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竞争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
2022-06-02袁朝飞
袁朝飞
摘 要: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将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界定为资本本性的外在表现,并且认为它使劳动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一味地否定竞争的价值,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肯定经济竞争作为一种手段,对于发展生产力以及推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的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须要以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必须促进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要注意竞争引起的负面影响,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避免过度竞争引起的社会不良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竞争;资本;剩余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26-03
经济竞争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市场主体为了获取各自利益而展开的一系列比较活动。经济竞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然而,过度的竞争不仅会给工人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会严重影响市场活动,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必须将竞争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竞争的不利影响。必须坚持马克思经济竞争批判理论,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防止竞争扩大化,保障弱势群体的经济权益。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批判
(一)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实质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涉及两种关于竞争的概念。一是在社会生存斗争的意义上使用的,例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的“生存斗争”[1]。恩格斯认为,“生存斗争”产生的原因是植物和动物的过度繁殖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争夺,这是发生在植物和低等动物的某些发展阶段上的。二是在社会生产领域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經济竞争”。经济竞争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般生产劳动内的竞争,马克思认为:“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2];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竞争,它是指“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在高度紧张状态”[3]。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批判,是马克思竞争思想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马克思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导致我们无法看到马克思竞争批判理论的全貌。
尽管马克思对经济竞争的研究没有完全完成,但对经济竞争的分析仍然贯穿于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社会分析的整个过程中。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看成是“追逐利润的竞争”[4]。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是决定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的根本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一方面要通过刺激消费,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在另一著作中,马克思更加直接地指出:“竞争不过是资本的内在本性,是作为许多资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并得到实现的资本的本质规定,不过是作为外在必然性表现出来的内在趋势。”[5]因而,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实质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外在表现。
(二)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表现与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竞争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因而资本增殖本性是其内在本质。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竞争首先表现为资本间的竞争。资本之间的战争,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一般的现象。对于资本来说,它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升值,而市场总额以及资源总量在一定时间内都是有限的。同时,资本竞争不仅表现为资本间的竞争,资本内部也会进行竞争,这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本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它基于一定的实体,在现代社会,这个实体就是公司。公司是组织化的资本,就像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一样。因此,资本间的竞争,就是同行业公司间的竞争,资本内部的竞争就是公司内部的竞争。每个公司为了更具竞争力,就必须保持内部的竞争。公司内部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也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更是员工之间的竞争。公司内部的竞争会促使公司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品质优化,也会促进公司转变管理理念和营销模式,从而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
正如以上所涉及的,资本竞争的作用一方面是使得产品更新换代,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维系资本主义生产运行;另一方面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整个行业升级。竞争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竞争,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生产力。竞争促使资本家之间为了生存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竞争也不仅仅只有好处,而没有危害。竞争实际上是资本间的一种互斥行为,这种互斥行为就会由大到小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对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对立;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对立。竞争本质上就是一种敌对行为。这种敌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异化了。竞争不仅加重了企业管理者的压力,因为在竞争中,企业必须时刻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且加重了工人的负担,工人不得不为生产更多的产品而忍受枯燥单调的工作。在资本主义竞争中,一方面是持续增长的销售业绩,另一方面是日益受到剥削的工人。
(三)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结果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目的在于使资本获得利润,但利润的获得是以另一方的失败为代价的,这样的结果就促使资本在一部分资本家手上累积起来,从而造成了垄断。为此,马克思指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6]垄断的结果是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到来,从而威胁到资本主义的生存。垄断也使得工人阶级更加贫困,从而使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对立越来越突出。到最后,“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6]。工人阶级必然会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因此,短期来看,竞争促使贫富差距拉大;但从长期来看,竞争使得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经济不是建立在私有制,而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竞争就消失了。”[6]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它摒弃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相互对立、相互竞争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这得益于社会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由于取消了私有制,人们就不再有私人财产,因而利益纠纷就会消失。由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再是资本逻辑,而是在于每个人追求其自由全面发展,竞争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97B1D03C-5D16-4330-8816-B8C55926958D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根本依据与鲜明特征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竞争,因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竞争不仅是对马克思经济竞争思想的继承和落实,也是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一,马克思对于经济竞争的基本态度和重要论述是当前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理论依据。尽管马克思指出,要在共产主义社会消灭经济竞争,但他对待经济竞争的态度绝不是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竞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进而指出经济竞争促使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进而加速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尽管经济竞争加重了工人负担,但是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贸然取消鼓励竞争的策略,必然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波折。因此,对待竞争,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正确认识和分析竞争的历史角色和历史任务,在适当的历史阶段鼓励竞争。
