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课证融通”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2022-06-01聂争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融通校本资源

聂争艳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岗课证赛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强化教材建设,引导地方、行业和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中职人才培养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探索实现岗证融通、课证融通、岗课融通,建立“岗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一、“岗课证融通”的内涵

“岗课证”相关研究较少,通过整理梳理,最初研究者们提出了“课证融合”,又被称为“双证教学”,是指课程教材与专业相关证书要求相一致,学生完成学业即可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而“课岗融合”或“岗课融合”则依据教改理念,以典型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再现真实工作过程,实施真实工作任务,实行专业课程和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

本研究对“岗课证融通”的内涵界定如下:“岗”即岗位工作能力,指能胜任就业岗位(群)的职业岗位能力,“课”即课程,指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证”即职业技能证书,指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岗课证融通”意味着上述三个元素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即基于职业岗位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与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内容相结合,三方面相互贯穿、渗透、融合。

二、“岗课证融通”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一)以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为基础

校本课程规划是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蓝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中职学校需要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愿景、把握社会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对校本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动态管理。

首先,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侧在不断变化且持续变化。提供适应需求侧的专业人才是中职的首要任务,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动力。而把握需求侧的脉搏,对症进行供给侧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课程规划为蓝本。

其次,职业教育课程是以实践知识为主的课程,需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研和充分摸透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生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的基础上,探讨知识的选择与组织,且不断调整适应的动态过程,该过程需要科学的课程规划为依从。

再次,校本课程是立足学校、学校为基础、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的一种系统的课程开发策略。学校需进行相应的课程决策、课程规划、课程领导以及建立课程管理机制,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一份好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内容应是完整的,应包含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时所需面临和处理的所有事件和问题。韩艳梅认为,课程规划方案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六部分: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进行校本课程规划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课程委员会,成员包括行业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学校领导与教研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员等。其主要职责包括:(1)校本课程决策和规划。设计、审议、评估校本课程规划方案。(2)校本课程领导。校本课程开发队伍搭建和培训,保证其专业化发展,激励并引导课程开发活动。(3)校本课程管理。规范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的程序要求和质量要求。(4)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统筹各方资源,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顺利进行。

因此,“岗课证融通”校本课程开发在依据本校校本课程规划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规律和中职学生学习规律,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顺利进行。

(二)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性的知识、技能、技术的教育,是后续的高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面对的是初级、中级的劳动力人口。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中职履行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落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职业岗位也在不断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保持动态发展,其修订周期不应超过三年。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规格需要清楚定位具体工作岗位、描述岗位的工作過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是为了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学活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导,课程开发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现实中,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如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无太大区分,课程设置与高职重复或脱节或断层,专业课程自主开发较少,主要使用大学教材等。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源是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定位不明确。而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不仅要重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还要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与高职区分开来。对于如何区分,可以从中高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方面入手。

首先,中职与高职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是同一类型教育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职与高职的教育对象初始文化水平不同,年龄不同,心智发展水平也不同,毕业生社会就业的层次也有区别。所以,中职与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方面必须做出明确区分。

其次,中高职所培养的分别是经验层次的技能和策略层次的技能。中职学生需要掌握的经验层面的技能,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操作过的动作”,是回答“怎样做”的技能。经验层面的技能获得需要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和可以观察到的与环境的“范例性”互动中获得的,是高职索要培养的策略技能的基础。中职是初级技能的职业教育,中职学生的学习是经验性的学习。因此,中职校本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需与高职明确区分。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

综上,“岗课证融通”的校本课程开发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在此工作的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的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等。

(三)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理念

“岗课证融通”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课程开发目的和理念,通俗地说,我们为什么开发课程,“岗课证融通”是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实现“岗课证融通”。课程开发的目标是课程开发活动所要到达的终点,课程开发理念则引领整个课程开发过程,是课程开发活动的指导思想。

这里,不能混淆“课程开发的目标”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我们预期的课程结果,即希望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要达到的状态。它是对学生学习后产生变化的预先估计,规定学生行为变化的方向,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课程开发的目标”则回答的是“我们为什么开发课程”,是课程开发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如:形成专业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目标之一。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编制任何课程与教学方案时,必须回答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学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在课程开发的目标中就要回答所开发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相关内容,是对课程开发成果的预期。在确定“岗课证融通”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我们不仅从总体的高度设置目标,还可以按照课程开发流程设置阶段目标,将每一个阶段目标具体化,量化目标和概括性目标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对课程开发活动进行控制和反馈,而且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开发成果。

理念是一种价值观,课程开发理念是在一定的课程观下对所要开发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理性思考,对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具有引导、定向作用。不同的课程理念所指导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不同。“岗课证融通”要实现的是岗位能力、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证书三者的融合贯通,即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将本专业课程内容与所要求取得的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三元素相互协调且互为贯通。岗位能力以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为基础,进行岗位(群)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及专业特色,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将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融入课程,注重课程教学组织与评价方式改革。这样的课程体系要实现的是在中职教育阶段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四)建设开发队伍

