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战渌田与叶挺独立团精神的孕育与形成

2022-06-01苗体君

学理论·下 2022年4期

苗体君

摘 要:叶挺独立团从成立开始,把“要红才能打胜仗”作为治军法宝,用各种办法来培育官兵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并把部队打造成为一支有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队伍,还把为民谋利、为民而战作为独立团的宗旨。首战渌田作为叶挺独立团北伐战争第一次军事实践,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孕育并形成了叶挺独立团精神,其內涵包括:“要红才能打胜仗”的革命精神;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精神;为民谋利、为民而战的自我牺牲精神;主动出击、敢打头阵的先锋精神。

关键词:首战渌田;叶挺独立团精神;孕育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4-0086-05

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全团有2 100多人,以“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以黄埔军校部分毕业生为骨干,从广东、广西、湖南的贫苦农民中招募士兵组成,其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1926年4月,为援助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抵御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南犯,叶挺独立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肇庆开赴湖南前线。湖南省攸县渌田镇地处湘东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6月3日,直系军阀唐福山部和广东军阀谢文炳部共3 000余人,奉吴佩孚之命,进攻驻扎在渌田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39团,想打通安仁、耒阳通道,然后迂回包抄衡阳,进而夺取整个湖南,切断湘粤交通,并进攻两广。紧急时刻,叶挺独立团驰援渌田,激战从6月3日下午1时开始,持续至4日7时,叶挺独立团夺回39团丢失的阵地后,很快又占领了敌军的阵地,并于5日下午,收复了攸县县城。随后又转战湘、鄂、赣三省,奔袭数千里,经历了醴陵、平江、中伙铺、汀泗桥、贺胜桥、攻入武昌等6次战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北伐“铁军”的称号。北伐胜利后,叶挺独立团完成其历史使命,被改编为七十三团,后又进行了扩编。首战渌田作为叶挺独立团北伐战争第一次军事实践,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孕育出了叶挺独立团精神,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叶挺独立团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一、孕育了“要红才能打胜仗”的革命精神

叶挺独立团从源头开始就是红的,其源头是1924年成立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924年11月,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取得孙中山同意后,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党团员作为骨干,组建“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为“国民政府铁甲车队”。这时期最有名的共产党员当属周士第,周是黄埔一期的学生,毕业后,被派到“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后靠努力做到了队长的职位。而当时的叶挺任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经孙中山同意,并得到廖仲恺的帮助,1924年秋,叶挺辞去军队职务,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于同年12月,经王若飞、王一飞介绍,在苏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叶挺回到广州,到中共广东区委报到时,被周恩来派到在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基础上刚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担任团长,并直接接受周恩来的领导。叶挺独立团刚组建时,周恩来与中共广东区委就注重强调政治建军,提出要“加强军政训练,迅速培养一支最可靠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军。”[1]47为此,还派共产党员曹渊、许继慎分别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第二营营长。

叶挺独立团初建时,就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掌握的一支部队。其团、营、连级干部中,一开始有共产党员20名左右,后来发展到100多名,一部分排长、班长也都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独立团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委会,这是党领导叶挺独立团的核心,支委会下设六个党小组:团部一个,三个营各一个,直属分队两个。独立团党支部不属于第四军政治部领导,而是直接受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独立团的共青团组织则直接在独立团党支部领导之下。独立团的工作由军委书记周恩来直接领导,如果周恩来不在的话,则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负责。独立团的政治、军事训练计划、干部调动和任免都由中共广东区委掌握,而不受第四军约束。对此,独立团参谋长周士第在其回忆录中记述道:“独立团排以上干部的任用完全由党决定”[1]99,直到北伐军占领武汉后,第四军军部才派来两个人分别任团部参谋和副官,“这是从独立团到七十三团由军部派来干部的第一次,也是空前绝后的一次。”[1]100这些都足以说明,叶挺独立团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掌握的一支部队。对此,毛泽东同志也曾说:“经过援助国民党的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党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军队。”[2]512这里指的就是叶挺独立团。

因叶挺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受到了马列主义理论以及苏联革命实践的教育,因此,他自受命组建独立团以来,就按照苏联红军的模式,坚持政治建军,加强军队中党的建设,注重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他还结合国内形势,联系部队的思想实际情况,开展各项政治思想教育。他亲自给部队官兵上政治课,“讲授《社会发展史》的课程,他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直讲到帝国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为社会主义所取代。”[3]75此外,叶挺还定期组织人员,召开时事问题报告会,叶挺亲自登台做国内外形势等方面的报告,他“既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联系到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特别是多次提到民生主义,让人们要多关心群众生活。”[3]75