第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我们还必须采用市场手段来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矛盾,而为了发展,就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只有竞争,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鲜明特征
我国重视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和资本主义经济竞争没有区别。相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一开始就带有“中国特色”。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性质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而采取的一种经济手段和经济策略。我国之所以要利用经济竞争手段,就是为了竞争能极大地激发市场的活力,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它服务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实质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资本家进行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各自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增加销售量,从而增加收入,它是资本家用以追求利润的工具。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竞争是一种有限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是一种双赢的竞争,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另一方,而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反对不平等的竞争,更反对一家独大的垄断。而资本主义国家鼓吹自由竞争,竞争存在于各行各业,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竞争过程是惨烈的,是资本家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竞争的结果也是以一方的获胜而告终。对于失败的一方,其结果通常是破产。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只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的经济策略。一旦社会生产力足够发达,我们就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取缔竞争,用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代替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竞争的关系。而资本主义经济竞争是一种永恒的竞争。也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那么竞争就永远存在,不会消亡。
三、马克思竞争批判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一)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發去看待经济竞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性。换句话说,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要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而不能脱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去谈社会、政治和精神。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物质生活实际,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使理论本身失去了影响现实的力量。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经济结构来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是市场自身的规律,而不是政府的指令,而竞争是市场规律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当前社会,竞争仍然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竞争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使得市场主体居安思危、不进则退,从而促进了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不仅要坚持在市场经济中引入和鼓励竞争,而且还要求要根据具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主体,采用合适的竞争手段,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对于刚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济,其本身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在鼓励其进行创新、增强竞争力的同时,更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防止其在竞争中被大企业所淘汰。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分析表明,竞争是资本本性的外部表现,因而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总是鼓励自由竞争。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与竞争相对的概念是垄断,鼓励竞争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垄断造成的一家独大的情况。垄断会促使市场缺乏活力,使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垄断也不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产生限制和削弱市场竞争的不利因素。
为了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在社会范围内营造竞争文化。受到重农抑商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于从事商业活动不甚推崇。同时,勤劳耕耘、埋头苦干、安守本分的民族性格,也使得社会不好争好取。竞争是一种你争我夺的活动。因而,比起安守本分的实干精神,它更需要互争雄长的进取精神。为了培养公平竞争的社会文化,必须努力营造相互竞争的氛围。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竞争文化的传播。同时要鼓励消费者开展维权运动,这样有利于削弱大企业的影响,帮助中小企业成长,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公平竞争。要鼓励企业建设属于自身的企业竞争文化。成功的企业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企业的每一名成员。只有整个社会形成公平竞争的社会文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会有了生存土壤。97B1D03C-5D16-4330-8816-B8C55926958D
(三)防止过度竞争,保障劳动者权益
马克思对待竞争的态度从来都不是一味肯定,他只是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历史作用。相反,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建立在相互竞争的独立状态上,而是应该建立在相互协作的合作状态上。从经济角度看,竞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从个体的角度看,竞争加深了分工造成的人的异化程度,同时使得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冷冰冰的相互比较。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要竞争;而为了更好地竞争,每个人就必须专业化,就必须掌握更精细的技能,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工作。每个人的生存成本提高了,人们的生存压力增大了。这和马克思所构想的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相去甚远。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我们要鼓励企業间开展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公平的竞争。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意识到竞争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在鼓励适当竞争的基础上,还要防范过度竞争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努力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者不仅要享受竞争带来的福利,还要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缺少保障和安全感等问题。总而言之,要尽最大可能将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四、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批判告诉我们,必须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看待竞争。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已经变成了资本主义维持其秩序的手段。它异化了劳动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与资本家、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人们长期的高压状态,因而是必须要加以批判的。然而,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仍然要鼓励市场主体为了自身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进步而开展的合法的竞争活动,完善与经济竞争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培养社会竞争文化,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7B1D03C-5D16-4330-8816-B8C5592695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