么突出了。

姜老师:嗯,它文学性太强了,遮蔽了他的点子。但是他仍然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就是如果说我们真的开发了大脑,然后让人脑变得更聪明更厉害,那会引发什么问题?

姜博士:《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选择的是一种回避的策略。它等于是让智力提升的方法失败了,然后避开了我们本应该去面对的一些伦理问题。主人公查理最后又回到了智力低下的状态,等于说这事白玩了。

姜老师:但是如果智力提升的可能性成真,问题也许会变得非常严重。

姜博士:比如说谁享有这个智力提升的机会?或者提升了智力的人,会和不享有这种机会的人变成两个物种,科技发展其实使得人类的不平等加深了。

姜老师:对,从这个意义上讲的话,我们其实已经多少看见了这种趋势。现在互联网时代的所谓信息素养,其实也是对人脑的一种提升和挑战。

姜博士:但这种信息素养更多的时候还是在行为层面上。你要适应于这样的互联网环境,然后学会保持质疑的态度,从无数信息里面获得有效信息,这个是可以通过教育去达到的。而如果说真的连大脑都变了,那就是教育也没什么用了。

姜老师:这就好比是围棋。我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靠人类智慧,靠人类的体验体悟,靠感知和直觉来玩的东西,最后发现我们其实既不懂围棋,也不懂大脑。

姜博士:这里说不懂围棋,是说我们思考了那么多年,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而是强行用一种审美上的东西去解释它?

姜老师:是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围棋它毕竟是个规则比较清晰的东西。虽然它棋局可能性的数量很大,但毕竟是有上限的。而人脑似乎还是一个目前的技术没有办法穷尽的状态。

姜博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有两个假设。第一个就是技术在这个时候失败了,我们完全造不出一个替代大脑思维的“阿法狗”。所以技术能够实现的人工智能就只能是一个辅助,它也许是以一个资源库或者数据库的形式出现。当我们需要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去调用它,插个U 盘。

姜老师:U 盘慢慢也快变成一种时代记忆了。99 年的《黑客帝国》里,男主角尼奥学武术的时候插的还是3.5 英寸的软盘。将来应该是建立在五六七八G 技术上的云端数据库。

姜博士:别打岔。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深层的人机结合体。科技这个时候没有失败,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我们去思考、体验和感知。

姜老师:但其实我们离前者还有很远,离后者就更远了。现在搞AI 的,未必比搞星座的更有科学性。

姜博士:我觉得如果这个东西实现了的话,我让一个电脑替我去上学,然后我在家里happy,这也挺好的。

姜老师:但这种可能性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你会发现实现的情况并不是你作为学生的身份被替代了,而是有人代替了老师的身份。不是有另一个你去学校,而是有另一个老师甚至另一个学校来到你家。老师会无所不在,现在的网课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个雏形。

姜博士:确实,做学生真是太惨了……不过我觉得真到那个份上了,也许会有新的比较乐观的可能性。就是今天用来打发时间的各种消耗娱乐,对那个大脑提升之后的我们来说,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吸引力,因为它对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就太简单,太无趣了。只有像学习这种极强的脑力劳动才能带来乐趣。

姜老师:您这也太高尚了……不过即便到了那样的状态,学习本身也会变得多样化。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一些必要知识的学习之后,人跟人之间的专业区分度会更大。就好像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游戏里面拿到所有的成就,你只能在一些游戏里拿到一些成就,考试也是这个样子。

姜博士: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有的时候,教师的权威感,恰恰是在批试卷的时候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另一些教育模式下,老师就没有那么强调这种权威性,比如让同学们去排一个戏剧,同学们的想法也许比老师更好,即便没那么出色,问题也不大,老师也许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姜老师:确实,中国古代讲“传道授业解惑”,也许在更发达的科技时代到来之后,教师的职责和角色会重新转移到与古代更接近的状态。这个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一种文化基因,就和我们这些原始人的大脑一样,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当中沉淀下来的。

姜博士:当然,不管是大脑的功能还是教师的角色,都会在过去两百年来科技发展的影响下被部分地消解,但不会迅速地彻底失效。一方面,过去的东西需要发生改变,但另一方面,现代化虽然很强大,但是也没有那么强大。

猜你喜欢

人脑智力博士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博士蚊
让人脑洞大开的智能建筑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