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创建视角下的公安院校“法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以湖南警察学院“法医学”金课创建为例
2022-06-01陈瑶清孙士凯
吴 婷,陈瑶清,孙士凯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关键字:法医学;教学改革;无界学习;虚拟仿真实验
法医学[1]属于应用医学学科,是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授课课时为48学时,3.0学分,另外开设本专业的综合实训26学时。本课程同时也面向刑事技术专业、法学及其他公安专业开设。开设对象为大二学生,他们已具备基础的刑事技术及法律知识,对应用法医学知识解决公安实战问题充满好奇,但同时无任何医学知识基础,对抽象的医学知识与复杂的法律知识存在畏难心理,对观察人体损伤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困难,本课程从“教、学、练、战、评”等几个方面深入教学改革创新。
一、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存在诸多“痛点”
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培养的学生也必须具备动手实践能力。但鉴于学生基础、学科特色、教学方法、场地环境等因素,使传统的教学具有诸多“痛点”。
1.学生不具备医学知识基础
公安院校的学生无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背景,因此对于法医学的学习存在根本性困难,比如一些损伤机制、死因机理、人体生理变化等无法理解,传统单一的课堂面授式教学无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导致学习知识不够深入,最终在实践中无法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2.“法学”与“医学”多学科融合,内容复杂
法医学课程是以医学为基础,与法学的交叉应用学科,同时法医学又有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法医物证、法医毒物等多个分支学科,学科内容繁多,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仅需掌握基础的法医学知识,但基础知识的应用又依托于各分支学科的相关知识,如果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将会导致浅尝辄止而不会运用。
3.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滞后
首先,教材更新慢,缺乏针对性。公安专业使用的法医学教材还是全国公安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15年第1版,根据教材开展教学导致个别授课内容与实战和前沿轻微脱节;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讲授式教学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能力较差。虽然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LBL教学法枯燥的缺点,但也出现了个别教师用一份PPT应对多届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及案例均陈旧落后。
4.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考试重视公共科目,学生对法医学不够重视,加之相对单一的授课模式对课堂氛围的影响,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许多学生仅仅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应付期末考试。特别是将法医学作为选修或考查课程的专业,部分学生选修该课程只是为了得到学分或者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未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实验教学方法及内容相对保守,评价方式不够客观
实验教学,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前老师进行实验准备,课上依托PPT进行实验内容的讲解后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课后收取实验报告,教师进行批阅以评估教学效果,而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存在互相抄袭借鉴的情况,故实验成绩评价有失公正。
实验内容设置以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与公安实践结合紧密的实验项目较少,尽管开设有模拟命案现场的相关项目,但目前学院实验场地有限,模拟现场设置单一,学生分组进入模拟现场开展实验操作,先进入的小组操作提取后,模拟现场已失去原始面貌,后进入的小组成员觉得失去吸引力,操作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模拟现场操作的效果。长此以往限制了实验教学所能发挥的作用,违背了公安院校人才能力培养的初衷。
6.实习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为期5个月的公安实战单位实习,学生被分配到不同单位各个警种中,其间较难实现大规模跨单位轮岗实习,而各实习单位与法医学相关的案件量和带教实习能力差异较大,比如学生分在基层所队尸检见习缺如等,直接导致涉及法医学内容的实习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二)课程信息化建设和创新的必要性
“十四五”规划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已进入2.0时代,智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思维的同时,也重塑了教育教学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2020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法医学传统教学的“痛点”尤为凸显,加快课程信息化建设与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教、学、练、战、评”多维度的教学改革创新
(一)优化教学方案,打造“无界”教学理念
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针对“法学”与“医学”复杂融合的多学科特色,公安院校的学生仅需掌握基础的法医学知识,但基础知识的应用又依托于各分支学科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而未用这一“痛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初阶—中阶—高阶三级教学目标,思政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初阶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法医物证等的基本理论;中阶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法医学现场、活体、尸体与物证检验鉴定的技能;高阶实战目标要求学生能将掌握的检验鉴定技能运用到解决公安实际案例中去;思政目标要求学生对检验对象有人文关怀精神,对物证检验有探微析疑的求证精神,对鉴定结论有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
