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2022-06-01郑志娟袁芳英尧德根王彦华
吴 铭 郑志娟 袁芳英 尧德根 王彦华
中风主要是由于器质性脑损伤而致,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也将其称作“卒中”,中老年群体患病机率较高,发病往往比较急骤,病情变化快,证型多样化[1]。中风临床症状多为失语、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等功能障碍,中风偏瘫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极大,同时也会相应地增加家庭经济压力[2]。西医治疗中风偏瘫多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康复锻炼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其效果还不甚理想,因此这些年来临床逐渐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2]。中医认为中风多是由于风、火、痰、气、瘀等而致,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临床治疗多予以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治疗[3]。为进一步证实中医疗法对中风偏瘫治疗的有效性,本研究特就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对患者Hcy、CRP和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接收的中风偏瘫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各33例。参照组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43~81岁,平均(64.25±4.73)岁;患病时间0.3~4个月,平均(1.04±0.37)个月;患病原因:21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联合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4~81岁,平均(64.75±4.66)岁;患病时间0.3~5个月,平均(1.01±0.38)个月;患病原因:22例脑梗死、11例脑出血。2组病患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均达到《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内中风偏瘫的相关确诊标准,且经MRI、CT等检查证实;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事宜,且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
1.3 剔除标准不适用本研究药物者;非首次发病者;病程超过6个月者;合并传染性疾病、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脏器功能严重疾病、造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和皮肤感染者。
1.4 方法参照组对患者施以常规西医治疗,即抗血小板凝聚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J200800785),初始剂量300 mg/次,后续100 mg/次,1次/d;降脂、稳定斑块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93143)口服,初始剂量10 mg/次,1 次/d,后续剂量根据血脂检测结果适当调整,每日剂量不可大于60 mg;调节神经功能应用胞二磷胆碱(生产厂家: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H37021222)静脉输注,将其0.5 g兑入0.9 %氯化钠溶液100 ml中应用,1 次/d;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施以吸氧、降颅压和抗感染等基础治疗,以及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20 min/次,1次/d。
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对患者施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补阳还五汤主方为:生黄芪60 g,桃仁、当归尾、赤芍和禹白附各6 g,川芎、红花和地龙各3 g。在主方中按中医辨证加减药物,即阳虚者加肉桂和附片各6 g;气虚者增加黄芪用量,并加党参30 g;阴虚者加生地黄10 g和沙参12 g;血虚者增加当归用量,并加鸡血藤20 g;患肢明显肿胀者酌加泽泻、茯苓、猪苓和防己;四肢麻木且存蚁行感者酌加乌梢蛇和木瓜。以上方剂每日1剂加水煎熬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针刺疗法:分别选取上肢穴位肩髎、肩髃、尺泽、曲池、曲泽、外关、合谷和手三里,以及下肢穴位阳陵泉、环跳、太冲、风市、丰隆、足三里和悬钟等疏经通络及调理气血;同时选取阴陵泉、隐白、太白及三阴交等穴位以健脾胃及化痰祛湿。针刺时协助病患取健侧卧位,对所取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华佗牌20号 25 mm 或是40 mm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15~25 min,1次/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①Hcy和CRP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4 ml各2份,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离心处理,取上层血清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cy水平,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水平。②神经功能: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28分,主要包含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提问、视野、指令凝视、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感觉、构音障碍、面瘫和末端运动功能等15个维度,得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参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100分,主要包含躯体生活自理量表6项,即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8项,即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患者眩晕、夜间盗汗、面色苍白、心燥热、言语不清和半身不遂等6项症状进行评分,每项按重、中、轻、无依次记3、2、1、0分,取其总分,分值越低说明恢复越好。⑤总体疗效: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进行判定,即痊愈:经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90 %以上;显效:经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6%~90%;有效:经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45%;无效:经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不足18%或有所增加,总体疗效=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 Hcy水平2组治疗前Hcy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3个月后联合组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中风偏瘫患者Hcy水平对比
