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研究
2022-05-31郑金发
郑金发
痛风是目前常见的“富贵病”之一,其主要的机体表现中以持续性尿酸升高,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的关节炎。症状表现则与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皮下等部位有关[1]。随病情进展可出现除了关节肿胀疼痛最普通的表现以外的,关节畸形的问题出现,而如果是病程长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与尿毒症。在常规治疗中,以减低血尿酸水平为主要的目的,以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2]。而在传统中医治疗方案中,所实施的治疗手段较多,有中药、针灸等治疗。三痹汤是我国传统的经典名方,最早出自《妇人大全良方》,此方加减化裁的治疗方向比较广泛,主要目前适用于老年致肝肾虚损,风寒湿痹日久的相关疾病的症状,而究其治疗机理,则是具有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等功效[3]。针灸治疗需要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原则,具有标本兼治的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西医诊断标准:以风湿病痛风管理指南。中医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20 ~ 75 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巨大痛风石形成并破溃;化脓性关节炎;继发性痛风者。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就诊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的50例患者接受三痹汤加减配合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病程0.3~6.5年,平均(2.7±0.5)年,年龄20~75岁,平均(37.5±3.9)岁。另50例患者则接受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配合常规治疗为研究组,男33例,女17例,病程0.5~6.0年,平均(2.9±0.6)年,年龄20~74岁,平均(36.3±4.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三痹汤加减配合常规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饮食控制等。三痹汤加减:独活、秦艽、党参、茯苓、牛膝、防风、白芍、续断、川芎各15 g,桂枝10 g,生黄芪30 g,当归、杜仲各20 g,炙甘草6 g,细辛3 g。关节疼痛加羌活15 g;手足麻木、发凉者加川乌、附子各6 g;关节肿胀发热加知母15 g和生石膏30 g。1剂/d,早晚2次温服。
研究组联合针刺:取双侧三阴交、曲池、足三里、阴陵泉及阿是穴。如相关关节出现肿痛者,需要辨证施治,如踝配解溪、昆仑;肘配合谷;腕配合谷、阳池、外关;膝配阳陵泉、血海、膝眼。消毒后,直刺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 min。围刺阿是穴。1次/d。两组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关节功能障碍及血尿酸(UA值)、免疫功能指标,并判定临床疗效。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1)对受累关节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10分疼痛程度依次递增。(2)对受累关节肿胀:0~3分程度依次递增。(3)关节功能障碍评分:0~3分程度依次递增。(4)治疗前后血尿酸(uric acid,UA)的变化情况。免疫功能指标包括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immuoglobulin-G,IgG)、免疫应答应急抗体(immuoglobulin-M,IgM)、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immuoglobulin-A,IgA)、T辅助细胞/T杀伤细胞(CD4/CD8),以酶联免疫法测定IgG、IgM、IgA,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CD4、CD8,并计算CD4/CD8数值。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症状消失,≥85%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50%≤症状积分减少率<85%显效;症状减轻,25%≤症状积分减少率<50%为有效:除外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关节功能障碍及UA值比较
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关节功能障碍及UA值在治疗后明显降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关节功能障碍及UA值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关节功能障碍及UA值比较()
组别 VAS(分)肿胀(分)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研究组(n=50) 7.03±0.75 0.84±0.17 56.916 0.000 2.42±0.30 0.51±0.17 39.168 0.000对照组(n=50) 6.78±0.69 1.72±0.33 46.780 0.000 2.33±0.27 0.95±0.26 26.033 0.000 t值 1.735 16.763 - - 1.577 10.016 - -P值 0.086 0.000 - - 0.118 0.000 - -
表1 (续)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机体免疫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免疫指标水平比较()
IgM(g/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研究组(n=50) 8.08±0.81 13.52±1.32 24.838 0.000 1.01±0.04 1.85±0.26 22.579 0.000对照组(n=50) 8.29±1.02 11.06±1.13 12.867 0.000 1.03±0.07 1.21±0.35 3.566 0.001 t值 1.140 10.011 - - 1.754 10.379 - -P值 0.257 0.000 - - 0.083 0.000 - -组别 IgG(g/L)
表2 (续)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痛风是目前临床中的常见疾病,考虑与饮食结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联。究其发病的机理,是一种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致,表现上以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及功能受限为主要的表现,在发达国家中成人的患病率为1%~2%。如出现上述症状后,则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的生活和工作[6-8]。患者以青中年男性居多,考虑其发病机制与饮食诱发有关,男性的酒类摄取量较女性而言,高出很多,饮酒、高嘌呤饮食等,都是男性的饮食习惯。而在表现上以发病急骤、剧烈疼痛、自然缓解及反复发作为其主要的特点。目前,西医无特效根治药物,只能通过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及糖皮质激素[9-10]。西医急性发作24 h后,如应用上述的药物,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达到缓解症状,但是较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对胃肠道所产生的刺激也较为严重。就目前的临床数据上,在使用上述药物36~48 h后,上述的症状并非完全的减轻甚至消失,而是仍遗留50%的急性疼痛。由于并发症、治疗疗效等相关问题,导致了药物使用率并非较高[11]。中医疗法,通过外治、内服的方法,较西医类治疗,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如果患者的饮食控制较好,就可以达到较好的减少复发的效果,目前的临床应用选择中医治疗方向较多。
中医学中并无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而其属于“痹证”范畴,与肝、肾、脾功能失调,饮食无制无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导致了机体的改变,在外遇风、寒、湿等邪气,嗜食肥甘厚腻之后,身体并不能消化或者抗击上述因素,而致内郁痰湿合而发病[12]。三痹汤加减方,独活通痹、止痛;桂枝散寒止痛;生黄芪补气;秦艽止痹痛;党参补中益气;熟地黄通血脉、益气;茯苓利水、健脾;怀牛膝散瘀血;炙甘草缓急止痛、补脾;杜仲强筋骨、补肝肾;细辛祛风;炒当归止痛;防风止痛;白芍平肝止痛;续断补肝肾;川芎止痛、活血[13]。针刺可迅速改善患侧关节局部血液循环、清热、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理机体的脏腑功能,联合治疗具有调节免疫、抗炎、通络止痛等功效[14-15]。并且通过阿是穴围刺针法,达到迅速改善患侧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可增强对患侧受累关节的刺激量。在这其中,所使用的围刺指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不同于单针治疗的效果,其获得的针感则更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达到增有效的强清热利湿、较好的软坚散结、有利的活血化瘀、最终疏通经络等相关的作用。本研究中,而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关节功能障碍及UA值在治疗后明显降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更低(P<0.05)。以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明显的降低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关节功能障碍,改善症状,降低治疗后的UA值。考虑到对患者实施以针灸的方法,可以达到调理机体的脏腑功能,并且有效地改善了患者机体内的微炎症状态,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机体免疫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地升高,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更高(P<0.05)。以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提升机体免疫能力,提升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经治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相比则更高(P<0.05)。以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效果更高。
综上所述,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针刺联合三痹汤加减,可减轻受累关节疼痛、肿胀的情况,降低关节功能障碍及血尿酸指标水平,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获得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