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弓》丰中锐末笔法略论
2022-06-02朱友舟马佳乐
朱友舟 马佳乐
【摘 要】“丰中锐末”笔法是图画体向线条过渡的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及金文。上博简《中弓》通篇大量使用此法,呈现出空灵细劲的精神气质。除了受甲骨文、金文遗存的笔法习惯影响,“丰中锐末法”也与书者所使用的书写工具有关,尤其与毛笔的性能有关。
【关键词】《中弓》;丰中锐末;笔法
【中图分类号】K877.5;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7-0020-08
【作者简介】1.朱友舟,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教授,博士生导师;2.马佳乐,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书法系研究生。
近世出土的郭店楚简、上博楚简、包山楚简、清华简、新蔡葛陵楚简等战国简帛墨迹,真实反映了当时手写体汉字的书写风貌。这些书迹已经具备丰富的笔法特征,总的来说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丰中锐末法”“倒薤法”以及“玉箸法”。上博简中的文字完整地体现了以上三类笔法,其中《中弓》一篇大量运用了“丰中锐末”笔法,在诸篇中独树一帜。本文即以《中弓》篇为中心,重点分析其“丰中锐末”的特殊笔法,并进一步探寻形成此特殊风格的原因。
一、《中弓》筆法分类
上博简《中弓》全篇现存简28支,共520字,另有附简24字[1]。“中弓”即“仲弓”,鲁国人,冉氏,名雍,仲弓为其字;孔子弟子,少孔子29岁,为孔子所推崇,被孔子比喻为“犁牛之子”。《中弓》第16简背后有篇题“中弓”,或因此而得名。
《中弓》章法疏朗,呈现瘦劲尖锐的艺术风貌。尤其是丰富的笔法形态,以“丰中锐末”最具特点。除此之外亦运用其他笔法,如“倒薤法”“玉箸法”等。
(一)丰中锐末法
“丰中锐末”是《中弓》中最具特点、运用最多的笔法,使《中弓》通篇呈现出空灵细劲的精神气质。周凤五将郭店竹简字体分为四类,其中第二类有“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特征”[2]。王晓光认为殷代书迹的用笔可以分为“端尖中粗式笔画”及“头粗重、尾轻细式笔画”两种[3]。周凤五讲的第二类“丰中首尾锐”以及王晓光讲的“端尖中粗式笔画”即是本文所讲的“丰中锐末法”。此法尖锋入笔,毛笔逐渐下按,无顿笔、逆锋、调锋的动作。“丰中锐末法”在《中弓》篇中主要体现在竖画、斜画以及弧画。相比于上博简的其他篇目,《中弓》中起笔尖锐处较多,故本文主要讨论“丰中锐末”的起笔处,在整理例字时也主要以起笔露锋尖锐的笔画为例。
1.竖画
“丰中锐末法”在《中弓》竖画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在中竖及右侧竖。
(1)中竖
《中弓》中主笔竖画多向右下倾斜,笔势比一般楚简更加欹侧,用笔多为“丰中锐末”,而且往往通过饰点的美化,强化了中段丰厚的特征,如同优美的梭形。《中弓》篇题和正文中共有15个“中(仲)”字,其中10个主笔竖画均为“丰中锐末”,均因饰点中段更加饱满,两端更显锐利(如表1所示)。另有几个“中(仲)”字由于起笔处残破不清晰,不能准确判断其笔法,暂且不谈。简16篇题的“中(仲)”字不同于正文的“丰中锐末法”,属于我们讨论的第三种“玉箸法”。关于简16简背上的篇题,李松儒认为“两字与正文是由同一抄手所写”,理由是篇题“中(仲)”字竖画的倾斜角度与正文大致相同,篇题与正文“弓”字的“”部分均由两笔写成,写法、“弯曲弧度及运向较为一致”[4]。但篇题的“中(仲)”字竖画起笔处有明显顿笔,而正文中的“中(仲)”字竖画起笔几乎都是尖锋入笔直行,用笔动作为由提到按,而非篇题竖画的由按到提(见下页表2)。除此之外,正文的“中(仲)”字相较于篇题的“中(仲)”字体势更纵长,竖画中有椭圆形或梭形饰点,是正文抄手的书写习惯。正文中的“弓”字最上方横画用笔由粗到细,最后出锋尖锐,而篇题“弓”字上方横画为“玉箸法”,起收处用笔均匀,没有明显的提按变化,也没有出锋,篆意较浓。更为明显的是“弓”字的“部分,篇题与正文的写法不同,笔画提按也不同,体现了不同抄手的书写习惯。冯胜君认为“抄手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字迹,字迹是我们区别抄手的唯一标准”[5]。故《中弓》篇题与正文为不同抄手所写。
