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01尚谢俊
摘 要: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极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侗族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饮食、语言、服饰等方面。将其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创新现代建筑设计,还能够推动侗族文化的发展创新。基于此,以贵州侗族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文化内涵,并从空间划分、建筑装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提出贵州侗族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贵州侗族文化;建筑装饰;现代建筑设计
贵州侗族文化产生于侗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包括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节日习俗等民族特色文化内容。将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能够为其多元化、民族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贵州侗族文化
(一)地理环境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的侗族有143.1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12%,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1.41%,主要聚居黔东南州各县及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区[1]。在地形方面,侗族村落多沟壑丛横,山峦叠嶂,以平坝、山区、丘陵为主,水资源较为丰富,再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其人烟稀少,对外交流较少,因而能够较好地保存侗族较为原始生态的习俗风貌。在气候方面,贵州侗族所在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达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夏季[2]。
(二)文化环境
1.艺术形式
侗族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包括刺绣、剪纸、挑花、侗族大歌、玉屏箫笛等。侗绣是侗族女子皆擅长的工艺,通过织布机织出布匹,然后在布匹上刺绣出各种图案。刺绣在侗族文化中被视为评价一个女性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侗族地区有着“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称,可以看出,歌曲在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侗族歌曲大多为单声部无伴奏歌,玩山歌是其典型代表。侗戏也是侗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形式,主要有傩堂戏、围鼓戏等。围鼓戏是民间戏曲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一种娱乐形式,围炉而坐,自拉自唱,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3]。
2.生活习俗
从饮食方面来看,侗族是传统的水稻耕作民族,以大米为基本粮食作物,并配之以蔬菜、肉类、蛋类等。侗族群众常使用酸菜鱼、罐罐油茶等特色食物来宴请宾客,此外,侗族群众也多喜好饮酒,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自酿的米酒。
从服饰方面来看,传统的侗族服饰以蓝、白、紫色为主,侗族群众大多穿着简朴,服饰以实用为主。
从节日来看,侗族的节日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春节、端午、中元、中秋等汉族传统节日也是侗族的重要节日。除此之外,侗族还有三月三、六月六等自己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在节日当天,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会举办歌会活动来庆祝节日。
从语言来看,宋元以后,随着汉人的大量迁入,其“语言服习,大类中州”,而其传统的语言仅有部分长者能够掌握。
从婚俗来看,侗族的婚姻缔结在早期较为自由,主要通过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成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请媒”“讨口气”“讨八字”等婚俗[4]。
二、贵州侗族传统文化在传统建筑上的表现
(一)建筑空间
1.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建筑单体,是一种功能性极强的私密性建筑,侗族居民建筑往往是根据当地人生活需求来建造的,其建筑空间往往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侗族传统的居民建筑是干栏式建筑,大多为两到三层,最下一层为圈养牲畜以及储藏一些生产生活用具的空间,第二层则为人们的生活空间。按使用功能可将内部空间划分为三类:一是家庭活动空间,包括堂屋、火塘间、宽廊等部分,主要用于开展家庭内部聚会或是祭祀等活动;二是私密性较强的起居空间,为家庭成员入寝使用,通常设置在远离潮湿地面的第二、三层;三是饲养空间,用于饲养牲畜以及存放生产生活用具,设置在较为潮湿的一层。此外,也有部分民居建筑会在顶层设置谷仓来储藏粮食。侗族主要分布于山区,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为在狭小的空间里最大化利用土地,侗族传统居民建筑往往从第二层开始层层出挑,形成一种下小上大的建筑外形。又因该地区多雨,故而其往往设计两坡悬山顶和歇山顶,来加快雨水倾泻排出,同时铺设杉树皮用以吸水,整体造型较为古朴[5]。
2.公共建筑
侗族文化中有着大量的节日庆典、祭祀、社交等集体活动,因而其公共建筑较为丰富。首先是集会空间,包括鼓楼、戏台等建筑。鼓楼是侗族放置鼓的建筑,在侗族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侗族建筑的中心,其他建筑往往围绕鼓楼展开修建。鼓楼最初的功能是聚众议事,排解内部纠纷,经过长期发展,鼓楼还承担了娱乐、祭祀等功能。戏台是侗族戏曲表演的场所,主要是在节日或有活动举办的时候来表演庆祝。其次,侗族公共建筑还包括一些其他功能的建筑。例如风雨桥,这是侗族根据当地气候,为满足人们交通和休憩需要所修建的建筑。同时,还有部分集体活动也是在此地进行的,其外观较为朴素,功能也较为单一,但其建筑外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浓厚的侗族建筑文化。再如寨门,其在早期是具有防御性质的栅栏围墙等,随后得到逐步发展装饰,成为侗族文化形象展示的标志物[6]。
(二)建筑装饰
从建筑彩饰来看,侗族公共建筑的内部装饰一般都会有精彩的侗族建筑彩绘,其内容大多是同人们生活相关的花、鸟、虫、鱼等自然生物。这些彩绘作为侗族重要的绘画艺术形式,体现了侗族的自然信仰以及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而在侗族民居建筑中往往并没有彩绘装饰,尽管其彩绘色彩造型朴实大方,在民居建筑的衬托下,其存在也得到了强烈的突出。从建筑雕塑来看,侗族建筑雕塑是其装饰中最为烦琐的内容,大多为鸟、鱼、龙等有着良好寓意的形象。例如,在鼓楼楼顶上有着宝瓶顶、葫芦顶等形式,其中的葫芦在侗族文化中就有着保佑村落风调雨顺、平安多福的寓意。再如鼓楼柱子上的装饰,往往会选择南瓜、灯笼、莲花等内容,这些雕塑直接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思想及其图腾崇拜文化。从铺装方面来看,侗族村寨中的路面以及一些公共建筑内部都有着石板铺地,这些石板往往是经过打磨后形成规整的形状,并被平整地铺排在地面上,为村寨带来了整洁的街道环境。公共空间的地面铺装往往同普通交通空间有所区别,通过石头铺设一个较为简单的图案来强调其特殊功能。此外,鼓楼中的铺装中还会出现出鱼、龙等图案,这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7]。4CF806D5-130B-4E47-B99A-77AFC98F7241
(三)建筑结构
