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世界
2022-06-01夏眠
夏眠
“初次”是一个极具魔力的词,它浑身散发着年轻而又让人好奇的气息,像嫩芽第一次顶破泥土,像雏鸟第一次啄开蛋壳,总会有各种美妙而又离奇的接续。小学作文课上,我无比兴奋地写“第一次上学”“第一次春游”“第一次做手工”……任何第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满怀期待,若是和课业相关,更是会让我无端地生出志在必得的信心和气势。
“等明年你们升入大学,就会频繁地接触到课题。课题是一个研究项目,由选题、论证、搭建三部分组成,我们虽然是高中生,能力有限,但也可以尝试挑战一下。”
高二的班主任,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此刻他站在讲台前,布置今夏唯一的数学作业:完成一个课题。我满脑子的窃喜和幻想——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陌生的课题,却是我再熟悉不过的,这多亏了在大学任教的父母,其余不敢说,但是课题……笑意喷涌而出,绽开了我的嘴角。
我信心满满地抬起头,却看到了极为意外的两个字,“养老”。班主任放下粉笔:“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将来养老的课题会越来越得到重视。你们不是一直想要超前学习吗?那就去收集大众对于养老的看法,做成课题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班主任会让年少的我们去做如此“迟暮”的课题,但我知道,好好完成它才是正事。
组成课题队伍的过程非常顺利,前后两张桌子的同学在暑假第一天就聚在我家的书房里,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讨论过程在父母的指点下还算顺利,当真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我们就卡了壳——如何设计问卷?父母微笑着退了出去,留下我们四个臭皮匠绞尽脑汁。我们花了三天时间来设计问卷,同桌星河几乎找来了网上所有关于养老的问题,甚至连关联的问题都不放过,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被密密麻麻地列了三张A4纸。
“这不行,没有一个被调查者愿意做一百多道题,想想我们被大街上做问卷调查的人拦下来的样子吧。”小米摇了摇头。我们左筛右选,终于把问题减到了20条。
接下来,我们就要实施最困难的环节了——去找受访者。我们看了一眼窗外火辣辣的太阳,倒吸一口气,这可是七月的盛夏呀!
“对不起,我赶时间。”“去去去,搞啥名堂?”“这个调查有啥用啊?”
在我短短的人生中,还没有在同一天被如此多的人拒绝过,我一边擦着汗,一边不断地安慰自己:这也是难得的体验。
一位热心的阿姨打量了我们很久,笑着说:“同学,你们要做问卷调查,为啥不去阴凉有空调的地方?”
“我们之前去过商场,被请出来了。”我有些不好意思,我们真的是客客气气地被商场经理请出来的,他还送了我们一人一瓶冰可乐,我们又怎么好意思再进去呢?
“你们可以去老小区里,没人赶。”
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看来盛夏的暑气不仅能升温,还能降智。于是,我们上网搜到了附近的老小区,一路奔过去,向那里的大叔大婶爷爷奶奶们求助。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爷爷,看不清字,还特意回家取了眼镜,拿着笔一道道地认真答题。他一边写,一边和我们攀谈起来。
“哪个学校的呀?”
我们如实回答。
“那可是好学校呀,能考上的都是好学生,以后你们都会有出息的。”
去小区蹲点没几天,附近的人都知道有几个高中生在这里“摆摊”,填问卷的人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都是学生,都是伢儿(方言:孩子)呀。”
学生怎么了,伢儿又怎么了,看不起我们么?怂怂的我们,也只敢在心里抱怨。问卷调查终于完成了,我们捧着文件夹,好像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正当我们兴冲冲地往外走时,看到小区门口也有人在做问卷调查,似乎是关于保险的。每一位受访者都能领到一块毛巾作为礼品,我们尴尬地看着彼此:我们什么都没准备啊!我回头看了一眼正在纳凉的人们,“都是学生”原来是一种包容啊。
回家后,我们轮流把调查数据录入电脑。
正在打字的星河忽然用力地拍了拍桌面:“不对!”
“怎么不对?”我们都围拢过来。
“你看,我们找的大多是退休老人,他们的年龄段太集中了,观念也会趋于一致。问卷调查要分层抽样,是不是应该按照年龄段分开调查?”星河一脸绝望。
我痛苦地捂住了眼睛:“我不想再去大街上晒了。”
星河指了指电脑屏幕:“用它,我们可以设计电子问卷,正好网络调查也适合年轻人!”
我第一次由衷地感谢计算机和网络这两个跨时代的伟大发明。星河把电子问卷单独做成了一个网页,然后我们便开始到处分发,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人脉,请人来完成电子问卷。
当数据收集这个最艰难的过程结束之后,剩下的事情都显得不值一提了。纸上的文字被我们转换成了数学语言,原本枯燥的X、Y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各种符号串联了各种可能。原来自变量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原来“是”或“否”的判断能抽象为统计上的虚拟变量……尽管我们的样本很有限,尽管我们的分析很粗糙,可是当合计5000字的课题报告完成时,我们还是激动地在书房里跳来跳去。
当星河举起手中的饮料时,所有人都举起杯子,碰在了一起。我突然前所未有地期待開学。
开学终于在我们的翘首以盼中等来了,班主任有些诧异地看到我们交出了满满两个文件袋的课题报告,朝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后,班主任特意抽了一节班会课讨论暑假作业。他点评完一份又一份课题报告,最后举起了我们的课题报告。
“最让我惊艳的是这份课题,结构非常完整,是不是有人指点你们?数据非常真实,原始数据的调查表都附上了,数学分析虽然有些粗糙,但已经用到了许多大学才用到的知识。课题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此,同学们,它能带你主动学习,探索未知。”
“这份课题报告我会推荐给学校,但我只能给它一个良。”
笑容一下子凝固在我的脸上:良?这么完美的课题为什么是良?!
班主任一眼看穿了我的心思,他郑重其事地把课题报告放在讲台上,收敛起笑容:“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人去农村做过实地调查?”
大家都愣在那里:农村,为什么去农村?
班主任脸上露出了略带苦涩的微笑:“我不知道你们做养老课题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他们如何看待养老问题?他们有什么焦虑?又有什么选择?这些声音是很难被大众听到的。数学上,这部分被叫作沉默的数据。他们虽然沉默,却真实地存在着。”
“我们做调查,真的可以忽略这群人吗?如果我们忽略了最大的样本,那我们做的课题,有多大的意义?”
我眨了眨眼,心有不甘,却无从反驳:的确,我们从未想到过这一点,我们所取得的数据,本身就是偏颇的。
班主任长叹一口气:“我不是说你们做得不好。能坐在这里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你们以后可能会成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你们的课题报告已经超出老师的期望很多,老师之所以要提这一点,是想告诉大家,永远不要脱离你们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有些人你们虽然沉默,却真实地存在着。”
这是我初次参与的课题,它并没有在我的心里占据多少位置,诚如老师说的,我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
只不过在多年后的美国,当我参与班纳吉教授的项目做志愿者时,看着从全世界最贫穷落后地区发过来的信息,当初班主任布置的课题好像夜空中绽放的花火,充斥了我的心。
有些人虽然沉默,却真实地存在着。
统计学上有沉默的数据,可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世界上,总有人愿意义无反顾地去深入了解,去让沉默的数据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我的高中班主任,比如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班纳吉教授。
想到这里,我竟然有些激动地想哭:原来我第一次参与的课题,要在经年之后,才能真正结题呀!4BBAF2C7-A7D3-4A74-8339-C03C45B194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