《中弓》中“才”字竖画也是“丰中锐末法”。与横画“玉箸法”不同,竖画起笔处尖锋入笔,行笔过程线条渐粗,收笔处提笔出锋。其中简9“才”字的竖画中下段有梭形饰笔,使笔画中段更丰满。再如“不”字,横画与两斜画逆锋起笔,线条均粗厚饱满;而竖画起笔尖锐,不逆锋不调锋,入笔直行,逐渐下按,收笔出尖。与“中(仲)”“才”二字相比,“不”字竖画饰点居中偏上。“古”字在《中弓》中共出现两次,在简9中意为“故”,在简21中与“之”字构成一个合文单位。简21中“古”字竖画上的饰点更圆厚,凸显了其“丰中锐末”的特点。
除上述主笔长竖外,其他偏旁或独体字中也多用“丰中锐末”的中竖。如表3所示,“东”字有两处中竖,上部短竖起笔尖锐,行笔逐渐下按,收笔含蓄不出锋。第二个竖画较长,起笔收笔均出锋尖锐,竖画中下段有梭形饰点,使竖画呈现“丰中锐末”的形态。“丞”“罪”“惓”几字的竖画起收笔处均呈尖锐状,“生”“星”二字将第二横画变为点,增加了竖画“丰中”意味。简18“王”字中竖起收笔尖锐,笔画中段调整笔锋行笔方向,笔画加重,形成“丰中锐末”形态。
(2)右侧竖
右侧竖写法与上文所讲主笔中竖相似。《中弓》中共有4个“唯”字,其中3个字(如表4所示)用笔均为“丰中锐末法”,但其“丰中”形态略有不同。简13与简21“唯”字的竖画“丰中”饰点处于第三个横画之下、接近笔画的收尾处,圆劲厚实;而简29“唯”字的竖画饰点在线条的中上段、第一横与第三横之间,呈梭形,线条中下段较细。《中弓》中“惟”字右侧竖起笔至笔画三分之二处均较为细劲,后三分之一处为线条“丰中”部分。《中弓》中有7个“雍”字,其中有5个字右侧竖为“丰中锐末法”。其中简4、简21中“雍”字的竖画“丰中”主要通过毛笔的提按来表现;而简6、简9中则通过饰点加重线条中下部。这似乎可看作书手的审美自觉,丰富的“丰中”表现形式增加了其艺术性与审美价值。
2.斜画
《中弓》中斜画多向右下倾斜,大致可分为长斜画、平行斜画以及“人字头”竖撇三类,这些斜画多为“丰中锐末”形态。
(1)长斜画
表5中“民”“女(汝)”及“谋”三字上部写法相似,长斜画均向右下倾斜,笔画入笔纤细,行笔渐粗,尖锋收笔。“民”“女(汝)”二字的斜画上均有梭形饰点,凸显笔画“丰中”的特点。但饰点的位置不尽相同,有的在斜画中部,有的在中下部,有的在尾部,避免了重复性,增加了审美多样化。
(2)平行斜画
除长斜画之外,《中弓》中的平行斜画也运用“丰中锐末法”。表6中“之”与“先”字的上半部分“<f:\教育8本书\江苏教育2022\江苏教育5期\书法5期\书法5期图片\清稿-马佳乐《中弓》(四稿)-12C8\image72.png>”写法相同,此部分两平行斜画一短一长,起笔处尖锐露锋芒,是典型的“丰中锐首”。“过”字右上方“<f:\教育8本书\江苏教育2022\江苏教育5期\书法5期\书法5期图片\清稿-马佳乐《中弓》(四稿)-12C8\image73.png>”二笔画长短、形态均不同,但其右下斜画起笔均较为尖锐,笔画中段渐粗。简15“足”字下部有右下、左下两个方向的三个斜画,三个斜画的起笔处均尖锋入笔,入笔后立即下按,故笔画相对简3“臣”字的斜画更显健壮挺劲。
(3)“人字头”竖撇
“人字头”在此除典型的人字头外,也包含形状类似“人”字的部件,或字中其他部分的“人”字(不限于上部)。如表7所示,简2、简8、简10、简16、简23中“夫”字的第一个“人”字竖画较长,尖锋起笔,行笔逐渐加粗笔画,至转折处调锋向左下行,收笔出锋。此种人字头“丰中锐末”的表现方式与简26“因”、简6“昏(闻)”、简11“既”相似,均加长了“人”字本身的竖画部分,使字的结构趋于长方。简29“夫”字的第一个“人”字竖画起笔回锋顿挫,第二个“人”字才是尖锋入笔,转折处调锋向左下行,收笔出锋,与简23、简24“立”字以及简5“余”字的人字头写法相似。简2“亦”、简18“内”二字“丰中锐末”笔法表现在下部第二个“人”字的撇画,简11的“兴”字则表现在字中的“人”部。故表7中字均有或包含“人字头”,但其中“丰中锐末”的表现方式略有不同。
3.弧画
具有象形性的弧画为古文字的重要笔画,《中弓》中的“丰中锐末法”也表现在弧画处。主要形态分为“U”形、“V”形及竖弧三种,其中包括此三种的变形。
(1)“U”形弧画
