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医教协同”干预策略探究

2022-06-02张燕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

【摘 要】中学生的情绪障碍频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质量。在中学生情绪问题的发现、评估与转介过程中,“医教协同”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提升预防意识,把预防工作做足;提升协同意识,排查重点关注人群并定期关注;提升专业化意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医教协同”、家校协同,让中学生的情绪障碍问题得到更积极有效的干预。

【关键词】中学生;“医教协同”;情绪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0-0020-03

【作者简介】张燕,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210008)教师,一级教师。

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不仅面临内部的“自我同一性危机”,还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学业发展等现实压力。在充满挑战的年龄,中学生的情绪障碍频发,这些问题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青少年情绪障碍指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疾病。中学生的情绪障碍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病情较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本文结合一例高中生抑郁症在校园中被发现、評估与转介的过程,反思家校合作、“医教协同”中的做法,提出学校应对中学生情绪障碍的积极干预流程与策略。

一、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发现与沟通

1.班主任发现问题并求助心理健康教师

“张老师,您能和孩子聊一聊吗?我们都没有办法了,她非要换班,我们好几个老师都说服不了她。她还威胁父母,若不同意就不来上学了。”这是小高的班主任求助心理健康教师时说的一番话。心理健康教师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小高在高二选科分班后的一个月便提出要换班,希望能到年级最好的班级。

面对孩子“我要换班”的呐喊,家长与孩子沟通失败后,便开始期待班主任参与说服孩子。小高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表达自己希望换班的强烈愿望。班主任通过与小高的沟通感受到她情绪不稳定,便决定求助心理健康教师。

2.与家长沟通,了解更多资料

经过班主任的协调,家长应邀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经过沟通,心理健康教师了解到小高从小在“夸赞”声中长大。小学、初中时成绩较好,外形气质出众,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小“明星”。如今,小高出现了学业适应不良,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如初中。她在适应期的各种不如意被妈妈理解为不够努力、叛逆和太矫情,因而常常被批评。

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基本了解了小高的成长史及家庭教养方式。小高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挫折、在各种好评声中长大的“小公主”。进入高中后遭遇了学业、人际等挫折体验,不过这份挫折体验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认知并未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当小高建立在“外在评价”中的自我价值不能继续维系时,她开始用强烈的换班行为来获取“我很优秀,我应该在最好的班级”这种外在光环。但是,这种换班行为在父母眼中是“青春期叛逆”。父母总以道德评价、行为规范等约束小高。于是,心理健康教师提出想和小高约谈一次的想法。父母表示,小高半年前就提出要去见心理医生,只是他们当时未同意,因此小高会愿意来心理辅导室。

二、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评估与转介

1.评估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小高如约来到心理辅导室。身材高挑的她,带着甜甜的笑容、礼貌的问候走进心理辅导室。这个十分讨人喜欢的小高与老师、父母口中那个“要死要活”“哭着闹着”的形象大相径庭。言谈中,小高总会扬起笑脸,哪怕在讲述难过的事情。当心理健康教师告诉她“你的笑容很甜美,却又让人特别心疼”时,小高开始痛哭流涕。她说,老师、朋友和父母都觉得自己阳光开朗。其实,自己进入高中后内心时常痛苦,但从来都不敢在人前表现出来。小高说自己已经失眠半年了,每天勉强来上学。她说自己非常想提高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努力地听课、写作业,有时还会熬夜,但总是无法专注,也不能长期坚持执行学习计划。现在就想换一个班级,换一种环境,想在新班级里重新开始。小高表示,自己半年前就感觉很痛苦,想要看心理医生,但是父母不同意。

在小高的描述中,心理健康教师觉察到小高的自我评价低、睡眠差、食欲降低,这种不良状态持续了半年之久。在情绪方面,她常常心烦、心情压抑,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并容易发脾气,经常无端抱怨父母、指责同学等;在思维方面,出现不自主地发呆、走神、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问题;在行为方面,出现厌学、减少社交、疏远父母等情况。通过初步评估,鉴于其自知力较好,愿意主动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师建议小高尽快到医院接受心理诊疗,并与小高讨论如何与父母沟通,获得父母支持,尽快就诊。小高愿意自行沟通,并期待心理健康教师能主动和父母表达这个要求。

2.着手向医院转介,进行医学诊断

心理健康教师主动联系小高父母,告知其初步评估的情况,并通过心理教育让父母意识到:小高目前的情绪不佳;小高的挫折经历未得到理解和支持,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指责;理解父母“病耻感”的担心;强调心理诊断的意义是明确孩子的真实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告知父母脑科医院心理门诊的就诊途径。

通过心理教育,父母表示愿意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不过在后续的沟通中了解到,父母通过私人关系带小高与心理医生朋友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见面。父母告诉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医生认为小高的问题不大,只是有一些抑郁情绪。但是,小高在学校主动求助心理健康教师,表示在这一次“门诊”中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说心里话。因为这次门诊是在医生的办公室,而不是医院的门诊室;医生是父母朋友介绍的,自己碍着面子没办法在医生面前表达真实的自己。小高再次向心理健康教师表示,希望有一个真正的心理医生能让自己呈现内心最真实状态,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于是,心理健康教师再次约谈小高父母,明确告知他们心理诊断的目的以及小高的心理诉求。最后,小高终于正式和心理医生见面。

三、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协同工作

1.了解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案

“老师,当我得知自己是中度抑郁症后,我的内心反而坦然和平静了。”小高带着自己的诊断结果向心理健康教师反馈情况。她说:“虽然抑郁症并不是好事,但是我知道我的状态不好不是因为我矫情,而是我病了。”

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了解小高的心理诊断及治疗方案:心理医生建议其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小高表示愿意留在现在的班级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了解小高在校学习期间的困難与需要,并与其讨论在校期间如果出现情绪波动如何求助,向其提供校外心理辅导公益机构与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2.开展多方合作,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心理健康教师与班主任、家长开展多方会谈,就小高在校期间的心理支持策略进行讨论。从班主任角度,就学业要求、小高情绪波动时的求助途径、班级同学的帮助、任课教师的帮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父母角度,给予家庭教育策略调整的建议,希望父母加强对小高心理状态的监测,保持家校沟通,并能及时向学校反馈心理治疗的情况。

3.跟踪随访

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教师每月都会与班主任、小高进行个别会谈,了解小高近期的状态及治疗情况。半年后,小高告诉心理健康教师,自己已经重新调整生涯规划,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了艺考方向,能逐渐在学习与生活中找回自信。

四、应对中学生情绪障碍的“医教协同”工作思考

回顾小高的求助历程,在“医教协同”工作意识的推动下,在班主任的觉察、心理健康教师的及时转介、父母的接纳以及家校合作的努力下,小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其中,“医教协同”工作中有几点值得进一步关注。

1.提升预防意识,做足预防工作

在学校日常工作中,要将家长、教师、学生的健康宣讲工作做到位,提升他们的心理问题觉察意识、“医教协同”工作意识,形成科学的认知、积极面对的态度,找到适合的治疗途径。

2.提升协同意识,排查并定期关注重点关注人群

对于遭遇重大负性事件、有身体疾病、有家庭矛盾及人际矛盾的高中生,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做到重点关注。同时,学校要将学校与家庭间的协同工作、学科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间的协同工作、教学与管理间的协同工作提前做到位,针对重点关注人群有意识地实施“个性化”教育策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提升专业化意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养

学校要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从“要有”心理健康教师到“要会用”心理健康教师的转变,把发展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胜任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规范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让心理健康教师在“医教协同”中能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发现、评估、转介及辅导。

猜你喜欢

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