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到肇庆叶挺独立团驻地视察时,看到独立团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官兵同吃一锅饭,指战员共同操练,共同学习。而且官兵同唱革命歌曲,不仅唱《国民革命歌》,还唱《国际歌》。房间里不仅挂孙中山的像,还挂马克思、列宁的像。陈可钰动情且遗憾地说:“你们真是革命军!但是太红了。”[1]51叶挺听后,当即回答说:“要红才能打胜仗。”[1]51“要红才能打胜仗”就成了叶挺独立团的治军法宝。

真正把“要红才能打胜仗”首次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并孕育出“要红才能打胜仗”的革命精神,是在叶挺独立团北伐首战渌田战役中。在首战渌田即将打响前,1926年6月3日,叶挺在党团支部会议上,指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又是北伐先锋队,我们不但代表革命军,而且代表中国共产党,这是北伐第一仗,我们一定要打胜。”[1]56正是靠“要红才能打胜仗”的革命精神,在渌田战役中,叶挺率领独立团以一个团的兵力,击溃了比自己多6倍的敌人,树立了北伐胜利的先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时,第四军军部也认为:“以当时情况而论,我独立团之能击破此路敌人,实为我北伐军之决胜败之最重要关键。苟此路失守,则我第八军腹背受敌,湘南岌岌可危。而此役竟被我忠勇的将士摧坚攻锐,使湘南转危为安。这是何等光荣的一个战斗啊!”[3]107-108叶挺独立团北伐首战大捷,稳定了湘南局面,解除了唐生智的困境,也通过军事实践孕育了“要红才能打胜仗”的革命精神。0B10A31B-B14C-4924-A155-E4C62B58EE18

二、孕育了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精神

“铁军”到底指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还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萧克将军参加过北伐战争,他在《铁军纵横谈》一文中说:“第四军在半年时间里,奔驰数千里,转战于湘鄂赣三省,经历了7个主要战役,其战绩之辉煌,为诸军之首。”[4]47所以,1927年1月,武汉粤侨联谊社在武昌欢迎第四军凯旋大会上,赠给第四军一面铁盾牌。盾牌的正面刻有“铁军”两个大字,按照这种说法,铁军应该指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但对此种说法,不少人持否定态度,认为“铁军”指的是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的叶挺独立团,进入湖南后,首战取得渌田大捷,接着进入醴陵,再胜湘东,“捷报传出后,不但浏阳等处敌人震慑,即友军也深为叹服。湖南人民从此称独立团为铁军。称官兵为铁人”[5]23。由此看来,首次被称为“铁军”的应该是叶挺独立团,而不是整个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随后在汀泗桥战役中,叶挺独立团表现神勇,“两湖的参战群众目睹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所向披靡的战斗风貌,便跷起大拇指,向该团乃至整个第四军指战员称赞说:‘你们真是一支铁军。及至贺胜桥、武昌大战时,‘铁军之称更加炽盛。”[6]151所以,“铁军”应该是湖南、湖北人民送给叶挺独立团的。

叶挺独立团从创建开始,就非常注重培育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使部队“迅速培育成一支最可靠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军队。”[1]23独立团刚一成立,叶挺就结合自己过去在军校和在苏联学习掌握的军事知识和理论,以及过去在军队中的实践经验,亲自主持制定了干部和新兵训练计划。随后,部队就进入了紧张的练兵阶段。叶挺亲自为独立团的干部们讲授军事课,还主持部队进行练兵活动。部队从实战出发,认真操练各种队列动作,教习射击、投弹、刺杀、格斗等科目。叶挺还经常亲临练兵场观察战士训练操法、刺杀、掷手榴弹及各种射击技术训练情况,当发现动作不够准确,就走上前去辅导,或亲自做示范表演,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直至战士真正掌握为止。叶挺经常对部队官兵说,人不是生下来就艺高胆大的,本领是苦练出来的。军队不严加训练的结果是,兵是无能之兵,将是败军之将,到战场上,败亡之祸一定会来临。所以,叶挺要求军官一定要身先士卒,起模范带头作用。他要求士兵一定要树立刻苦耐劳的精神,苦练杀敌本领。正是在叶挺的带领下,独立团军官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练兵的热情也很高,全团上下,人人都投入到了练兵的热潮中,都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军事训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三操两讲”制度,而叶挺独立团则实行“四操三讲”制度,“四操”指的是早晨跑步,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军事操练,黄昏还有一次体操;“三讲”指的是上、下午各进行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晚上则进行点名训话。