2.线上线下混合,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材更新轻微滞后这一“痛点”,教师要灵活选择先进适宜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基于线下实体课堂结合法医学课程专业性强,与实践贴合紧密的特点,选用“TBL(Team-BasedLearning,小组讨论法)+CBL(Case-BasedLearning,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见图1),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充分引导下,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交互性,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主动,掌握知识更牢固。另外,教师还可结合随堂测验、“抢答当法医”等常设环节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运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巩固知识,建立案情分析思维,提高案情分析能力,培养专业素养;课后学生可在学习通教学平台通过完成作业、章节测验、知识拓展等巩固学习效果。教师在线上设置交流互动平台,师生可随时随地互相交流讨论,反刍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式,教学相长;同时改进调整教学,补充完善新的内容,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图1“TBL+CBL”融合式教学模式
3.加强教学互动,通过“积分制”激励式督学促学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注力欠佳这一常见现象,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互动,建立“阶梯积分制”激励式督学促学。借助“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将学生各项活动根据“知识—技能—应用”设置阶梯式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课前的线上学习任务及小测的完成情况与积分对应,分组任务的准备、汇报与小组讨论既与个人积分也与小组积分紧密关联,课中的随堂测验、讨论、抢答等互动均计入累计积分。教师阶段性总结反馈积分累计情况,建立激励机制。累计积分前三的学生可全程参与教师鉴定办案或公安实战部门交流学习等实战活动;对积分落后的学生,教师可指定其完成各类课堂活动以督促其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积分制”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养成“无界”学习模式
针对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后,学生对法医学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法医学被定为选修或考查课程的专业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一这一“痛点”,课程组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各种方式实现“无界”学习。
首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概念,使得教与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地、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模式及线上资源的学习,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时空无边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管理,提高学习的效率。课程组在“学习通”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推荐学生学习华中科技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的线上法医学课程——“大话法医学”,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还将本课程组教师授课的教学视频、PPT、经典案例等重点内容发布在“学习通”平台,把线上mooc、视频、PPT等作为课前预习内容,经典案例作为课后延伸讨论;另外,课程组与湖南公安信息研究院研发“云探”法医手机APP,制作法医损伤机制系列动画视频库,将难以理解的医学知识转换成简单易懂的动画,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分析应用能力,同时构建带检索功能的法医鉴定指南平台,法医现场实用小工具等远程指导公安专业本科生实习。丰富的线上资源有助于实现学生“时空”无边界的学习。
其次,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以医学为基础的法医学知识,推荐学生通过公安内网学习物证鉴定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及经典案例评析,关注与法医学、司法鉴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等优质学习资源,如法医协会的法医网、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等了解行业热点、学科前沿及先锋人物事迹,加深对法医学专业鉴定标准的理解,树立职业荣誉感;通过政法大学的法大鉴定、国际法庭科学交流平台等了解实战办案程序规则、国内外法庭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情况等,实现学生“知识”无边界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再者,入校即引入专业导师制,让学生在入校后便可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参与导师科研、办案、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实践,充分利用教学、司法鉴定技术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院、局、企”合作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训练;聘请实战部门法医作为特聘教官,指导课题研究与实习,与其他高校联合建设云课堂,聘请公检法一线法医工作者、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形式让学生进行专业拓展学习,实现学生全方位无边界学习,引导学生提升科研、实操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实现“虚实结合” 沉浸式练战体验
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实验教学,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比例由原来的0,增加到28%,再增加到51%。积极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1.自主设计、自主训练,训练实战无缝对接
针对实验教学方法及内容相对保守等“痛点”,课程对现有实验项目优化,增加开放性实验,淘汰陈旧的验证性实验,设置贴近公安实战需要的实验项目;积极尝试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见图2),将法医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升级型、拓展型、自主型四类,并将后三项设置为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即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由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统筹管理,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目前增加的开放性实验项目有法医DNA检验,法医微量生物物证的发现、提取、包装、送检。学生自主建立模拟现场并进行现场勘查。
