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时期屯田制带动曹魏的水利与水运大发展

2022-06-01刘伟恒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5期
关键词:屯田曹魏灌溉

刘伟恒

东汉末年,因连年的战争,水利设施和水运河道遭到严重损毁,不仅使人民生活所需和军需的供应变得十分困难,而且影响了社会稳定。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展开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他采纳毛玠、枣祗及韩浩等人的建议,在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于许昌开始实行屯田制,并取得显著效果,仅一年时间就获得谷物百万斛。于是,他便将屯田制大规模地推行到各地区。曹魏政权建立后,坚持实行屯田制,有力地带动了曹魏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水运航道的大发展。

黄河流域的屯田与水利

屯田制是汉代及以后朝廷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朝廷直接组织经营,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分兵屯和民屯两种。兵屯保持原有的军事建制,军士们一边种田,一边承担部队的守卫任务;兵屯以营为生产单位,每营有佃兵60人;主要布设在各军事前线,东南与孙吴交接,西南与蜀汉接壤,东北与乌桓交接的地区。民屯的管理体制同样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由大司农掌管,上置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的武官——典农中郎将,下有掌管屯田区的生产、民政和田租的行政长官——典农都尉;每一屯设屯司马,管辖屯田客60人;民屯遍布各地,范围甚广,主要集中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及安徽北部等原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组织较为严密的屯田制,给朝廷带来钱粮收入的同时,也有利于兴办水利事业。随着曹魏屯田制的逐步推行,被战争破坏的北方农田水利和水运设施逐步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黄河流域是古代水利最发达的地区。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屯田区大部分集中于河南的中北部及陕西的渭水流域。

曹魏政权在西北地区经营屯田水利,是基于军事上的需要,经营重点在关中地区。为了恢复关中的农业生产,积聚军粮,以便有效地抵御蜀军东侵,曹魏政权除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设典农官组织民屯以外,又于魏太和五年(231年)遣冀州农丁5000屯于上邽(今甘肃清水),“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以益军食。配合屯田,曹魏政权在关中地区兴修了一批灌溉工程,其中包括魏青龙元年(233年)扩建的成国渠。成国渠位于渭北,始建于西汉,其渠原从今陕西眉县引渭水,东至今兴平市入渭水。此次施工,是对原有工程的一次大规模扩建。扩建后的成国渠,于临河村附近引千水顺周原脚下向东流,经眉县北,东至武功,过漆水河后至金牛寨,改向东北,经曹店、板桥、豆马,沿茂陵、昭陵、阳陵南,注入渭水。相较于汉代的成国渠,其东西各延伸了近50千米。过漆水河后的东段,改向东北上高原,以便控制自流灌溉的面积。临晋陂是一项引洛灌溉工程,加上成国渠,两项工程共灌田3000余公顷,促进了屯区农业的发展。

此外,还有凉州刺史徐邈对河西走廊进行的水利开发。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雨量又少,在这里屯田,得先解决灌溉问题。汉武帝时曾在河西进行大规模的屯垦,水利灌溉事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徐邈配合军屯的需要,对原有水利设施加以修复,广开水田,募民耕种,取得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效果,不仅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而且繁荣了边区经济。

沁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太岳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水流湍急。汉代开发沁河水利,曾在今济源市东北约15千米处的五龙口,修建有引沁枢纽工程,史称枋口堰。但是,因其进水口门原为木结构,“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进,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严重影响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魏黄初六年(225年)前后,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为野王(今河南沁阳市)典农中郎将,他实地调查后,提出改枋口堰木门为石门。魏文帝批准了他的计划。于是,取方石数万块,“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据史料记载,沁口改建石门后,工程效益有很大提高,“若天暘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既避免因进水过多,造成稻田泛滥,又保证了农田灌溉的需要。引沁灌溉工程后经历代修治,一直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到唐代后期,发展成为溉田5000余公顷的大型灌区水利工程。

同时,曹魏政權对其京师洛阳地区的水利水运也加大了修复治理力度,不仅在洛川平原安排了屯田,而且对东汉时兴修的阳渠水利设施进行了改建。魏太和五年(231年),修筑千金堨,壅遏谷水,开凿五龙渠,引水灌田,从而将东汉“引洛水为漕”的阳渠改造成为屯区农田服务的灌溉工程。这个被当时称为千金堨灌区的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很大,据《洛阳伽蓝记》载“(千金堨)计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为名。”为了维持千金堨的巨大灌溉效益,当时还建立了维修管理的组织制度,“备夫一千,岁恒修之。”

曹魏政权加大了西北地区的水利建设力度,有力地改善了这一地区的航道运输状况,为民需、军需的供应提供了必要的漕运保障,加强了与西北的沟通联系。

海河流域的屯田与水利

海河流域也是古代水利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的引漳十二渠为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之一;位于今涿州市、新城一带的督亢灌区,自先秦以来就以水润土沃著称。东汉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一举击败了盘踞在今海河流域的袁绍,控制了这一区域。从此,曹操便以海河流域为根据地,着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先后于邺城、巨鹿等地实施屯田,修复灌溉设施。

据史料记载:曹操经营邺城的过程中,他利用原有的水利基础,先后兴建了两项工程:一是天井堰,二是漳渠堰。天井堰位于古邺城西南的漳河上,是多渠首引水工程。在20里长的河段上筑有12座低溢流坝,堰坝上游南岸开凿引水渠12条,各渠口“皆悬水门”,其最末一堰距离邺城约18里。天井堰引漳水东注,灌溉邺城南面近10万亩农田,是当时邺城屯区的重要水利设施。