叶挺还经常深入连队,在野外練习时,他与大家一起穿丛林、跨沟、爬山岩,处处都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练兵过程中,他强调一定要苦练军事技术,锻炼实战能力,并说:“练兵场就是战场。上了练兵场,就是上了战场,丝毫不能马虎。”[3]74他还说:“为什么要练兵?练兵,就是要把部队培养成顽强勇敢,不怕一切艰难险阻,能征善战的革命队伍。”[3]74为了把部队铸造成一支有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队伍,有时叶挺把部队拉到山区进行野外训练,根据即将对北方军阀作战可能遇到的情况选择各种复杂的地形,拟订出各种假设敌情,进行攻防战斗的模拟演练,同时组织夜战近战训练,还进行急行军,野外露营的体能训练,以全面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叶挺培育了独立团官兵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使部队能够适应艰苦的环境,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从而能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

当然叶挺独立团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精神,同样也是通过首战渌田的军事实践孕育出来的。1926年5月20日,叶挺独立团乘火车离开广州,并于当天到达韶关,然后下火车转为步行。25日,开始翻越五岭,在翻越九峰山时,不少干部战士从未爬过这样高的山峰,加上天气炎热,行军速度越来越慢。但最终独立团凭借平时苦练出来的顽强意志,征服了北伐征途上的第一道难关。当时的情况是“爬上一个山坡,前面又出现一个更高的山坡,总是看不到山顶”[1]53,而且“数日都冒雨而行,且每日行六十余里,寝无安席,食无甘味,真是千辛万苦,为一生所未曾受过之苦楚。”[7]但战士们还是顽强向上攀登,有的甚至跪在石级上一级一级往上爬,陡峭狭窄的石级浸渍着他们的斑斑血迹。最终全团踏破九峰山,进入湖南前线。这算是对叶挺独立团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精神孕育前的一次实地检验。

5月31日晚上,叶挺独立团进入湖南永兴县城时,接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的告急电报。6月1日,独立团冒雨急行军,并于2日上午到达安仁县城。在安仁县城,叶挺与第八军39团团长进行会晤时,得知敌军谢文炳部4个团、唐福山部2个团已占领攸县,并有100余人已进渌田以北10余里的陈家铺,因攸县■水桥未竣工,故敌大部尚在攸县。国民革命军“第一防卫线是由渌田到黄茅铺,距安仁四十里。”[8]9其中黄茅铺有39团第1连,约50人负责防守,而渌田有39团第2营防守,而39团其余部队驻在耒阳。情急之中,3日上午,叶挺命令独立团迅速赶赴渌田、黄茅铺前线。当时“官兵尚未吃晚餐,兼以寒雨霏霏,北风刺人,竟夜在风雨之下,饥寒交迫,异常困苦。”[1]57但部队精神抖擞,“各士兵之精神不为稍挫”[9]。这种顽强的战斗意志与平时严格的训练密不可分,同时也在实战中,彰显出叶挺独立团的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精神。

随着前线的再度告急,3日黄昏,团参谋长周士第率领侦探队、担架队、第3连前往渌田增援。叶挺则率第1营、机关枪连、通信队、特务连到龙家湾增援。叶挺和周士第率部队由安仁出发时,天正下着大雨,道路泥泞,行军极其艰难。途中叶挺与周士第都遇到许多由前线逃回安仁的39团官兵,独立团战士看到友军退下来,不但情绪没受影响,反而激起了杀敌的勇气。有的战士劝告39团逃回的官兵返回前线,共同作战。但39团官兵总是借故躲避,他们当中有些人说回安仁有要事,有些说他们是奉命回后方的。为了不影响与友军的团结,叶挺下令对友军退回后方的一律不准阻挠。在叶挺、周士第率增援队伍赶往前线时,敌2 000余人向渌田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唐生智的39团几乎都已退出阵地,只有叶挺独立团第2营仍在顽强地死守阵地。在黄茅铺阵地上,唐生智部39团第1连已退却,叶挺独立团第3营第8连被敌人包围,士兵也伤亡甚多,3个排长都已受伤,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独立团第3营仍死守黄茅铺一带高地。可以说,这些都彰显出了叶挺独立团的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最终取得了首战渌田的胜利。可以说正是通过在渌田的首次军事实践,才最终孕育了叶挺独立团的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精神。0B10A31B-B14C-4924-A155-E4C62B58EE18