课程开发队伍是保障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因素,谁应参与?谁来主导?课程民主化已经是课程领域的一种文化,意味着课程是课程共同体对话、协商和审议的结果[1]。现代职业教育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其主要共同体是学校与企业。现实中,虽然越来越多企业由政府引导加入职业教育队伍,但由于我国教育与企业处于不同体系,且缺乏针对企业的减税、财政补贴等法律法规的支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很难建立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就无法保证企业在课程开发中发挥导向、供给和参与作用。文秘类专业因其面向的岗位群无法实现大批量学生的集中实习,也无法为企业创造明显的效益,在校企合作方面更是困难重重。如何调整企业状态,让其真正发挥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除了期待政府加大引导力度、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根本之道是继续追求“校企共赢”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企业课堂、聘任企业导师、学生定岗轮值等多种形式,让企业真正参与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来。

另一层面职业院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战场,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特色。学校作为开发主体应承担起校本课程的规划、组织、保障等重要责任,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良好平台与环境。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主体,其课程意识的潜在偏向,课程创生能力、专业性等方面直接影响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往往会选择认为对学生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确是有效的,但效果有可能是局部、零散的[2]。同时教师会针对性地在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创造性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课程创生,“在操作层面上勇敢地、创造性地进行整个课程运作”。此外,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的活动,要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需要开发者具备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术,所以对课程开发参与者进行课程培训、课程开发过程指导,进行开发队伍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课程开发质量,也能够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建立课程开发的策略模型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策略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课程开发策略,很多研究者从课程开发的不同层次提出了多种策略及策略模型。总的来说,宏观角度上课程开发需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理念,对课程开发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中观层面上要转变课程开发思想,搭建校企合作开发平台,组建高效的开发队伍,开展教师培训等;微观上为某一具体课程开发策略探讨,主要是立足本校實际,突出专业特色,从就业出发,对课程提出具体开发流程[3]。这里我们主要从微观层面探讨“岗课证融通”的策略。

“岗课证融通”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融通,即如何实现岗位工作能力、职业技能标准、专业课程体系三者的融会贯通。融通内容及形式见表1。

(六)着重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中职教育开展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是课程开发的一大命题。“岗课证融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信息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活动与课程资源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课程资源的呈现与组织形式在快速转变。现下,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组织形式,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教与学。智慧校园、智慧职教、云平台等则为其提供了实现的平台。而VR、3D交互动画等技术引入课堂,使学习过程更加具体和生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岗课证融通”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则应以信息化为方向,匹配学校教学平台。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

2.開放、共享和共建

开放、共享与共建课程资源已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诉求。互联网时代下,创新性的课堂组织形式如翻转课堂、慕课、云课堂等,需要基于网络平台的大量的开放的可以共享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其次,因教师的能力、精力有限和政策、资金的限制,依靠学校一家之力、单一固化的模式开发和建设如此大量的资源已不现实。因此,课程资源建设要联合行业企业、教育科技公司、学校三方或多方共同建设。行业企业有丰富的工作场景资源,教育科技公司有开发技术,而双方的纽带是学校。如何应用开发技术将工作场景带入课堂,让学生无限接近工作实境,并以此掌握工作过程知识,锻炼工作技能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并不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远非学校自身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

如何开展“岗课证融通”课程资源建设?首先寻求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多主体合作,进行资源整合。职业教育课程是基于职业的课程,行业企业的优势是有充足行业资源、工作场景资源,包括工作环境、实践专家、技术及标准和岗位培训资源。学校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并且掌握学生心理规律、认知规律,具有教学实践经验。教育科技公司具有先进的信息开发技术、设备和开发人员。联合三方进行“岗课证融通”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是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良好途径。这样开发的资源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岗位和行业协会培训考证需求,也能进行校企文化互融,教师、技术人才队伍互融、教学资源与工作资源互融。其次系统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对时间、人员、内容、标准、目标、保障等系统规划,以保证资源开发的最优化。同时,应从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使专业课程资源保持系统的关联性、层次性。此外,课程资源需匹配教学环境与师资,与学校与企业现有实训条件一致。最后是课程资源建设的管理与保障。建设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长期的,期间考验的是科学的管理和保障。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两个阶段,课程资源建设是从无到有到丰富,而课程资源开发是对已有资源的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加工,使课程资源时刻保持适应“岗课证融通”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J].天津职业教育联合学报,2010(1):3-6.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6.

[3]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8):4-6.

[4]吕立杰,袁秋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组织逻辑[J].教育研究,2014(9):96-101.

[5]张铭凯.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22-26.

责任编辑 何丽华6316EE3E-390C-4355-81EF-9E64DC6C3B7D

猜你喜欢

融通校本资源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什么是绥芬河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