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学分析
2022-06-01林云梅梁琼罗春燕
林云梅,梁琼,罗春燕
1.福建省立医院药学部,福建福州 350001;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福建福州 3500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是糖尿病最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1/2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1/2 患者在发作后可出现疼痛、感染异常、痛觉过敏、灼热感等症状,若疾病未及时控制可继发糖尿病足溃疡, 不仅可增加患者身心不适感,亦可提高整体致残率[1]。 目前临床多采用血管扩张、抗氧化类药物进行治疗,但长期应用西药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中医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纳入“消渴”“血痹”范畴,认为治疗该病需遵循温经通痹、益气活血原则[2]。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作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在缓解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中极具优势,为明确其改善DPN 患者病情的价值,该文遴选2020 年2 月—2021 年10 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 例展开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入该院进行治疗的10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50 例。
对照组中男∶女=28∶22, 年龄60~84 岁, 平均(71.58±6.11)岁;糖尿病病程3~12 年,平均(7.11±2.42)年;合并症:18 例冠心病、20 例高血压、12 例高血脂。 观察组中男∶女=29∶21, 年龄61~85 岁, 平均(71.64±6.22)岁;糖尿病病程3~13 年,平均(7.24±2.34)年;合并症:17 例冠心病、19 例高血压、14 例高血脂,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肌电图检测显示神经传导障碍[3];②空腹血糖≥5.1 mmol/L;③随机血糖≥11.1 mmol/L[4];④精神及心理状态正常;⑤依从性较高;⑥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②其他脏器组织疾病者;③药物禁忌证者;④其他原因所致神经病变者;⑤合并糖尿病足或者糖尿病其他严重的并发症者;⑥自愿退出该次研究者;⑦并发严重脏器衰竭者。
诊断标准:参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5]中相关标准诊断,以肢体无力麻木、刺痛为主症,以气短懒言、神疲倦怠为次症,以苔薄白、脉细涩为舌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按0.5 mg/次,3 次/d 的剂量口服甲钴胺片 (国药准字H20030812, 规格:0.5 mg)治疗,并将0.6 g 硫辛酸(国药准字H20055869)与300 mL 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1 次/d, 持续治疗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方剂中含有黄芪30 g、白芍15 g、丹参15 g、桂枝15 g、鸡血藤15 g、大枣10 g、生姜10 g、牛膝10 g、乳香10 g、甘草6 g、大枣4 颗,将其混合后水煎取汁,1 剂/d,分早晚2 次口服,持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后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且足部反射正常;有效: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且足部反射改善;无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6]。临床疗效=显效率+有效率。
②记录治疗前后FPG、2 hPG、HbA1c、TG、TC、LDL-C 变化。
③采用利用16 导联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疗效(96.00%)高于对照组(84.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生化指标变化对比
治疗前两组6 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FPG、2 hPG、HbA1c、TG、TC、LDL-C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变化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变化对比(±s)
组别F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2 h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HbA1c(%)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10.62±2.34 10.61±2.35 0.021 0.983 7.54±2.18 5.36±1.92 2.872 0.005 14.02±3.11 14.08±3.12 0.096 0.923 10.75±3.81 8.27±2.11 4.026<0.001 8.84±2.64 8.89±2.72 0.093 0.926 6.66±1.51 6.02±1.34 2.242 0.027
续表2
2.3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观察组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比[(±s),m/s]
表3 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比[(±s),m/s]
组别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运动传导速度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运动传导速度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49.07±2.88 53.32±3.19 6.992<0.001 51.49±7.25 55.84±2.82 3.954<0.001 46.55±3.51 50.36±3.82 5.193<0.001 50.45±2.68 54.29±2.66 7.191<0.001
3 讨论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具体发病机制, 多认为其与代谢紊乱、 缺乏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西医经合理用药虽可改善患者病情,但整体疗效欠佳,近年随着临床对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入, 发现中西医结合对治疗慢性疾病有理想价值[8]。
甲钴胺片作为神经营养类药物, 通过治疗可修复受损的神经元,继而促进神经传导;硫辛酸是一种类似维生素的物质,且兼具脂溶性、水溶性,因此在全身畅通无阻, 达到任何部位后均可为机体提供全面效能,二者联合应用后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整体应用效果不理想[9-11]。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由机体阴虚血瘀所致,因此治疗需遵循“益气养阴、补气通痹、活血化瘀”原则,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以黄芪为君药,发挥益气固表的功效;以白芍、丹参、桂枝、鸡血藤等为臣药,发挥舒筋补血等功效;以牛膝、乳香为使药,发挥破血行瘀、益气活血等功效,佐以生姜、甘草、大枣等发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功效,将其与西药联合可通过不同作用、功效促进患者病情改善, 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预后效果的影响[12-14]。
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96.00%)高于对照组(84.00%),腓总神经、正中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FPG、2 hPG、HbA1c、TG、TC、LDL-C 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将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效果理想,既可将机体血糖、血脂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亦可减少其对神经系统影响,结合当代医学原理,黄芪对机体血糖、免疫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应用在方剂中可有效控制机体血糖变化,亦可改善微循环状态,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在稳定环境中接受修复治疗;桂枝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通过抑制机体血小板聚集,可发挥镇痛解痉的目的,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白芍可有效调节机体血糖变化,亦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鸡血藤可促进血细胞的生成,具有抗血栓、抗氧化作用,可有效调节机体血脂及免疫功能,将其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可有效清除机体内羟自由基,亦可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在缓解患者肢体僵硬、肿胀及疼痛程度的同时,促使神经传导恢复正常[15-19]。
综上所述,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情有积极作用, 通过有效控制机体血糖、血脂,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在缓解疾病诱发不适症状的同时,确保治疗有效性,值得借鉴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