2.2 CPR水平2组治疗前CP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3个月后联合组CPR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中风偏瘫患者CRP水平对比
2.3 NIHSS评分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3个月后,联合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中风偏瘫患者NIHSS评分对比 (分,
2.4 ADL评分2组治疗前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3个月后,联合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中风偏瘫患者ADL评分对比 (分,
2.5 中医证候积分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3个月后,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中风偏瘫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2.6 总体疗效联合组病患总体疗效90.91%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中风偏瘫患者总体疗效对比 (例,%)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具有较高患病率及致残率的危急重症,通常预后较差,经治疗后往往会留下程度不一的后遗症,偏瘫就是极为常见的[7]。中风发病前可出现相应的先兆症状,如眩晕、头痛、易感疲劳、肢体麻木、神识迟钝、行走不稳及口齿不清等;病发时常出现言语不利、口角歪斜和一侧肢体瘫痪无力等,严重者可骤然暴仆、昏厥和失语等,发病通常较为急剧,病情进展快,中风偏瘫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8]。中风偏瘫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影响均较大,同时也会增加家庭经济压力,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病患恢复肢体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西医治疗中风偏瘫多施以对症治疗结合康复锻炼,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情,但总体效果还无法达到预期,而有研究发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推拿按摩或针灸等中医疗法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8]。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致病因素较多,如忧思过度、烦恼易怒、饮食不节及纵欲过度等,长此以往而致阴阳失调、正气不足、脏腑失和、气血逆乱及经络痹阻,最终引发病症[8]。因此中医在治疗中多以益气活血和化痰通络为主,而补阳还五汤是中医调理气血、祛痰化瘀的经典方剂,主治气虚血瘀,具有活血、补气及通络之效[9]。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具有补益元气之效,而气旺则血行,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当归尾具有活血补血之效;桃仁、赤芍、红花和川芎均具活血祛瘀、散瘀止痛之效;地龙具有通络除痹之效;禹白附具化痰通络之效,上述药物共奏即能达益气活血和化痰通络之效[9]。现代药理学还证实,补阳还五汤还能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黏度及血流情况,提升脑血管血流量,从而防止血小板积聚,进而降低血栓形成机率,使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明显增加,减轻脂质过氧化受损程度,最终促进神经系统恢复[9]。针刺是历史悠久的中医特色疗法,而中医在临床治疗中也常选取内服中药汤剂外配针刺疗法,通过针刺相应穴位同样可达益气补血及温经通脉之效,故将其同中药汤剂联合应用即可达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之效[10]。在治疗中风偏瘫时施以针刺可舒筋通脉,调和营卫及促进血气流通,从而改善瘫痪肢体活动能力[10]。通过针刺不同穴位有利于改善肢体感觉障碍,帮助肢体功能恢复,同时施以中药汤剂内服可明显提升疗效,缩短病程,减轻病患痛苦[10]。本研究针刺所取上肢穴位肩髎、曲池、手三里等可通经、活络及止痛,外关可益气活血及渗水行气;下肢穴位阳陵泉可舒筋壮骨,足三里、丰隆等可舒筋通络及调理气血,阴陵泉、太白等可健脾胃、化痰湿。并且现代研究还发现,针刺足三里、丰隆能抑制血液凝聚,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针刺曲池、内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从而提升脑部供血供氧能力[11]。
左刚等[11]在研究中发现,对中风偏瘫患者施以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有利于减轻其机体炎症反应,促进病情康复。本研究也显示:在治疗1、2、3个月后联合组Hcy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可见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能改善机体炎症水平,Hcy是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高水平的Hcy可促使平滑肌增殖,从而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可见Hcy水平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故临床常以检测此指标结果来评估病情控效果;CRP为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发生感染,或是组织受损时CRP水平可快速上升,是反映机体炎性水平的重要指标,且其水平高低同中风偏瘫的严重程度呈正比[11]。张维保[12]、王允[13]在报道中也指出,应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可加速病患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总体疗效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显示:经治疗1、2、3个月后联合组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总体疗效90.91%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6.67%(P<0.05),可见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对提升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由上述所得,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中施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效确切,有利于减轻或消除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和总体疗效,值得临床大量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