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感受艺术的力量
2022-06-01偶然
偶然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会举办主题活动来庆祝。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可以让世界更美好。在旅行不便的今天,我怀念那些沉醉在博物馆里的美好时光……
假如列一个纽约必玩景点的榜单,我相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必定名列前茅,对于许多艺术爱好者来说,它甚至能排在榜首。
在一个下雨的日子,我们前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反正下雨天去哪里都不方便,不如在博物馆里优哉游哉地消磨一整天。事实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一个拥有5大展馆、18个展厅和248个陈列室,每天展出数万件藏品的巨型博物馆,一天的时间根本看不过来。
187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时,藏品只有一些印第安人的首饰、荷兰人的银器和陶器,贫乏得就像等待耕耘的西部蛮荒。150年来,无数美国富豪为它慷慨解囊,通过捐赠或买卖等形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聚集了全世界的珍宝。如今,它已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拥有时间跨度由公元前8000年至今的藏品近300万件,类型涵盖了各个文明、各个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乐器、服装、饰品、武器、家居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七任馆长托马斯·霍文说过,美国富人在文化和历史方面存在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而资助一个伟大的博物馆将会带给他们巨大的满足感——通过真金白银的捐赠,他们在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和城市里创造了历史。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宏伟理想是打造一本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推动艺术的通识教育,并为大众提供相应的指导。与重视欧洲及法国本土艺术的卢浮宫相比,它的重量级藏品可能要略逊一筹,但胜在极具“世界性”。這里像一座博大精深的舞台,七大洲五大洋的艺术都在这里接受人们的礼赞和膜拜。
埃及馆位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楼大厅右侧,藏品极其丰富,木乃伊是论堆放的。1965年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尼罗河水位上涨,大量文物古迹将被淹没,政府无力拯救。美国人出钱出力,把众多文物“搬迁”过来。在1983年文物保护法出台之前,埃及一直对外国考古队实行文物挖掘许可证制度,挖掘出来的文物由考古队和政府五五分成;文物保护法出台以后,外国考古队仍可以按照挖掘文物10%的比例获得“考古奖励”。这就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埃及文物众多的原因。
中央大阶梯正上方二楼的欧洲艺术馆展出了几乎所有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我们在观赏过程中一路惊叹:“快来看,莫奈的《睡莲》!”“这里有德加的‘舞蹈者系列!”“哇,梵高!”“呃,高更。”……大师的名画多到令人惊叹,大波视觉震撼接连不断地袭来,慢慢地我们不再惊叹了。
希腊和罗马艺术馆展出了大量华丽的大理石雕塑,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展馆入口处这半张残缺的男子脸部雕塑,它让人想起卢浮宫里的《断臂的维纳斯》,唯其残缺,更显完美。
亚述文明属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一个文明体系,展馆入口处矗立着一对带翅膀的人首翼狮雕像,很有些神秘气息,是洛克菲勒家族捐赠的。
大洋洲展厅还没来得及看就闭馆了,我们抓紧最后几分钟跑到门口望了几眼,各种奇形怪状的神秘木雕,令人浮想联翩。
我们马不停蹄地参观了七个小时,直至精疲力竭地走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还在为这里的博大而感叹:好多“必看的镇馆之宝”都来不及看。纽约不仅有“金钱永不眠”的华尔街,也有像“大都会”这样享誉世界的博物馆。只有到了那里,才能见识到纽约的另一面。只有去了那里,才能明白金钱和艺术并非对立的敌人,金钱换回了艺术,而艺术拯救了纽约。
从小我就盼望着能去巴黎卢浮宫,亲眼看一看那幅达·芬奇的名作——对童年的我而言,“蒙娜丽莎”就是艺术的代名词。为了圆这个童年梦,我一进卢浮宫就手持导游图,直奔《蒙娜丽莎》而去。然而当我亲眼目睹真迹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震撼——真实的画像实在太小了,不仅被绳索远远隔开,还加了玻璃罩。也许,这就是现实与想象的区别。
《蒙娜丽莎》或许是卢浮宫尺幅最小的画作,而《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肯定是馆藏最大的画作之一。两者带给人的观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卢浮宫边“暴走”三个多小时,我看到了许多经典的世界艺术瑰宝,但最深刻的不是那些作品,而是一种置身艺术殿堂的幸福感。艺术需要去亲历,去感受,这与看印刷品或视频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从卢浮宫出来时,暴雨已歇。雨后的夕阳好像比平日更加耀眼。在夕阳的映照下,卢浮宫闪耀出黄金般的光芒,金字塔晶莹剔透,喷泉水池波光粼粼,甚至还有一条美丽的彩虹高挂在宫殿顶上,一切仿佛童话般如梦似幻。眼前活脱脱是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这种感觉甚至比置身于宫殿内那些艺术珍品之中时还要强烈。这一刻的景象,成为卢浮宫留给我的最美瞬间。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馆从希腊风格的外观上看,颇有几分残旧沧桑之感。但是走进去,却发现其内部装饰是出乎意料的现代风,特别是中央大厅,它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顶部由3000多块三角形玻璃构成,采光效果十分出色。
大英博物馆号称“人类文化瑰宝闪耀之地”,共有800多万件藏品,比“大都会”和卢浮宫加起来还多。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据说有99%的藏品都收藏在库房中难见天日,不得不说殊为可惜。为了尽量拓展文物展示空间,大英博物馆多次在异地扩建或发展分支机构,例如大英图书馆就是其中一个,它收藏了很多大英博物馆的古籍类藏品。
大英博物馆以世界各地的文物藏品为主要特点,定位侧重于人类历史的教科书式博物馆。可能是因为在“大都会”经受过视觉风暴的冲击,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我似乎有点审美疲劳,几乎全程都在走马观花,只在几件“镇馆之宝”前驻足欣赏,比如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复活节岛上的“土著居民”、路易斯西洋棋、波特兰大花瓶……遗憾的是,来自中国的唐摹本《女史箴图》因为保存不易,每年只展出一两个月,我们这次时机不巧,没有碰上。说到《女史箴图》,我们中国人的心情肯定是非常复杂的。《女史箴图》是在八国联军抢掠圆明园时,被一名英军士兵盗回国的,然后他以25英镑的超低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我们游走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之海中,内心最深切的体会是:这是一座属于全人类的伟大宝库,它保护了很多文物,也让很多文物只能以委曲求全的姿态呈现。任何文物,不管多么珍贵,如果离开了它生长的土壤,都只是碎片和残魂。如果有条件,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乡。过往难追,未来可期。0C78C04D-8860-4BF5-ABFB-98B024AB37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