三、孕育了为民谋利、为民而战的自我牺牲精神

叶挺独立团“成立的宗旨,就是要建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以保障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并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3]72为此,作为团长的叶挺也旗帜鲜明地声明,独立团是一支与旧军队有本质区别的人民军队。为民谋利、为民而战是独立团的宗旨。在叶挺的带领下,独立团官兵们主动走出营房,深入工会、农会、商会和学生会,接近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与真挚的感情。”[3]81在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中,叶挺独立团的官兵通过社会实践,也了解了人民群众的疾苦,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极大地增强了为民谋利的观念。一时间“独立团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活动,形成了一种风气。不少官兵在休息时间,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为群众办好事。”[3]81-82

当时肇庆的社会秩序非常混乱,一些土匪恶霸、流氓兵痞任意为非作歹、欺压群众,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些情况,叶挺联合有关方面,组织了“肇庆军警联合巡查处”,专门用来维持肇庆市区社会秩序。叶挺还派出部分官兵,参加治安巡逻队,严厉打击歹徒行凶作恶、侮辱妇女、欺压百姓的违法行为。叶挺还在肇庆市区征用了一个房间作为巡查处办公地,随后这个地方便成了群众的好去处,成了独立团联系群众的好场所。一时间,叶挺独立团的官兵与群众“相处得好似鱼水一般密切。”[3]83-84独立团驻■庆期间,官兵纪律严明,对人民群众态度和蔼,买卖公平,秋毫无犯,并热情帮助群众办好事,给人民群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伴随着广东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叶挺遵照中共广东区委指示,在肇庆积极帮助开展西江农民运动。1926年1月,广东高要、广宁和德庆三县反动地主豪绅纠集100多人的反动武装,疯狂袭击设在领村的高要二区农会及附近一带农民,打死打伤农会会员及农民自卫军100多人,并将当地群众的牲畜及其他财物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广东全省的“领村事件”。事件发生后,叶挺第一时间率独立团前往平叛,并狠狠打击了反动势力。事件平息后,独立团官兵又帮助当地农民重建家园,恢复农会组织,建立和训练农民自卫军,推动了当地农民运动的发展。由于独立团大力支持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因此,叶挺独立团在当地深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他们盛赞独立团“真是穷人的好队伍”。①

而首次把为民谋利、为民而战的叶挺独立团的建军宗旨用在军事实践中,是在渌田战役中,并通过渌田战役这一军事实践,从而孕育了为民谋利、为民而战的自我牺牲精神。叶挺独立团从肇庆出师北伐,途经广州时,周恩来代表中共广东区委接见了独立团连以上党员干部,并强调指出:“独立团在参加北伐战争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注意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注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好友军,共同战斗;作战时要勇敢,要有吃苦耐劳和牺牲精神;要注意起先锋作用、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3]102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广大官兵牢记周恩来的指示,牢记独立团为民谋利、为民而战的宗旨,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坚决“执行革命军‘不拉夫、不筹饷、公平交易的严明纪律”[8]485,独立团每到一个地方,就有官兵向人民群众做宣传工作,宣讲革命军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同时发动农民群众,并帮助农民组织农民协会,支持农民运动的开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湖南攸县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早在1925年10月,中共湘区委员会就派共产党员潘鹏举到攸县,在潘鹏举的积极努力下,1926年3月底,中共攸县支部正式成立,余来任支部书记,谭志道任组织委员,刘增烈任宣传委員。在叶挺独立团到达攸县之前,按上级指示,潘鹏举、余来、刘谭豪、刘增烈等已商议好支援配合叶挺独立团进军的具体方案,并秘密赶到攸县渌田,在当地农民中做发动和组织工作。独立团首战渌田前,攸县党组织组织了300多名青年农民赶到前线,给独立团送茶水、送食品、抬担架、当向导,并呐喊助威,其中有100多人勇敢地在敌后进行袭击,配合作战,给独立团战士以极大的鼓舞。6月3日黄昏,叶挺、周士第分别率部队由安仁出发,前往龙家湾、渌田增援时,天下着大雨,道路极其泥泞。如果没有地方党组织的帮助,没有本地熟悉道路的农民带路,增援部队在人生地不熟的雨夜,根本不可能准确到达增援位置。渌田大捷后,为让叶挺独立团顺利进攻攸县县城,洣水两岸人民在地方党组织的带动下,自发修复被敌人烧毁的浮桥。由于白天独立团战斗频繁,伙食供应一时赶不上,沿途群众纷纷挑来米粥、番薯等食物送给战士们。叶挺以此激励战士们说:“我们应该要更勇敢地杀敌,以回答群众的支持;同时更要严格执行纪律,不得损害、侵犯群众的利益。”[3]106可以说,渌田战役是人民军队与工农相结合的经典战斗,体现了人民群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渌田战役中,叶挺独立团也做出了很大牺牲,1926年9月9日,叶挺在《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的总结报告》中说:“五月三[十]日第一次在安仁渌田之役虽将敌击退,但损失步枪三十余支,被俘士兵十余名,伤亡三十余名。”[8]21渌田战役的胜利,不仅给攸县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革命,最为重要的是孕育出了叶挺独立团为民谋利、为民而战的自我牺牲精神。

