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下腰痛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
2022-06-01黄涛张锐科欧海宁
文/黄涛,张锐科,欧海宁
前言:慢性下腰痛疾病是骨科常见病,且高发于中老年群体中。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腰臀部持续疼痛、酸胀,且病程超出12周末减轻。根据相关调查,人体下腰痛发作率高达90%,且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腰痛病症,患病后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运动功能,甚至导致腰椎功能逐渐缺失。多数患者常在初次出现下腰痛症状时选择隐忍,或者自行用药,有可能随着疾病的进展加剧病情。本次研究专门结合慢性下腰痛疾病治疗中的高效疗法,即运动疗法展开深层次分析,对单一运动训练与联合运动训练进行比对,借此优化运动疗法的应用效果。要想提高治疗效率,应当秉持个性化、循序渐进以及动静结合、系统化原则,为患者打造适宜的康复休养环境,以此解决更多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疾病困扰,在维护人体健康的同时,积累临床治疗经验,确保慢性下腰痛于运动疗法辅助下得以好转。
1 慢性下腰痛的病因
根据临床研究,慢性下腰痛病因未形成明确机制,汇总多名患者的发病规律,对慢性下腰痛成因进行分析,总体归纳为三个原因。第一是脊柱病理性变化。对于部分患有关节炎或者脊椎感染疾病的患者而言,他们的慢性下腰痛发病风险较高,而且伴有脊柱骨折的患者,也会随之发作下腰痛;第二是神经根疼痛。慢性下腰痛患者若在日常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致使神经根受损,很容易引起下腰痛,并且还会产生肢体麻木病症;第三是机械性疼痛。作为具备运动功能的人体结构,若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动作,或者出现肌肉过度紧张、收缩力不均衡等情况,都会诱发脊柱损伤,从而促使人体骨骼结构失衡,更容易出现下腰痛病症。基于此,围绕具体病因,有针对性的展开治疗,能够为患者疾病好转给予依据。
2 慢性下腰痛运动疗法的力学特性
慢性下腰痛之所以能够在运动疗法下得以改善,主要是源于慢性下腰痛具有力学特性,可以在外在力量的干预下舒缓疼痛,由此证实运动疗法的可行性。实际上,人体运动本身需要借助腰椎脊柱,由于人体构造中腰椎部位呈现阶段性特征,且每个椎体都与人体腰椎功能存在密切关联,如若从腰椎功能调节上予以重视,可以实现根源处治疗。基于运动疗法,患者在完成各种运动训练动作时,其腰部承载一定压力,随着伸展弯曲动作的舒展、回拉,腰椎间盘将呈现生物理性变化。同时,在运动疗法干预下,患者能够在肌肉力量作用下,实现力的传递,促使椎弓根在牵拉力指引下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下腰痛病症。
3 慢性下腰痛运动疗法应用成果
3.1 核心训练法
慢性下腰痛除了可以通过贴膏药等外在治疗方法改善病症外,较为关键的是应当积极推广运动疗法,且此项研究现已得到专业人士的支持。其中在运动疗法中,常采用核心训练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所谓的核心训练法实则是围绕患者核心区肌群组织分布特征,增强肢体自我防护能力,以此抑制病症的持续加重。在核心训练法实践应用环节,主要是通过患者的骨骼结构以及行走状态、重心倾向实施引导,从而确保患者在长期运动疗法干预下,可以消除下腰痛重症风险。一般而言,下腰痛多受剧烈活动、不良姿势影响,造成肌群分布力量缺乏均衡性。而核心训练法是通过重新调节肢体力量的分布关系,以一种肌群协调的方式,帮助患者减轻下腰痛病症反应。对于下腰痛患者而言,之所以长期出现病症反复问题,多源于核心稳定性薄弱。临床医生在利用运动疗法开展下腰痛诊治时,即可依据核心训练,增加肌肉神经敏感度,并且搭配着深呼吸等辅助手段,优化运动疗法应用疗效。
本次研究以常用的三种核心训练动作为例进行阐述。第一种是双桥运动,患者在核心训练中,可以使用瑜伽球作为支撑工具,而后将自身小腿处搭在瑜伽球上,身体呈现笔直状态,双手置于身体两侧进行训练。其中每组训练至少保持30s,一次运动完成10组,在每组之间保持5s的休息时间;第二种是单桥运动,按照双桥运动的训练步骤,将瑜伽球上的一个肢体抬起,并且保持15s的停留,同样需要坚持10组;第三种是屈膝双桥运动,依照双桥运动动作要领,保持屈膝状态,稍稍打开双臂,在一组15s、10组的核心训练中,锻炼患者的核心稳定性,促使下腰痛患者日益好转。
3.2 医疗体操法
