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2-06-01李晶

种子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种子处理栽培玉米

李晶

摘    要:为探讨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分析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探讨了玉米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措施。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物之一,为提升玉米产量,提升农民的收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合理应用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

关键词:玉米;栽培;种子处理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8-004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产物,在我国广泛种植,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用途广泛,提升其种植产量对整个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栽培玉米中,影响产量的因素众多,例如栽培技术应用的合理性、病虫害防治效果等。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

1.1 玉米种子处理技术

种子处理是提升玉米成活率、提高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关键。大量研究和应用实例表明,经过太阳照晒过的种子,播种到土地后,可提升吸水速度,加快发芽的速度,出苗率更高,出苗之后玉米苗的长势更加整齐,幼苗抗倒伏能力更强,幼苗更加粗壮。此外,对种子采用种衣剂处理,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一种播种技术。种衣剂是用成膜剂、助剂、农药、杀菌剂、微肥等配成的种子包衣新剂型。播种后药膜吸水膨胀,对种子形成保护层,不会马上被溶解,在种子萌动、发芽、发苗、生长过程中,有效成分逐渐被根吸收,并被传输到幼苗植株的各个部位,可以起到防治苗病和地下害虫及保全苗、齐苗、促进壮苗的作用,一般可增产5%左右。种子包衣剂还有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减轻环境污染、便于机械作业、省工省时、节约用种等功效。

1.2 备墒技术

土壤墒情高低也是影响种子出苗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墒情越高,土地平整度越好,播种深浅一致,则出苗后越整齐、越均匀。因此,为提升玉米产量,在播种之前,需要合理应用备墒技术,以便更好地调整土壤水分。比如在种植夏玉米后容易干旱,使玉米播种后的墒情发生变化,需要及时灌溉水分来进行补水,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时间。

1.3 玉米播种技术

玉米播种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因此在应用玉米播种技术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同时入手。

第一, 合理密植。在播种玉米时,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提升种植地的采光率和通风效果,保证玉米生长有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在选择种植密度时,需要结合玉米的品种和特性确定。此外,如果土壤的肥力、水分、种植面积允许,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在易干旱和无灌溉条件的区域,要适当增大种植密度。

第二, 合理计算播种量。播种量应为播种密度、每穴粒数、粒重、面积的乘积,需要重点发展玉米精播技术,以科学的方法提升播种质量。

第三, 合理控制播种的深度。在播种玉米时,要严格控制播种的深度,播种深度通常控制在5~6 cm。在墒情比较好的黏土上,需要适当降低播种深度,控制在4~5 cm效果最佳。在孔隙率大、质地疏松的沙质土壤上,要适当加大播种的深度,控制在6~8 cm。如果土壤的水分比较大,最好不进行深播。干土则要尽量深播。

第四, 玉米播种完成之后要及时重压。在干旱地区要尽量重压,如果土壤中水分比较多,轻压即可。

第五, 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膜侧沟种植技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利用覆膜对土壤的保湿、保温作用,可以减小水分和热气散发的速率,让玉米早发。玉米耐旱不耐水,使用地膜可以减少水分散发。

1.4 灌溉技术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例如在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需要定期进行人工灌溉。灌溉用水量不宜过大,玉米的根系比较发达,可自主汲取土壤中的水资源。玉米属于一种耐干旱、怕洪涝的农作物。因此,需要结合玉米不同的生长周期进行合理灌溉。玉米进入出苗期之后,就会快速进入到生长期,对水源的需求量会大幅度提升。农户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人工灌溉,实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如果长时间没有降水,就要及时进行人工灌溉,以保证玉米持续生长对水资源的需求。

1.5 施肥技术

合理应用施肥技术,可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升玉米生长的速度,提升抵御干旱、低温、病害、虫害的能力。为提升施肥效果,在玉米施肥过程中,需要将有机肥和无机肥以及底肥和追肥相互结合。按照玉米的种类、产量、土壤肥沃程度等,精确计算施肥量。如果玉米的产量为500~600 kg/667 m2,则每667 m2需要施加氮肥15 kg、磷肥5 kg、钾肥5 kg、尿素30~35 kg、普通过磷酸钙40 kg以及氯化钾15 kg。为提升玉米对肥料的吸收效率,在玉米秸秆还田的情况下,施加30 kg/667 m2的氮肥,可有效提升玉米产量,由500~600 kg/667 m2提升到700 kg/667 m2,效果显著。

1.6 田间管理技术

当玉米播种完成后,要及时开展田间管理。如果播种完成之后,出现缺株少苗的情况,但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缺行断垄,要及时进行补苗。在进行定苗处理中,要尽量留下双株补足密度。

