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5个谣言传播伎俩,远离谣言的侵害
2022-06-02张宇
张宇
不少人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如今科学昌明,为何谣言却从未消失,反而信谣者中还不乏高知人士?”作为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专家,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很多人不懂得谣言的本质和传播规律,也包括造谣者在不断地改变制造谣言的策略。
写了这么多期稿件,无论多奇葩的谣言都分析过。但深感谣言众多,凭一己之力恐难讲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十分有必要为大家总结一下究竟在生活中该如何识别谣言。
首先,要了解谣言是怎么来的、制造谣言的目的是什么、影响会有多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解释,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古时也称之为“流言”,如在《荀子·大略》中就有“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的说法。
正如《谣言: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谣言之所以会产生,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相信造谣者编造的信息是真实的。然而,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它所带来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根据造谣的目的加以分类,谣言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一种是唯恐天下不乱型,制造这类谣言的人往往无特定的目的,就是喜欢凑热闹,编造假消息。别人越乱,他就越开心。另一种是唯利是图型,制造谣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利益,如利用民众的恐慌和抢购心理获取不义之财。还有一种是报复攻击型,最常见的就是某些人对社会不满,恶意编造一些信息,达到报复的目的。当然,还有出于传播者缺乏科学分辨的能力,偏听偏信,把一些自己臆想的内容传播给其他人,在不经意间就形成了谣言。
尽管谣言五花八门,但仔细分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以下就举例说明常见的谣言传播伎俩。
利用国人传统观念中“病从口入”的说法大做文章。这类谣言关乎健康,既是数量最多的,又是影响范围极广的。
如“一些食物中含有雌激素,女孩吃多了会导致性早熟,男孩吃多了会招致女性化发育”。有说豆浆中含有植物雌激素,不能多喝的;有说草莓、香蕉等水果在催熟时会使用化学激素,不能多吃的。
事实上,这两个例子中的信息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的。大豆中含有一种叫作“大豆异黄酮”的物质,它属于植物类雌激素,并不是真正的雌激素,雌激素只存在于动物体内。豆浆的原料是大豆,因而也会含有一定量的大豆异黄酮。它其实是植物体内的一种常见化学物质,能与哺乳动物体内的甾体雌激素受体以低亲和度结合,发挥弱的雌激素样效应。但是这种效应非常弱,弱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和雌二醇相比较,其与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是雌二醇的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所以,喝豆浆不仅不会让女孩性早熟,而且也不会让男孩变“娘”。相反地,大豆异黄酮还是一种非常有益健康的营养物质。
至于用“激素”给水果催熟,使用的也并非真正的激素,而是乙烯。这种物质是被允许使用在某些蔬菜和水果上的。研究表明,在正常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乙烯对人体健康并没有什么损害,对儿童的发育也无任何影响。
另一类与“病从口入”的说法相关的谣言,思路则恰恰相反,主打的是要通过某些食物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碱性食物和碱性水更利于健康的说法,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谣言。食物的酸碱性,是根据食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之后的灰分的酸碱性来区分的。灰分溶于水后的酸碱性与其中含有的矿物元素有关,如含硫、磷较高的呈酸性,含钾、钙较高的呈碱性。按照这种理论,肉、蛋、植物油、谷类属于“呈酸性食物”,水果、蔬菜、牛奶、菌藻类等属于“呈碱性食物”。
但是,食物呈酸性或碱性,不代表摄入体内后pH值也会呈现酸碱性。多数碱性食物摄入体内表现为碱性,但也有的碱性降低,甚至变为酸性。以牛奶为例,钙离子燃烧之后的灰分,遇水生成氢氧化物,是强碱。可是在人体中,90%以上的钙都是以固体的形式存在的,碱性虽强,却体现不出来。调节人体体液(血液)酸碱度的器官主要是肺脏和肾脏。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的体液(血液)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pH值是非常稳定的,在7.35至7.45之间,即呈弱碱性。人体的血液通过在肺部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以及在肾脏进行过滤等,保证pH值的稳定。这两个器官才是影响其pH值的关键,而食物对人体酸碱度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碱性食物或碱性水更健康的说法,根本就是在忽悠人。
利用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大肆传播谣言。这类谣言造成的影响最大,相信的人也最多。
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比如高温下味精容易生成致癌物。尽管现如今很多家庭不再使用味精而用鸡精替代,但实际上鸡精也属于味精的范畴。谣言认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在高温下会变成焦谷氨酸钠,后者就是致癌的成分,吃多了就会致癌。事实上,谷氨酸钠在12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确实会转换成焦谷氨酸钠,但是请注意,这种物质并不是致癌物,合理食用对人体并没有什么伤害,只是失去了鲜味而已。况且,一般在烹饪时,建议在出锅前放味精或鸡精,此时温度一般都不会很高,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又出现了一波与疫情有关的致癌论。比如,有谣言说核酸检测的棉签上含有化学物质,频繁检测容易致癌,这也是无稽之谈。首先,检测核酸使用的根本不是棉签,咽拭子的主要成分是尼龙纤维。其次,咽拭子上没有任何防腐剂成分,也没有添加任何化学试剂。因此,频繁做核酸检测容易致癌的说法根本就是毫无依据的。
利用高深的说法忽悠人。人们总是对未知和高深的内容表示好奇,谣言打上高科技的标签也更容易让人轻信。
以手机信号为例,在山区和一些老式住宅里往往信号不佳,因此就有人打起了它的主意,研发出了所谓的手机信号增强贴。据说,只需将这种价值几块钱的金属材质的增强贴粘贴在手机背面,信号就能立马满格。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有人曾做过实验,发现有贴片加持的手机,其通话质量和上网速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相关领域的专家也表示,所谓的手机信号增强贴,只不过是某些人编造出来忽悠公众的谣言罢了。
套用专业术语,欺骗性极强。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将谣言包装为国内外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是标明出于某个科学研究文献,再添加一些专业术语,公众很容易就被牵着鼻子走。
例如,有谣言是这样说的:美国癌症研究会消息称,某快餐企业使用的食材——肉鸡都是使用激素催长的,这类肉鸡不仅生长迅速,而且会长出很多的翅膀,不建议大家食用。实际上,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某快餐企业所使用的肉鸡,其生长周期的确比普通鸡群的生长周期要短得多,一般情况下,40天左右的肉鸡体重就可以达到2.5千克。但其生长速度快,是因为杂交育种的结果,并不是激素催长的结果。而且,所谓的有很多翅膀的“蜘蛛鸡”更是无稽之谈。
打着为了家人朋友的名义,实则是忽悠人。这类谣言一般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含量,主要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蒙蔽大家的眼睛,微信群是其主要的传播渠道。
例如,为了家人好,不要再吃转基因食品,否则会影响生育能力。实际上,包括转基因、手机辐射、食物相克等谣言,早已被广泛辟谣。然而,由于一些人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和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加上对亲人的保护欲,就让这类谣言仍然大行其道。
以上是生活中常见谣言的类型,希望通过这些例子使大家能举一反三,更好地辨别谣言。谣言永远不会停止,我们不仅要自己做到不听不信,而且还要向更多的人传播科学知识,使他们远离谣言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