而漳渠堰,则是城市给水、航运和灌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漳渠堰修筑在邺城西5千米的漳河上,引漳水东入邺城,然后分南北二股,东流经石窦出城,注入湟水,这条水渠叫长明沟,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开凿的漕渠白沟相通,除供给邺城用水和漕运以外,“枝流引灌,所在通溉”,对于农业灌溉大为有利。

天井堰的修复和漳渠堰的兴建,促进了邺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左思《魏都赋》载,“水澍稉稌,陆莳稷黍,黝黝桑拓,油油麻纻。”便是对当时邺城农业兴盛景况的真实描绘。

当时,盘踞于东北边境的鲜卑乘机崛起,多次进犯边境,威胁东北地区的安宁。为此,魏文帝特派刘靖为“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镇守北部边防蓟城。刘靖深知兴办水利对于“开拓边守,屯据险要”的重要意义,因此,他“登梁山(今石景山东北)以观源流,相漯水(今永定河)以度形势。”在实地查勘的基础上,于魏嘉平二年(250年)派出得力干将丁鸿率军士千人,修戾陵堰,导高梁河,开车箱渠,引漯水灌溉蓟南、蓟北2000公顷农田,建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灌区。

12年后,魏景元三年(262年),主管河堤事务的官员樊晨奉命改进戾陵堰工程,改建了水门,进一步扩建灌区,从高梁河上游将车箱渠向东延长,东至潞县(今通州)注入鲍丘水(又名潞河),沿线达200多千米,能够灌溉粮田一万余公顷,使当时蓟城周围的大片农田受益。戾陵堰灌区的碑文称颂其灌溉盛况时,写道:“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即便到后来,戾陵堰灌区的水利工程迭经修缮,成了一个著名的水利区。

江淮屯田和农田水利

东汉时期,因水利与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江淮地区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增强经济实力,曹魏政权在江淮一带广泛推行军事屯田。为适应屯区农业发展的需要,曹魏政权又兴修了一大批灌溉工程,形成屯田开拓与水利兴办相辅并进的盛况。

江淮地区是曹魏时期屯区最集中的地方。北起许昌,南及合肥,东自扬州,西达安庆,在方圆数百公里的淮河南北两岸,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屯区,形成屯田栉比,阡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盛况。江淮地区的屯区规模之大,动员人数之多,经营时间之长,均是其他地区不能相比的;同时,每一个屯区都配合兴修了相当规模的灌溉设施,开拓了大面积的稻田。

这些屯区中,尤以刘馥、贾逵、邓艾等人经营的规模最大,水利建设的成就最为突出。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刘馥任扬州刺史,在合肥建立州治,广兴屯田。刘馥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先后“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这4项工程中,两项在淮南,属淮河水系;两项在江北,属长江水系。

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城南,创建于春秋末;东汉初,王景曾加以修治,后经过刘馥的进一步兴治,成为当时重点修治的一项灌溉工程,而芍陂屯区则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农业经济区。茹陂是淮南的另一项水利工程,坐落在河南固始县东南48千米处。淮河支流史河自南而北流经固始县,茹陂就起到了拦蓄史河水,引以溉田的作用。后来,史河水利甲于中州。这些都得益于曹魏政权的屯田制。七门、吴塘两堰均位于长江北岸的支流上。七门堰是一个古老的灌区,位于今安徽省舒城县七门山下,创建于西汉初期,共灌田2万余公顷。吴塘,又名吴塘陂、吴陂堰,位于安徽省潜山县西10千米,《安庆府志》记载:“潜山县有故堰曰‘吴塘’,盖因潜水堤汇而渠之,以溉田凡三千七百余顷。”

当时,在豫州经营水利屯田的是刺史贾逵,“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贾逵兴办的三项水利工程:一是堨鄢汝水,筑新陂。汝水是淮河北岸的一条支流,东汉时期,在汝水流域就修有不少陂塘水利。新陂,顾名思义就是在汝水上新建的一项灌溉工程。二是断山溜长溪水,在今河南省潢川东筑小弋阳陂。三是贾侯渠,这是一条人工运渠,位于淮阳西北庞官陂和沙水之间,长100余千米。魏正始年间,邓艾经营两淮屯田水利时曾对其加以修治。

曹魏时期的两淮水利在邓艾屯田时,达到极盛。曹魏政权为了做好征服东吴的物资准备,进一步扩大两淮地区的军事屯田。“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进行考察。时任尚书郎的邓艾被派往两淮地区巡视,从陈县(今河南周口淮阳区)、项县(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

邓艾的计划被采纳,从魏正始二年(241年)起,曹魏政权在淮河南北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水利屯田。当时在淮河以南,东起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境)、横石,西达渒河两岸,濒淮200余千米的土地上,2.5千米置一营,每营60人,也是“且佃且守”;在淮河以北,广兴陂渠水利,发展灌溉和水运。经过邓艾几年的经营,淮南、淮北屯区棋布,皆相连接。史称“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呈现一派兴盛景象。

邓艾在经营两淮屯田的过程中,兴修的水利工程主要有广漕渠、淮阳渠、百尺渠以及颍水两岸陂塘。同时还对淮南水利,如芍陂、茹陂、白水塘等陂塘灌溉工程加以修治。邓艾的大力经营,使汉代以来的两淮水利事业盛极一时。当时,曹丕在《于玄武陂作诗》中写道:“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两淮水利的兴盛之况。

曹魏大规模的屯田,促使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水运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西至关陕,北到幽冀,都有灌溉农业的经营,从洛阳到淮南的陂渠灌溉系统尤具规模。因此,北方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振兴,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魏大规模的屯田不但解决了当时的军粮问题,而且為后来司马氏统一全国奠定了一定的水运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基础。

猜你喜欢

屯田曹魏灌溉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念战友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论曹魏时期的财税治理及对当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