图2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实验实训模式
2.虚拟仿真、实体实验,虚实结合、沉浸式体验
实验内容虚实结合,对于一些微观的检验检测方法的实验,则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对于部分与实际案例紧密相关的内容,而又受到学院实验场地、实验对象等条件的限制,虽有现场模拟训练,但设置单一,则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情有独钟”,建设三维法医病理物证、法医解剖虚拟仿真(VR)实验平台并投入使用,通过在校园网上搭载的虚拟仿真环境内不限场地与时间的反复操作,让尚未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现场勘查办案的思路,熟悉办案的基本程序与规则,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深入带教、随班跟案,院局合力联合指导实践
1.导师深入实习带教,提高实习质量
针对各实习单位与法医学相关的案件量和带教实习能力差异较大,学生实习质量难以保证这一问题,合理安排公安实战见习[4]。一方面,积极联系安排单位帮助有兴趣的同学利用寒暑假进行公安实战见习;另一方面,对于毕业设计选择法医学方向的学生,则选择性安排在具备法医学实习带教能力的实战单位,并安排专业导师带队或参与实习指导,提高实习质量与效果。
2.学生参与鉴定办案,提升实战能力
为防止授课内容与实战脱节,倡导教师服务实战,对办案中遇到的学科难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用办案促进科研,并及时将科研成果、案例应用于教学,使教学贴近实战,教学效果良好。
(四)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评价方式
对评价方式不够完善,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即可获得好成绩这类问题,改进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评价(见图3),细化、量化课前任务的完成、课中分组讨论、小测、案例评析、课后知识拓展、互动反思等考核指标;增加团队合作、专业素养、创新意识等业务素养的评价,并合理分配线上线下评价比例,加强法医学实验技能的考核力度,增加学生互评、教师现场点评,提高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对理论考核试题设计进行调整,增加知识应用考核题型,减少纯理论知识点的试题比例,以能力考核为主,知识点考核为辅,通过考核提升教学效果。
图3过程性评价指标
三、改革创新成效与推广
(一)教学相长,成效明显
本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效果良好,统计的近三届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见图4)。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分段的人数明显增多,低分段的明显减少。经过对学生设置问卷进行调研,发现学生主观上对本课程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见图5)。课程组教师近3年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其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同时,团队教师的课堂掌控驾驭能力、教学组织设计能力均得到提高。
图4近三教学年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图5法医学教学改革问卷调研结果
(二)经验推广
通过多年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累,2019年法医学教学团队成功申报省级线下金课,2021年推送至教育部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改革创新方法适用于一般的公安技术类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普适性强,易于推广。经验首先推广应用到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中,并助推本系工具痕迹与刑事图像技术两门课程成功立项了省一流课程。
四、反思与展望
(一)课程改革反思
教学方法实施效果有待提高。虽然法医学教学从传统的LBL讲授教学法转变成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形式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部分学生课后投入时间精力不一,未在深度学习上下功夫,如翻转课堂时小组成员中任务均衡不一,出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等并不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积分的分配上侧重于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导致积分靠后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另外团队中年轻教师实战经验不够,翻转课堂的方法运用有待加强,“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凸显不够。
实验教学改革内容有待优化。尽管增开了综合性、创新性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但开放性实验暂时只对刑事技术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在设计模拟现场物证合理性与可行性方面有待提高。另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受网络服务器的限制较多,需优化平台,开放更多资源,使得虚拟仿真不只是固定的沉浸式体验,还可根据不同案件随时自主调整、设计虚拟现场内容,并改善考核方式,提高仿真度。
(二)课程改革展望与完善
首先,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坚持政治引领、立德树人,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拟建设线上思政资源模块库,全程师生共建“双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打破教师单向输入思政元素的壁垒。
其次,持续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考虑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快法医学教材体系的更新和建设,结合系部每两周举办1次的刑技论坛,邀请公检法一线法医工作者或者专职教师在进修培训结束后将最新的学科前沿、产业发展、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和同行教师。进一步协调经费、场地和人员安排,逐步将开放性实验纳入课堂实验教学项目中。
再次,用好用实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学习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无界学习”的教学探索,继续稳步推进“云探”法医APP的研发上线工作,用好并推广法医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下一步计划将法医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搭载入“云探”法医APP,真正实现实验教学“无界”化。
最后,进阶优化“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在法医学方向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互联网+”课题、创新创业大赛等,积极开展毕业设计和参与教师办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