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2-06-01韩光胜涂卫军
韩光胜 涂卫军
一、绪论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安全和稳定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多次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校园安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2018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发展的立根之本,发展之源。他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也强调要把校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维护校园安全。怀进鹏部长在2021年8月教育部2021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指出,“要强化安全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教育安全体系,压实意识形态责任,筑牢校园安全底线,做好疫情防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安全尤为重要。
校园安全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障,伴随高职院校校园扩张和学生扩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了新挑战。本文就校园安全内涵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当前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改进和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策略。
二、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的内涵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以快速膨胀式的规模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是决定其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学生素质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日益增多,高职学生基数的不断增加,校园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多变,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多压力和挑战。
1.校园安全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校园安全治理的研究不断增多,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1)高职校园安全管理问题;(2)高职校园安全教育;(3)高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构建;(4)高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方面。[1]但是,当前国内对校园安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還没有形成共识。王宇锋(2017)在《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中认为,校园安全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校园安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因素,如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另一个是校园暴力、安全事故等内部因素。[2]陈银兰(2018)在《多校区大学校园安全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以Y大学为例》中认为,校园安全是指师生在校期间,不受任何外来的危险和伤害,保障师生人身、财产、教学等方面的安全,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3]
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潜藏着越来越复杂的不稳定因素。[4]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社交范围和方式;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带来了大量不良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当前高校不仅面临着治安、消防、交通等传统安全的威胁,还面临着网络攻击、意识形态渗透、个人信息泄漏、传染病疫情、网络犯罪、心理安全、突发群体性事件等新型安全威胁。因此,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早已超出《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的内容,也超越了高校本身的职责范围,成为社会性问题,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全方位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高质量、高效率的校园安全管理成为高校与社会稳定的共同保障,高校校园安全可以认为是一个不会遭受任何危险与威胁、师生生命及财产不会遭受侵害的校园环境。
校园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校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与安全事件等潜在风险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从而达到保障师生人身安全与健康、财产不遭到或减少损失的目标。[5]
2.校园安全事件的分类
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明确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领域,提出学校应在校园保卫、交通安全、集体活动、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校园网络安全、宿舍安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场地建筑物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实验室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保障学生在学校期间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的安全。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校园安全的特点,校园安全的范围可归纳为自然灾害类、政治稳定类、公共卫生类、社会治安类、安全事故类以及心理安全类六大类。[6]
三、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分析
1.校园安全管理的法制基础不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法制基础尚不健全。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政策措施,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民法典》等,虽然部分条款适用于校园安全管理,但是这些法律适用范围广,相关规定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甚至存在法律适用难等问题。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对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学校安全的管理、保障、教育、培训、应急处置和事故处理等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另外,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颁布实施的《民用航空安全管理规定》提出了明确的安全管理要求,对相关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绩效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适用范围等因素影响,高校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仍然要对接不同部门、适应各类法规要求,法制要求的系统性还不完善。02388618-5EE7-40D6-A172-3E0206B770DD
2.校园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校园安全管理普遍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主要是基于行政组织内部分工的管理模式,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各部门职能交叉、职责模糊,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责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高校安全管理职能一般由保卫处负责,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和“高校内部保卫工作接受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导致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管理体制不科学、职能不清。[7]双重管理体制难以实现组织内部有效协调,造成工作相互牵制,影响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3.校园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安全管理运行机制是校园安全管理各部门的内在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信息收集研判机制、统一协调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等。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校园周边秩序和环境对高校安全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内部保卫机构的职能范围。[8]但在高校安全管理实践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公安、司法等部门缺乏及时有效沟通,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存在缺陷,事中事后管理仍占主导地位,预防机制薄弱,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突发事件的防范物资储备、应急预案演练等工作开展不充分,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研判机制,校内、校外安全管理部门各自掌握的情报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政府部门和学校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不明,还没有形成制度性规范。
4.学生主体的复杂多样性给安全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当今高校学生的主体已是00后的年轻群体,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高校学生的成长过程受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对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压力剧增,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严重,对学校治安、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学校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9]同时,高校内大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也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
5.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近年来,高校多校区建设普遍,多校区办学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常态,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大了校园风险。部分学校在硬件设施上跟不上“扩招”的脚步,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失修,安全隐患多;少数学校监管不严,新建校区、教学楼等规划施工不科学,建筑质量存在问题。而学校的安全管理跟不上,建筑质量经不起检验,消防设施不到位,安全设施和应急资源缺失,这些现象给校园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路径分析
1.转变安全管理工作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责任担当
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建立学校总体安全观,树立“总体安全观”和“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是以学生和教职员工为中心,关注校园内外所有给人造成不安全的风险因素,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用“总体安全观”凝聚师生力量,充分发挥安全管理“双主体”作用,依靠并调动师生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服务理念。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安全稳定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安全的内外部环境,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把满足学校及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维护好校园安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保证各项安全措施到位,全力维护教师、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校园的平安有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改革安全管理工作体制,理顺安全工作职责
校园安全管理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指导下,按照《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等规章要求,建立健全校内、校外两个维度的安全管理工作体制,理顺安全管理职责。校内应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校级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全校力量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职责、协调处置各类风险及突发事件。构建校园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切实将制度与校园安全管理岗位责任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将具体的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深入落实到各个部门、各负责人、各工作人员,坚决做到权责一致。
校外应进一步理顺学校与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构建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与教育、公安、综治、工商、司法、文化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统筹协调、解决校园安全问题。
3.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安全工作做实做细
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校内外多个单位和部门,只有建立完善的安全工作運行机制,才能统一协调各部门安全管理职责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学校安全工作合力。学校应在校级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的统一协同下,建立风险分析研判机制、隐患排查和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安全教育与应急演练机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落实工作职责,发生突发事件后,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联动,快速、有效开展处置工作。学校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要求,抓好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队伍业务素质和处置能力。
4.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现校园安全长治久安
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才能取得长治久安的效果。一是学校要从维护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研究制定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等校内安全管理纲领性文件,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开展安全工作提供制度支持。二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整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管理预案,使应急管理预案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三是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责任追查制度,对于不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造成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查,形成人人重视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人人负责的工作局面。
5.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实现校园安全治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时期设立分层、分级、分阶段的安全教育目标,从安全能力、安全情感、安全认知角度合理设置安全教育课程,采用实践活动、课堂学习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安全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校园安全教育课堂中,应根据具体安全教育目标科学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可将具体安全教育知识内容与视频影像、图片等信息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还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发布与校园安全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侯永进.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湖南:湘潭大学,2019:5.
[2]王宇锋.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9.
[3]陈银兰.多校区大学校园安全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以Y大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8:11.
[4]李强,高建华.基于系统论维度高校校园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2):47-50.
[5]夏保成,张平吾.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2-18.
[6]倪枫.高职类院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基于苏州四所职业学校的调查[D].江苏:苏州大学,2019:8.
[7]计卫舸,宋景华,郭红卫,等.基于综合应急管理平台的高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18.
[8]李晓华,刘兴国.无缝隙组织理论视域下高校安全管理创新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0):32-35.
[9]张琴.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7-11.
责任编辑 何丽华02388618-5EE7-40D6-A172-3E0206B770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