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有没有高下之分
2022-06-01
1个现象
前段时间,热搜“低级快乐正在拖垮你”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快乐也有高级、低级之分吗?
先来了解一次发生在1978年的投票。根据计算,加利福尼亚州每位纳税人需承担25美元,以支付加州大学里讲授莎士比亚课程的费用。现在加利福尼州所有民众有这样一次选择机会:是否愿意取消加州大学里所有莎士比亚的课程,而让政府给每个人发放一箱价值25美元的啤酒?
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加州人选择了啤酒。
或许这个选择放在今天,会被认为是正在拖垮你的快乐。如今,生活中处处有鄙视链,快乐也是。有人认为有些快乐是低级的,比如玩网游、看综艺等,那是放纵的快乐,会降低人性的尊严。但也有人认为快乐没有可比性,喜欢听莫扎特和喜欢刷抖音的人获得的快乐没什么高下之分。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认为快乐有高低之分吗?
有
天天天蓝:我认为快乐分为真实快乐与虚假快乐,正因为有真假之分,快乐也有了高级和低级之分。快乐是一个人从内心感受到的自豪、骄傲、激动的心情的交织。真实快乐往往是后天创造的,源于个人成就;虚假快乐则只能给人带来快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愉悦。举个例子,听一个笑话和编一个笑话哪个更令人快乐,哪种快乐更高级呢?
丁佳慧:表面上看,快乐没有高低之分,都会令人身心愉悦,但是,快乐给人带来的影响有大小之分。有的人,欣赏名画,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这获得的是高级的快乐;有的人,整天熬夜追剧,得到了快乐,只是这样的快乐会引人沉迷,这獲得的是低级的快乐。高级的快乐使人进步,低级的快乐只有短暂快感,但重要的是平衡不同快乐之间的关系,寻求在快乐中有所收获。
盼盼:1978年投票的例子,其收益对象是不同的。纳税人承担25美元以开设课程,更为直接的收益对象是学生,而非纳税人;但发放啤酒,是实实在在地把利益攥到了自己手上。要分辨快乐的高级与低级,我认为要控制变量。当受益人是我们自身时,是选择吃喝玩乐,还是选择学习?若只能选择一个,很少有人会选择消耗自身的快乐吧!我认为快乐的高低不是具体行为,而是在这个行为中得到了什么。如果刷抖音能够学到知识,我认为并不低级;同样,如果对音乐一窍不通,钢琴再好听,也只是对牛弹琴,谈何高级?
没有
SY:快乐没有高低之分。快乐一词的意思是感到幸福或满意,只要让人有如此感受,就是快乐。人经常能感受到快乐,一些有趣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都能叫人开怀大笑,这是快乐;在悲伤愁苦之际,借酒消愁,四处游玩,这也是快乐。将快乐分出高低,一般是从时间、范围、意义来分。若要把开心快乐分个高低,那还图什么乐?
应佳悦:我认为快乐没有高低之分,当人处在不同的阶段时,其所认为的快乐是不一样的。这和我之前看过的一个选题很像——“你愿意当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一只快乐的猪?”当时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我处于天真的或是迷茫没有目标的时期,我会选择当一只快乐的猪;如果我的生活压力很大或者有了值得我为之付出一生的目标,那我会选择当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如果我已经完成了那个值得我为之付出一生的目标,那我当然愿意当一只快乐的猪。”
毛皓东:首先,快乐只是一种感觉,没有界定标准,无法像金钱那样进行衡量。其次,人的价值观不是共通的。快乐有其出发点,也必有其立场。不能因双方价值观的不同便去诋毁另一方对快乐的定义与感受。再次,高低本来就是相对的。正因其相对性,低级的快感也会成为高级的乐趣,反之亦然——不同人对快乐的定义是不同的。
感谢来自中天学生记者梁婉冰、周婷婷的组稿
整理_夏 堇
选择莎士比亚还是啤酒
文_郁喆隽 图_图虫创意
人们一般认为快乐、幸福是一种感受,而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如今大家普遍地接受多元化价值观。一些人愿意用25美元听莎士比亚的课程,另一些人愿意用25美元买啤酒,都无可厚非。我看了几个同学的回答,他们实际上就是在说“任意”或者“任性”——反正是他自己的选择,别人无法干涉。那么,选择是不是就是任性呢?选择的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有没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别呢?
首先,为了评判一个事物的价值,需要引入一对区分概念——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一般来说,一样东西在市场上的价格衡量的是其外在价值,但是内在价值是每个事物都有的。例如干净的空气可能是免费的,但是并不能说干净的空气是没有价值的。现代人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用价格来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在人类大多数的文化中,一般认为精神性、文化性的东西(如莎士比亚)要比物质性的(如啤酒)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莎士比亚本身就意味着优雅与文明,那是口食之欲难以代替的。比如说,喝啤酒的快乐可以用喝可乐、喝红酒替代,然而读莎士比亚的快乐和读唐诗宋词的快乐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快乐是不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哲学和经济学上都有所谓的快乐主义,即认为快乐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它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时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做同一件事情,感受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简单来说,即当你肚子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会觉得非常满足,但是吃第二、第三个包子的时候,那种满足感会慢慢递减,甚至到了后面,继续吃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痛苦。因此,快乐作为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很难成为一个稳定的标准。
最后,这里涉及一个视角转换的问题,即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一个简单的自然人、消费者,还是一个地区的管理者,例如市长。
首先我们来看自然人的视角:钱在你的口袋里,所以你有支配权。倘若此时你只有25美元,也就是说在啤酒和莎士比亚之间只能二选一,你会选择什么呢?表面上看,啤酒和莎士比亚课程的市场价值都是25美元,这两样商品有什么区别呢?不妨分析一下:啤酒带来的享受仅仅存在于一个人喝啤酒的瞬间,它是一个消耗品,除了短时间的醉酒,可能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后果。一般人大概也不会依靠回忆几天前喝过的酒,再度获得那种快乐。但是莎士比亚就不一样了,阅读的快乐不仅仅存在于阅读的瞬间,它一方面给人继续深入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和人分享,至少以后写作文的时候能引用一下。西方哲学中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就是这种思路:选择不仅仅要着眼当下,更要看它造成的长久后果和效用,因而被称为“后果论”。人们一般认为,长效后果要比短暂的感受来得高级。
现在让我们来看第二个视角,也就是管理者的视角:在案例中提及的加利福尼亚州,在公立大学开设有关莎士比亚的课程用的是所有人交上来的税金。这些税金怎么用,以及怎么分配到各个地方,就不能那么随意了。一个州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例如教育、交通、医疗、养老、科研、文化、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样,预算不可能是无限的。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轻重缓急和如何分配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家庭每个月的收入是有限的,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使用这些收入呢?多少用于购买食物、衣服,多少用于子女的教育,多少用于住房,要不要把剩余的钱存银行,等等。一个家庭对收入的使用不可能是任意的。假设你有一个特别喜欢喝酒的爸爸,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把全家的收入拿去买酒喝,估计你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很渺茫了。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权衡的问题,而如何权衡就需要非常理性的探讨,甚至需要各方来来回回的争论和拉扯。
选择莎士比亚还是啤酒?你的选择是高级还是低级?其实这些都是第一层的问题,更关键的在于追寻选择背后的理据,对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均衡把握。
郁喆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著有《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BF5D5898-34E3-49C7-90FB-1F24BCBFAA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