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的农作物。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6~7 ℃,发芽速度比较慢,容易受到土壤中细菌、真菌、微生物、虫害的影响。部分种植玉米的区域,为避免伏旱影响和高温季节对授粉造成的不良影响,经常选择入春后尽早播种的方法。此时,土壤中的温度比较低,季节性气温稳定性不足,播种玉米后,需要经过20 d才能出苗。如果播种之后遇到阴雨天或寒潮天氣,就容易出现出苗不齐或玉米种子腐烂发霉的问题。玉米种子在10~12 ℃发芽速度最快,出苗也更加整齐。

玉米幼苗比生长后期更具耐寒性和抗低温,即便是外界的气温降低到0 ℃,幼苗也不会冻死。当温度降低到-3~-2 ℃时,玉米幼苗会受冻损伤。如果低温持续时间比较短,温度回升速度快,玉米幼苗几天后就能恢复正常。如果低温持续时间比较长,幼苗也会因为低温死亡。当长出4~5片叶子后,玉米可抵御轻微的霜冻,随着叶片数量的增加,抵御寒冷的能力会逐步降低。低温会降低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当外界温度在4~5 ℃时,玉米根系会停止生长,无法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和水分。在玉米栽培的田间管理上,可采取起垄播种的方法,增加玉米种植后的日照面积,或者是通过地膜覆盖法来提升土壤的温度水分,以促进根系发育。962ACA82-A8D9-4C00-8F11-E4BC4F5B4E12

1.7 玉米收割技术

玉米收割是玉米种植的最后一个环节,选择合适的收获期可大幅度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很多人认为玉米应该是完熟期收获,这是错误的。因为在玉米的完熟期,基部会形成黑层,在此阶段收获玉米不但品质和产量不理想,而且存在渣多皮厚等一系列问题。最佳的玉米收获期是蜡化期,此时玉米蜡状胚乳已经形成,籽粒和干重的最大值相近。在此时收获玉米,可保证玉米高产量、高质量。合理收割可以确保玉米粒更加饱满,成熟度更高,并能够小幅度提高产量。

2 玉米栽培常见的病害和防治方法

2.1 粗缩病和防治方法

粗缩病是玉米栽培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在玉米生长的整个周期内,都可能发生粗缩病,其中玉米幼苗期发生粗缩病的概率最大,为害也最为严重。当玉米长出5~6片叶子之后,粗缩病就会显现出来。最开始在玉米心叶基部或者是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如果发现不及时,防治不当,会逐步扩散到整个叶片上[1],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心叶无法展开,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当玉米长出9~10片叶子时,病株出现矮化现象,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发生粗缩病的玉米植株,生长高度不足正常玉米植株的50%,多数无法抽穗结实,无花粉。

为防止玉米发生粗缩病,要选择抗病品种,并采用玉米种包衣。在播種之前,要清除田间以及地边的杂草,以控制和减少病源。加强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的应用,尽量缩短玉米苗期时间。在粗缩病比较严重的区域,要合理调整播种期,尽量避免灰飞虱子成虫盛发期播种,以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率。在玉米苗期,要定期喷洒吡虫啉或者抗蚜威,在叶面喷洒5%的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每隔7~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2.2 锈病和防治方法

锈病是玉米栽培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在玉米植株的任何部位都有发生锈病的可能,其中叶片发病最严重,通常从玉米下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部叶片扩展。锈病的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会出现黄色小斑点,如果控制不及时,斑点会逐步隆起,形成孢子堆。在风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一旦孢子堆发生破裂,会散发出大量的黄色夏孢子。锈病病菌会从植株中获取大量营养,使玉米无法获得足够的生长养分。锈病主要影响玉米植株的籽粒灌浆,降低玉米产量[2]。

在防治玉米锈病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其一是要尽量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其二是需要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多施一些磷钾肥,避免使用氮肥,以提升玉米植株抵御锈病的能力;其三是要及早播种,控制好播种的密度,中耕松土,适量浇水,大雨过后要及时排渍降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在玉米叶片表面喷洒叶面营养液,以提升玉米植株低于锈病的能力;其四是通过化学药剂来抑制锈病孢子萌发,常用的有戊唑醇、三唑酮等杀菌剂,从根源上控制锈病。

2.3 大斑病和防治方法

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内都有可能发生,在玉米生长的中期和后期有发生大斑病的可能,尤其是玉米完成抽穗之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最大,造成的危害也最严重。大斑病主要对玉米的叶片造成影响,情况严重时会影响到玉米的苞叶和叶鞘。按照玉米品种和抗性基因的不同,可将大斑病细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具有Ht抗性基因玉米品种,会出现椭圆形的小斑点,通常沿着叶脉扩展,会形成褐色坏死条纹[3]。另一类是在不具有Ht基因的玉米品种上会出现萎蔫型病斑,最开始为椭圆形的小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大小不一的萎蔫斑,长度在5~10 cm,宽度在1 cm左右。