《中弓》中的弧画圆转流畅且特点鲜明,多为“丰中锐末法”。如表8中的字均有“U”形的弧画,弧画两端起笔处尖锐细劲(表8中除了“孔”字的“”部分之外,其余字的“U”形笔画应均为两笔写成,起笔处为上方两端)。此处“U”形并不只是典型端正的“U”,也包括其旋转与变形。“又”字弧画为主笔,像小手臂之形。中部筋骨饱满,起收笔出锋尖锐。“以”字则开口向右上。它们的共同特征是“U”的两端出锋行笔、笔画细劲,中部线条更显厚实,是典型的“丰中锐末法”。除此之外,一个字中也可能含多个“丰中锐末”的“U”形笔画,如“而”“孔(子)”“若”“惓”等字。
(2)“V”形弧画
(3)竖弧
表10中簡21“与”字中上部竖弧及简26“怠”字左侧竖弧,起笔尖锐,行笔线条渐粗,是典型的“丰中锐末法”。简26“吾”右上部竖弧入笔轻细,渐行渐粗至转折处。
简2“河”字水旁竖画起笔处尖锋入笔,中段笔画渐粗,尾部提笔出锋,线条整体呈外拓状。“海”字有两个长竖画,水旁的竖画起笔尖锐、向右下倾斜,行笔笔画渐粗,中段调整笔锋向左下方行笔,之后毛笔逐渐提起、笔画渐细,直至收笔尖锐出锋。但不同于“河”字水旁竖画的外拓,而近似于后世所讲的“内擫”。“海”字右边的竖画于左边笔势相同行笔方向与转折处也与左竖相似,而线条上端较左竖细劲,避免了相同笔画的重复。
(二)倒薤法
除“丰中锐末法”之外,《中弓》也运用“倒薤法”,又称为“科斗笔法”[6]139。“倒薤”一词较早见于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参差倒薤,既思种柳之谣。”唐代韦续《墨薮》卷一《五十六中书》记载:“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今‘薤叶篆’是也。”对于此种笔法,黄惇认为:“倒薤法,古笔法之一,俗称倒薤叶法。从形象上说,薤叶在生长时是上尖下宽的,然而因用笔时先需着力下笔而后向不同方向运笔,故而笔划多形成先宽而后尖的形态,此一宽、尖的顺序与人们看到的薤叶相反,故谓之倒薤法。”[6]139可见“倒薤”笔法的特点为“先宽而后尖”。
(三)玉箸法
“玉箸法”即“玉箸篆”的笔法。关于“玉箸篆”,宋代《玉海艺文校证》称“秦丞相斯变苍颉籀文为玉箸篆”,指出“玉箸篆”为李斯所创。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有:“李斯,字通古,楚上蔡人,始皇丞相也,少从荀卿学,知六艺之归。参古文、复篆、籀书,颇加改省,作小篆,著《仓颉篇》九章,世谓之玉筯篆。”说明李斯结合诸体而创玉箸篆。
“玉箸法”的表现形态介于“丰中锐末法”和“倒薤法”之间,起笔藏锋,没有明显的顿笔痕迹,线条粗细均匀。如《中弓》简21“其”字的第一笔横画,起笔与行笔处过渡自然,线条粗细均匀、行笔流畅。简12、简24中“不”字和简29“正(政)”字的横画,虽收笔处微微向下,使横画呈拱形,但从起笔到行笔的中段保持了均匀的提按变化,无明显先下按再提笔的痕迹。
二、《中弓》“丰中锐末法”成因
(一)古法遗存
甲骨文有单刀刻成,有双刀刻成,也有单双刀并用(如图1至图2)。单刀刻成的甲骨文字起笔处定为尖锐形态,笔画由细到粗,这是由龟甲兽骨的材质和刀的特性所决定的。商代甲骨文多用于王室祭祀,庄严谨慎,且商代已开始使用毛笔,故甲骨文有可能为先书后刻。因此“透过刀锋看笔锋”尚可推断此种笔法早在殷商已经出现,只是未有强力证据。从商代后期司母戊方鼎铭文(如图3)、戍嗣子鼎铭文(如图4)等可窥见当时书迹笔画的“丰中锐末”习惯。
西周中期散伯车父鼎铭文(如图8)、晚期己白鼎铭文(如图9)的横画也多为“丰中锐末法”。到西周中期至晚期,铭文“符号化”特点减弱,肥厚的点团逐渐减少,更趋向“线条化”,笔画增强“篆引”意味,起收笔规整秩序化,“丰中锐末法”在此时减少使用(西周晚期铭文趋向整饬秩序化,秦国僻居西土延续了西周晚期的文字特征。而六国文字虽然也来源于西周金文,但在急速的演变中逐渐远离西周的文字风格,朝着便携化、浪漫化的方向发展。秦简与六国墨迹的起笔方式差异较大,正因如此)。
(二)新笔佳颖
“丰中锐末法”也与书者所使用的书写工具有关,尤其与毛笔的性能有关。在商代,人们的日常书写中就已经开始使用毛笔。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属于战国时期,而“书法创作风格与毛笔的大小、软硬、长短等种类关系密切。笔的材料质量会引发不同的审美趣味,由此而形成不同的语言特色。选择不同毛笔可能导致书法风格变化”[8]。黄惇也认为:“个体风格可以有粗、精、拙、丽之别,所用毛笔或为新笔佳颖,或亦可是旧笔秃颖,这都影响其风格。”[6]136尤其是毛笔的锋颖,对表现书写面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楚简线条流动飘逸,弧曲劲健,浪漫妖娆,别具品格,應该说与楚笔之‘锋’的良好性能有着密切关系。”[9]《中弓》的笔画起收尖锐,线条中实,笔毫未分叉,无破锋、飞白的现象,所用毛笔应该为锋颖挺健的新笔。作为对比,上博简《三德》抄手使用的毛笔锋颖较秃,起笔处无尖锐锋芒,行笔破锋、飞白的现象时有出现。