四、孕育了主动出击、敢打头阵的先锋精神

1925年下半年至1926年春,经过省港大罢工对香港英帝国主义的打击后,又经过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明、南讨邓本殷等反动军阀势力以及对自身内部的整顿后,广东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当时,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军队约20万人,控制湘、鄂、豫等省和陕、冀部分地区。而从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军约20万人,盘踞赣、闽、浙、皖、苏五省。奉系军阀张作霖军约35万人,占据着东北各省和京津地区,吴佩孚、张作霖勾结控制着“北京政府”。在南方吴佩孚增兵入湘,他们勾结闽、赣、粤、桂地方军阀势力,企图南下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盘踞华东一带的军阀孙传芳在江西、广东边境部署兵力,准备随时出兵广东、湖南,以颠覆广东革命根据地。0B10A31B-B14C-4924-A155-E4C62B58EE18

而就在此时,湖南发生了赵恒惕与他的部下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之争。赵恒惕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勾结吴佩孚,镇压蓬勃发展的湖南工农运动,并血醒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6年2月,湖南各界联合致电广州国民政府,要求早日出兵讨伐吴佩孚,驱逐赵恒惕,并掀起了一场讨吴驱赵运动。在广东革命和湖南人民反吴驱赵斗争的影响下,原与赵恒惕存在着矛盾的湘军四师师长唐生智开始倾向革命,并表示向广州国民政府靠拢,反对赵恒惕。1926年5月14日,唐生智发表讨吴通电,正式加入广州国民政府阵营。广州国民政府随即委任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前敌总指挥。

1926年3月,在湖南人民支持下,唐生智将赵恒惕赶出长沙,湖南省省长一职由唐生智本人代理。吴佩孚为确保其对两湖地区的控制和统治,1926年4月,组织了湘鄂赣三省的反动力量,全力援赵驱唐,并委任原湘军第三师师长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率领所辖蒋锄欧、余引森两旅,鄂军王都庆师,粤军谢文炳师等部,分路进攻驻在湖南汨罗、湘阴、平江、浏阳、醴陵、长沙一带的唐生智军。唐生智不敌,弃守汨罗、湘潭、长沙,退至湘乡、衡山、攸县、安仁一线,并向广州国民政府告急求援。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与支持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兵援助唐生智,并开始实施北伐。当时,广州国民政府方面,原有6个军,加上新归附的新桂系李宗仁、黄绍竑的第七军,和原湘军四师唐生智的第八军,共8个军,总兵力不足15万人。驻广东国民革命军的6个军为:蒋介石的第一军,谭延闿的湘军为第二军,朱培德的滇军为第三军,李济深的粤军为第四军,李福林的福军为第五军,程潜的湘军为第六军。除第四军外,其他各军对北伐的态度都比较冷淡。他们都认为北洋军不仅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都对北洋军有一种惧怕心理。加之他们都是来自于外省入粵的军队,认为作为第四军粤籍本土部队都没有动,自己是外省来的客籍部队,主籍部队不动,客籍部队哪里能随便动。因此,第一、二、三、五、六军都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北伐,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确定从各方面准备北伐战争。对此,叶挺独立团参谋长周士第曾回忆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各方面为北伐做好了准备,打算先派一个先遣队开进湖南,为北伐的先锋。当时的革命军有7个军,但有些军不愿意派自己的部队担任这个繁重的艱苦的战斗任务,有些军(如第一军、第五军)的部队也不能担任这个繁重的战斗任务。中国共产党决定派出叶挺独立团为北伐先遣队,于1926年5月1日由广东肇庆、新会出发。”[1]56在大多数军队都不愿打头阵的情况下,叶挺独立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被国民政府派出作为北伐的先锋,迅速出师入湘,以增援唐生智部,起到了主动出击、敢打头阵的先锋作用。