为避免玉米发生大斑病,要尽量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前要清除田间和地边杂草等病残体,以控制和减少侵染源。玉米要尽量早播,避免大斑病的高发期,同时要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田间管理,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力。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大斑病的关键时期。当玉米完成抽雄之后,如果田间玉米大斑病的病株率达到30%以上,病叶率超过20%,应喷洒25%的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可有效控制大斑病。

2.4 小斑病和防治方法

小斑病也是玉米栽培中比较常见的病害,此种病害的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分生孢子梗,另一种是分生孢子。小斑病多发生在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大的玉米种植区域。小斑病会对玉米的叶片、苞叶、叶鞘等部位造成较大危害,且发病时间比较早。发病初期,在玉米叶片上会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此后逐步扩大,发展为长度5~16 mm、宽度2~4 mm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呈现出褐色,轮廓比较清晰,会对叶片组织造成破坏,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玉米产量[4]。

小斑病对玉米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为有效控制小斑病,在种植玉米时,需要尽量选择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在播种玉米种子前,需要将田间和地边的杂草以及病残体全部清理干净,以减少侵染源。玉米栽培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施肥和灌水,加强田间管理,发现染病的玉米植株及时清理干净,以免感染其他植株,在最大限度上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玉米心叶末期到抽穗期,是小斑病发病率最高的时间段,可选择25%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2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3 玉米栽培中常见的虫害防治

3.1 小黏虫及防治

小黏虫是玉米栽培中比较常见的虫害。小黏虫的最大长度不超过2 cm,总体呈现出褐色,以玉米叶片为食。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小黏虫,或者防治效果不够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吃光玉米叶片,致使农户颗粒无收。在玉米全部生长时间内,小黏虫会发生3次左右的为害,尤其在夏季最严重[5]。

在防治小黏虫时,可采取绿色无害防治技术,比如可采取黏虫成虫趋光技术、糖醋液等,来减少虫卵量,进一步降低小黏虫的密度,减轻对玉米造成的影响。可通过药剂灭杀小黏虫。将杀灭菌用水充分稀释,在小黏虫暴发前期定期喷洒,以达到杀死和消灭小黏虫的防治效果。962ACA82-A8D9-4C00-8F11-E4BC4F5B4E12

3.2 红蜘蛛及防治

红蜘蛛在我国很多区域普遍存在,是一种杂食类动物。在玉米抽穗期,红蜘蛛造成的影响最大。在玉米生叶期,红蜘蛛开始吸收叶片上的营养。被红蜘蛛侵蚀过的叶片会呈现出黄色斑点,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枯萎死亡。

红蜘蛛的防治难度比较大,仅凭单一的防治技术难以有效防治。需要从农业、人工、化学等方面同时入手,才能更好地防治红蜘蛛。比如农业防治方法为翻地,可消除杂草和其他杂物,破坏红蜘蛛的生长环境。人工清除和破坏红蜘蛛虫卵,可用石灰水殺灭红蜘蛛卵[6]。化学防治是利用三氯杀螨醇与乐果乳剂混合的方式,将混合稀释后的药剂按一定周期喷洒在玉米田间。

3.3 玉米螟及防治

玉米螟会啃食玉米叶片,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破坏叶片组织结构,使其无法进行蒸腾和吸收养分,引起叶片枯黄,最终影响玉米产量。应提前杀死越冬玉米螟虫卵,或者使用黑光灯诱捕。在化学防治方面,主要在稀释后的乳油中加入细沙并充分混合,周期性地在玉米田间喷洒。

4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很多环境下都能良好生长。为提升玉米的产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严格把控好每个栽培环节,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力度。此外,要结合各种病虫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治技术,为玉米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胡大华,潘峰,谢捷君.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1):29-30.

[2]杨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农业科学,2021,4(1):74-75.

[3]程芳芳.浅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0,64(4):84.

[4]王世平.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索[J].种子科技,2021,39(15):50-51.

[5]姜丽娟.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2,40(1):46-48.

[6]李铁.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3):106-108.

(编辑:郝焕霞)962ACA82-A8D9-4C00-8F11-E4BC4F5B4E12

猜你喜欢

种子处理栽培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草莓的立体栽培
云南怒江州泸水县楤木栽培技术
厚朴种子处理技术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不同培养料栽培金福菇对比试验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