三、“丰中锐末”露锋起笔的影响与流变
秦统一之后实行“书同文”,秦书法多逆起铺毫,行笔线条迟重均匀,与楚简顺锋斜切或露锋尖起的率意快捷行笔方式不同。秦王朝灭亡后,“丰中锐末法”在汉简的书写中大量出现。以敦煌马圈湾汉简(如图13至图15)为例:
“丰中锐末法”在汉代之后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摒弃了“锐尾”这一部分,而变为“左尖右粗”。王晓光认为:“早期楷书横画之左尖右粗写法在民间书写中很普遍,从东牌楼东汉末简到走马楼、郴州吴简到郴州西晋简、西部出土的西晋简纸墨迹中都有这种情况。”[10]黄惇认为:“如果将战国简中的这类横画,与新近出土的西晋郴州简及南朝陈智永《真草千字文》对比,即会发现其用笔如出一辙,横画皆出锋起笔,收笔一按,此即古称‘一拓直下’法。”[6]149黄惇所讲的“一拓直下”法类似“丰中锐末法”。湖南郴州出土的西晋简(如图16至图18)中的几乎每个字横画的起笔均无藏锋、无顿笔,由尖到粗,是典型的“丰中锐末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的写经中也常用此种用笔,如东晋写本《三国志·步骘传》(如图19)以及北朝写本《大般涅槃经》(如图20),其横画几乎均“左尖右粗”。
四、小结
“丰中锐末”笔法是图画体向线条过渡的形态,是笔画在过渡时期快捷实用的表现,《中弓》通篇大量使用此法。以后世书写成熟正体的习惯来看,通篇使用此种用笔貌似不严谨。其实“丰中锐末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及金文。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也时有书家挖掘此法,将其运用到创作中。由此可考虑将“丰中锐末”笔法运用到日常书法创作中,不限于隶书与楷书,行草创作时也可掺入以丰富笔法,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书法实践中,以学术驱动艺术。
【参考文献】
[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63.
[2]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C]//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9.
[3]王晓光.秦简牍书法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158.
[4]李松儒.战国简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简为中心[D].长春:吉林大学,2012.
[5]冯胜君.从出土文献看抄手在先秦文献传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M]//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16.
[6]黄惇.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J].书法研究,2016(1):136-151.
[7]王鑫玥.先秦墨迹书法整理与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8]朱友舟.中国古代毛笔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207.
[9]王祖龙.楚简帛书法论稿[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127,192.
[10]王晓光.新出土郴州吴简墨书及其书史价值[J].中国书法,2018(6):196.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战国楚简书风研究》(19BF07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