叶挺独立团正是通过首战渌田的军事实践,在获得首战大捷的情况下,通过军事实践孕育了主动出击、敢打头阵的先锋精神。1926年5月31日夜晚,叶挺独立团进入湖南永兴县城时,就接到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的紧急救援急电,当时唐生智部正受湘鄂军阀部队的攻击而退却至湘南安仁一带。他急电叶挺:“据各方探报,敌军将于此一、二日内施行总攻击,所以特令你的一团驰往援助安仁,因为那方面我们的军力太弱”[8]9。叶挺“奉令立即向安仁进发(第一营没有在内),于六月二日上午十一点钟到”[8]9。叶挺独立团第1营解送国民政府送给唐生智的子弹,在郴州办理完交接手续后,也于3日赶到了安仁县城。

6月2日晚,叶挺率领独立团赶到安仁,与驻守在安仁的第八军第39团团长张国威见面,得知敌谢文炳部4个团、唐福山部2个团已占领了攸县,并行进到了距离39团阵地渌田以北10多里处,准备向39团的阵地禄田、黄茅铺发动进攻。紧急时刻,3号早上叶挺“即先派第二营到禄田,第三营到龙家湾,一连到黄茅铺。”[8]10以支援39团。3日下午5时左右,叶挺独立团第2营、第3营都报来战况,都说阵地非常吃紧,敌人进攻猛烈。得知前方战况后,叶挺立即派参谋长周士第率第1营第3连、侦探队和担架队火速增援渌田,叶挺则亲率第1营第2连、机枪连、特务连增援龙家湾。

6月3日晚10时,增援部队赶到前线阵地,并立即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数千敌人向阵地猛攻,唐生智的第39团几乎全部撤出了阵地。而叶挺则命令独立团死守阵地,他们凭借善于夜战的优势,在黑夜中消耗敌人。4日凌晨4时,叶挺命令部队借着黎明前的黑暗,主动出击,对渌田、黄茅铺结合部,敌人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集中兵力发起总攻,然后从黄茅铺以西绕到敌人侧后,对黄茅铺的敌人进行突袭,黄茅铺的敌人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线溃退。随后,叶挺、周士第率两支部队会合对渌田敌人发起进攻,很快渌田的敌人也全线溃败,叶挺独立团一路冲杀,并于5日早上,占领了攸县县城。叶挺独立团北伐首战大捷,稳定了湘南局面,也解除了唐生智的困境。唐生智对叶挺独立团的功绩,“甚为嘉慰”,“已备有专函并本身肖像,交由攸县新任廖县长带交叶团长,以示奖励”[3]108。唐生智还致电叶挺说:“这次战役,不仅巩固了湘东,而且稳定了战局,此皆兄之功也”[3]108。可以说,叶挺独立团不仅以1个团的兵力,打败了敌人6个团的兵力,取得了北伐的首战大捷,而且还通过这次大捷,以实战的方式,成功孕育了叶挺独立团精神中主动出击、敢打头阵的先锋精神。

综上所述,叶挺独立团从成立开始,在政治上,把“要红才能打胜仗”作为独立团的治军法宝,并着力进行培育与打造。在练兵时,叶挺用各种办法来培育独立团官兵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使部队面对艰苦的环境,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从而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并把部队打造成为一支有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战斗力的铁军队伍。同时,叶挺还把为民谋利、为民而战作为独立团的宗旨。独立团官兵在叶挺的带领下,主动走出营房,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极其深厚的鱼水情。在驻粤国民革命军大多数军队都不愿打头阵的情况下,叶挺独立团被国民政府派出作为北伐的先锋,起到了主动出击、敢打头阵的先锋作用。叶挺独立团正是通过湘南首战渌田的军事实践,在获得首战大捷的情况下,成功孕育并形成了叶挺独立团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士第.周士第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卢权,禤倩红.叶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萧克.铁军纵横谈[J].新华文摘,1989(9):46-55.

[5]胡允恭.曹渊烈士革命斗争纪实[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1-26.

[6]段雨生,赵酬,李杞华.叶挺传——骁将的坎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独立团将士寄自前线的三封信[N].上海民国日报,1926-06-30.

[8]中共惠阳地委党史办公室,中共惠阳县委党史办公室.叶挺研究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9]祁占寰.北伐战役琐记[N].黄埔潮,1928-07-01.0B10A31B-B14C-4924-A155-E4C62B58EE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