侗族建筑的结构是其建筑技术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其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外观形态。在当地地形、气候等外部环境以及侗族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侗族建筑呈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结构形态。侗族聚居地位因地勢多为山地,平地较少,故其建筑往往沿山体等高线分布,呈现出随山就势、自然延伸的特点。例如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乡大湾村便是沿山脊而建,因地形起伏较大,村内道路坎坷不平,蜿蜒曲折,村内建筑沿等高线分布,产生出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呈现出优美自然的特点,再加上建筑前方没有自然山体的阻挡,给人一种宽阔、舒适之感。侗族传统建筑主要为木结构,因当地气候潮湿多雨,故其构架多为穿斗式,即将屋顶上的桁条(檩条)直接压在柱头上,然后用斗枋将排柱串联在一起,形成横向构架,各榀构架间以斗枋相连接。这一架构的稳定性较好,且能够使建筑具有轻盈、抗震的特点。
三、贵州侗族文化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实践策略
侗族文化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不仅承载着侗族历史文化,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要将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就应当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客观事实。只有充分了解侗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特点,并将其移植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才能实现侗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
(一)空间划分上的借鉴
侗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划分往往是在其空间功能的影响下形成的。侗族的公共建筑往往会呈现出较为宽松的空间,这些空间的组合形式、连接方式都可以作为其重要的借鉴。例如侗族村寨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发展的空间布局,侗族村寨的空间构成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居民建筑空间、交通空间、半公共空间四个部分,其中以鼓楼为代表的公共空间是其核心部分,其他建筑空间紧紧围绕鼓楼而存在,设计者可以借鉴这一空间划分结构进行建筑创新。
(二)建筑装饰上的借鉴
侗族传统建筑的彩绘呈现出“绘事后素”的装饰观,以鼓楼为例,其彩绘大多选用木质的本色,不加雕琢,体现出朴素的本质。同时,还会在鼓楼的屋檐边缘染上白色,同屋顶的黑色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8]。这样大面积的素色调配以灵动的亮色调进行点缀,呈现朴素灵动、和谐统一且富有变化的审美效果。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这一装饰艺术融入现代建筑中,通过素形、素质与素色的配合,一方面能够使其同周边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还能够彰显出侗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建筑结构上的借鉴
受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侗族建筑在结构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侗族建筑的结构形式是其建筑技术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外观形态,而其结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然环境和侗族的人文历史。例如,崎岖坎坷的地形与高温潮湿的气候形成了侗族传统建筑穿斗式架构,而这种架构方式使得其建筑更加轻盈、稳固。因此,在借鉴侗族传统建筑结构时,应当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创新,使其同当地环境和谐统一[9]。此外,侗族建筑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中同自然相互磨合后产生的极具地域色彩的建筑结构和建造技术,例如鼓楼这一建筑,其按照结构就分为干栏式鼓楼、独脚鼓楼、多脚鼓楼等。侗族建筑的结构特点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因此,建筑者可充分借鉴侗族的传统建筑结构,将其应用于现代建筑,这样既能够创新现代建筑,还能够展现侗族文化。
(四)建筑材料上的借鉴
侗族聚集地大多高温潮湿且地处山区,树木茂盛,山石丰富,人们在建造时往往就地取材,因而木材、石材成为其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10]。以木材为例,侗族的木质材料建筑具有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和文化内涵,一般以杉木和松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质朴且环保,又因其富有弹性,便于加工和翻修。同时,侗族人民在木质结构的基础上使用榫卯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设计者可以充分借鉴其木质材料的选择及其工艺技术创新现代建筑。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建筑材料种类不断丰富,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进一步突破了建筑空间的限制[11]。而侗族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技术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其建筑材料的提取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创新,通过合理的转化和应用将侗族建筑材料应用于现代建筑。
贵州侗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侗族的艺术形式与节日习俗都反映着独特的文化习俗。贵州侗族的传统文化往往表现在传统的建筑空间、建筑形式以及建筑结构中。对于现代建筑而言,贵州侗族文化可以被用于现代建筑的空间划分、建筑装饰、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材料中,丰富现代建筑文化底蕴,推动现代建筑设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侗族[EB/OL].[2022-01-12].https://www.guizhou.gov.cn/dcgz/gzgk/rw/202109/t20210913_70169118.html.
[2]张丽妮,李晓雪.贵州侗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10):77-78.
[3]许珏芳.文化建筑灰空间的社会价值研究:以无锡市大剧院为案例[J].居舍,2020(33):71-72.
[4]郭卫宏,温宏岩,海佳.有形之所与无界之域: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当代性表达与建构[J].当代建筑,2020(9):35-39.
[5]徐燕,吴再英,陆仙梅,等.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53-58.
[6]陈心林.村落旅游的文化表述及其真实性:以鄂西枫香坡侗寨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23-128.
[7]陈平,杨小冬,王银凤.侗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与对策调查研究: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6-50.
[8]舒子玲.美丽广西建设中的民居文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9]邱路,李彦博.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建筑与文化,2019(1):199-200.
[10]龚敏.农耕模式下的贵州侗族聚落生态可持续性景观探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5):7-12.
作者简介:
尚谢俊,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4CF806D5-130B-4E47-B99A-77AFC98F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