在治疗慢性下腰痛疾病时应用运动疗法,还可以通过医疗体操法改善病症。体操原本是一种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运动项目。对于下腰痛患者而言,虽然看似复杂的体操动作完成难度较大,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体操可选性突出,且适用范围广泛,故而将其作为运动疗法常用治疗手段具备现实价值。根据学者赵文楠提出的医疗体操法有关观点,太极拳可作为医疗体操法中的优选体操运动。由于太极拳本身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老年人的接受度较高,在太极拳运动中,患者机体结构更加协调且有利于恢复运动功能。在太极拳运动中,常通过闪通臂、白鹤亮翅、斩手、云手以及斜行等综合动作,促进肌群的协调发展,甚至对于已经出现肌肉萎缩的患者而言,能够在太极拳运动的干预下,延缓萎缩速度,促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平衡度与关节灵活性。同时,在太极拳运动中,患者也能从太极拳动作的运动中,对其脊柱稳定性予以提升,以免在脊柱不稳定的情况下诱发下腰痛。除太极拳、体操运动外,还可以通过对五禽戏等动作的模仿,对下腰痛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体操运动涉及范围广泛,能够同时协调患者的髋肩关节以及脚踝关节,以此帮助患者合理分配腰部力量,并且增加肌肉韧带柔韧性,使之在弯腰、下蹲等行为举止中可以更加轻松,不会因下腰痛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损。基于此,在太极拳、体操运动治疗中,患者能从拳法、步法的协同辅助下改善肢体功能。为了进一步验证太极拳等医疗体操法的可行性,还专门开设了对比实验,选择下腰痛患者参与研究活动,而后将其以随机抽签法划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患者均保持既有生活习惯,观察组则给予太极拳运动训练,在训练12周后利用ODI评分法对下腰痛患者的腰痛功能障碍情况予以测评,与此同时借助弯腰拾物时距离地面的长度,确定医疗体操法疗效。经过比对并结合相关学者调研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弯腰拾物距离地面距离明显比参与太极拳运动的小组更短,表明患者通过太极拳运动,能够保持更大幅度的弯腰动作,有利于消除患者的腰痛功能障碍。所以,在下腰痛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以医疗体操法为基础具备推行意义。
3.3 悬吊训练法
下腰痛患者在悬吊训练中,也能有效调节自身的核心稳定性,而且还可以增强核心肌力,促使患者的腰椎功能有所恢复。悬吊训练法与核心训练法存在相似处,均通过核心稳定性的改善消除病症。从学者朱小棠、闵吉、黄凯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能够明确知晓悬吊疗法的高效性与可行性,而且经过悬吊训练法的应用后,患者可以从悬吊训练运动过程中重新形成健康心态,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所舒缓,故此悬吊训练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增加对疾病治疗的信心。经过对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的汇总显示,现今在悬吊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悬吊训练步骤,即要求患者处于治疗室内,使用悬吊设备,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通过开链运动以及肌肉训练、腰部训练,提升肌肉活动力。同时,患者借助悬吊设备也可以进行仰卧训练,在不断调整运动体位的过程中,促进身体的良性恢复。因此,目前悬吊训练法已趋于标准化,下腰痛患者可以按照悬吊训练步骤,循序渐进的完成训练任务,这样就能展现出悬吊训练法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其中经过对悬吊训练时间的研究,整理多名学者的讨论成果,多将一次悬吊训练项目的运动时间控制在20min左右,并且依据7次/周的运动频率参与悬吊训练运动,避免在运动疗法下的患者出现超量运动情况,对腰椎部位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从当前针对悬吊训练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它虽然形成了运动标准,且受到了医护人员的认可,但也要在实际使用阶段关注它的局限性。例如患者在以悬吊疗法进行治疗时,需要前往治疗室且需要悬吊设备的辅助,单纯依靠患者个人无法实现悬吊训练,这就造成部分缺乏悬吊训练条件的治疗场所,并不能很好的开展悬吊训练计划。所以,在未来研究中,应当加强对悬吊训练法便捷性的研发,积极开发更多易于携带的悬吊设备,以便满足患者随时随地参与运动训练的需求。
3.4 普拉提运动法
慢性下腰痛应用运动疗法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中的优选方案,因其有着经济性、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经过运动疗法的干预,下腰痛患者本身的神经肌肉系统均能得到协调改善,更易实现腰椎稳定性的提升。而根据运动疗法演变而来的普拉提运动疗法,亦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早在1900年普拉提就以尊重患者机体核心部位进行治疗的思想提出普拉提运动,普拉提运动既能达到止痛效果,又能保持站姿平衡。从学者罗明辉研究中发现:普拉提运动确实能够针对下腰痛患者的腰痛进行舒缓治疗,其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数据,而且在ODI评分结果上,参与普拉提运动的患者评分更低。患者可以在普拉提运动下增强腰椎功能。患者如若能够坚持进行普拉提运动,无论是患者原本的背痛、腰痛症状还是关节活动受限情况,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最大化好转,从而避免患者受关节活动度的影响,而无法顺利进行各种生活中常见动作,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3.5 联合运动疗法
在慢性下腰痛治疗过程中,已经先后产生了多个适用性较强的运动疗法应用方案,包括上述提出的悬吊训练、普拉提运动等。而从临床研究中能够明显发现:单一的运动与联合运动疗法比较,显然后者更优,在运动疗法之上进行各种运动疗法的联用,或者依托其他手段对患者给予综合诊疗服务,整体诊治水平将有所提高。对于两种以上运动训练法的联用,此处不进行赘述。此外,关于运动疗法的联合治疗,还可以在为患者提供运动疗法指导服务的基础上,与瑜伽、水中运动、腹针治疗、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等不同治疗手段进行协同应用,仍然可以取得显著疗效。其一,在瑜伽辅助训练中,作为一种能够舒缓身心,保持肌肉放松的治疗方法,在患者接受运动疗法治疗时,可从瑜伽训练中的冥想、呼吸过程中,改善自身心理状态,以此保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痛苦;其二,水中运动,它也属于一项基于运动原理产生的运动疗法。患者置于36℃左右温水中保持运动训练,可以在水环境的阻力中调控运动强度,而且在水环境中患者不易受到硬体设备的侵害而出现局部区域淤青问题。因此,将两种运动疗法同步进行使用亦有推广的必要性;其三,在患者一边参与运动训练活动,一边接受针刺治疗时,患者的神经系统原有的拥堵情况也将得到妥善处理,更利于加快患者的血液循环,使之保持良好的机体状态,这样方可在联合治疗中提高治愈率。就目前多名学者总结的实践应用成果,联合运动疗法的效果已经超出单一的运动疗法,患者能从综合治疗中获得专业指导,而后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经由运动训练等其他辅助手段,于多项疗法的应用场景中治疗病症。患者本身在接收联合运动治疗时,需要至少保持12周左右的训练时间,若训练时长偏短,患者会出现病症反复问题,反而不利于强化患者的腰椎功能。另外,从部分学者研究结果中分析:推拿与悬吊运动疗法的联合,也能对下腰痛展开全方位治疗,患者在此种疗法下,可以重新恢复腰椎活动力,在其弯腰拾物乃至蹲起行为中,基本上不会受到限制或者出现剧烈疼痛状况。故此,临床医生在临床上治疗慢性下腰痛疾病时,理应汲取多个运动疗法的应用优势,为患者出具完善的运动治疗方案,符合临床治疗领域的优质治疗要求。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研究核心训练法、悬吊疗法、医疗体操法以及普拉提运动法、联合运动疗法的应用成果时,可发现运动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反应,甚至可以针对患者的腰椎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且普拉提运动疗效比悬吊疗法更加显著,而且在联合运动疗法中,采用两种以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疾病,可以适当优化疗效,促进患者疾病的良性恢复。未来在临床应用中,可以积极在慢性下腰痛疾病治疗中推广联合运动法,从多种运动疗法中依据病情选取至少两种运动疗法,以便在展现止痛价值的同时,也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多种可行性疗法,满足患者对疾病治愈的需求。同时,还应当针对患者后续治疗进行实时跟踪,以此增加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保证运动疗法在慢性下腰痛治疗阶段表现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