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温和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2022-05-31何洪英曾金妹刘小银陈泽林
何洪英 曾金妹 刘小银 陈泽林
失眠是指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或醒后不易再入睡、时睡时醒、容易惊醒、睡眠不深、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困难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彻夜难眠[1]。据调查显示,当前由于我国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成年人群失眠发病率显著增高,高达38.2%,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2]。阿普唑仑是临床常用的抗失眠药物,对失眠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一旦停药,病情又会复发,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有研究表明,中医针灸治疗技术在改善失眠患者病情方面疗效独特、显著,可有效增加睡眠深度,缓解疲劳感,且操作方便,无毒副作用,患者接受度、认可度较高[3]。基于此,为探究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中针刺结合温和灸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诊的10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源于广州市东升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诊的10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研究已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4]中对“失眠”诊断标准。心脾两虚型中医诊断标准:神疲乏力、朦胧不实、头晕目眩、多梦易醒、健忘、心悸、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纳入标准:(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分。(2)年龄≥18周岁,不限性别。(3)病程≥1月。(4)家属均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病史者。(2)由于其他病理性因素引发失眠者。(3)中途退出本研究者。(4)合并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者。(5)妊娠期、哺乳期女性。(6)入组前1周接受过镇静剂治疗者。(7)合并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者。(8)存在安定类药物依赖史者。(9)肾、肝等脏器衰竭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0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0~62岁,平均(46.58±6.21)岁;病程1~8年,平均(4.52±2.04)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0 ~ 28 kg/m2,平均(24.62±1.36)kg/m2。对 比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9~61岁,平均(46.52±6.17)岁;病 程 3~ 6年, 平 均(4.52±1.45) 年 ;BMI 21~ 27 kg/m2,平均(24.58±1.31)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予以阿普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215,规格:0.4 mg×100 s),睡前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连续用药2周。
1.2.2 研究组 选取穴位:安眠、照海、申脉、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百会。协助患者采取端坐位,将以上穴位暴露,采用75%的酒精消毒选定的穴位,以0.35 mm×40 mm的针灸针平刺四神聪、百会,其余穴位均直刺20~30 mm,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灸1次。选取肾俞以及心俞穴位,点燃艾柱,对准选定的穴位,将艾柱与皮肤的距离控制在20~30 mm,以局部无灼痛、出现温热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10 min。连续针刺、温和灸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睡眠时间比治疗前增加6 h或恢复正常,睡眠质量深沉为痊愈;睡眠时间比治疗前增加3 h,睡眠质量改善为显效;睡眠时间比治疗前增加不足3 h,失眠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是无效。(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5]。(2)中医证候积分。包括睡眠不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健忘,无症状计0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计6分,症状越重、分值越高。(3)PSQI评分。包括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催眠药物、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质量7部分,以0~3级评分法评定,总分是21分,睡眠质量越高、分值越低[6]。Cronbach's α系数为0.816,信效度良好。(4)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评分。统计9个条目,以1~7级评分法评定,非常不同意计1分,非常同意计7分,总分为63分,疲劳感越重、分值越高[7]。Cronbach's α系数为0.804,信效度良好。(5)实验室指标。抽取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肽 Y(neuropeptide Y,NPY)、5- 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6)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局部红肿、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总发生率。(7)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WHOQOL-BREF)。包括个人信仰/宗教/精神世界、环境、社会、心理、独立、生理6部分,生活质量越高,最终计分越高。(8)10个月内复发率。随访10个月,统计失眠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统计学软件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数据,通过()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1≤T≤5时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比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研究组治疗前睡眠不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积分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均比对比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睡眠不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积分均比治疗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
注: 与 治 疗 前 比 较,a1t=24.633,a1P=0.000;a2t=27.512,a2P=0.000;a3t=40.959,a3P=0.000;a4t=35.538,a4P=0.000。b1t=9.668,b1P=0.000;b2t=9.878,b2P=0.000;b3t=14.240,b3P=0.000;b4t=11.632,b4P=0.000。
组别 睡眠不安 头晕目眩 神疲乏力 心悸健忘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 4.95±1.05 1.25±0.16a1 4.76±0.94 1.05±0.16a2 4.99±0.64 1.01±0.25a3 4.82±0.74 1.06±0.11a4对比组(n=50) 4.99±1.02 3.52±0.34b1 4.79±0.89 3.35±0.52b2 4.95±0.69 3.28±0.46b3 4.85±0.76 3.38±0.47b4 t值 0.193 42.716 0.164 29.893 0.301 23.625 0.200 33.986 P值 0.847 0.000 0.870 0.000 0.764 0.000 0.842 0.000
2.3 两组PSQI评分、FSS评分对比
研究组PSQI评分、FSS评分治疗前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SQI评分、FSS评分治疗后均比对比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FSS评分均比治疗前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PSQI评分、FSS评分对比(分, )
表3 两组PSQI评分、FSS评分对比(分, )
注:与治疗前比较,a1t=37.417,a1P=0.000;a2t=33.866,a2P=0.000;b1t=12.159,b1P=0.000;b2t=17.333,b2P=0.000。
F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 17.62±2.33 5.16±0.34a1 43.62±5.26 17.26±1.62a2对比组(n=50) 17.59±2.29 12.92±1.46b1 43.59±5.22 28.62±3.17b2 t值 0.065 36.604 0.029 22.564 P值 0.948 0.000 0.977 0.000组别 PSQI评分
2.4 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
研究组治疗前血清BDNF、NPY、5-HT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均比对比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NPY、5-HT均比治疗前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
表4 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1t=5.306,a1P=0.000;a2t=14.674,a2P=0.000;a3t=9.786,a3P=0.000。b1t=2.087,b1P=0.040;b2t=7.578,b2P=0.000;b3t=8.522,b3P=0.000。
组别 BDNF(IU/mL) NPY(μg/mL) 5-HT(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 13.26±1.55 16.82±3.95a1 5.26±0.33 9.62±1.85a2 9.42±1.11 15.62±3.85a3对比组(n=50) 13.31±1.49 14.12±1.95b1 5.30±0.29 7.06±1.44b2 9.51±1.05 12.26±1.75b3 t 值 0.147 3.833 0.576 6.906 0.373 5.025 P值 0.883 0.000 0.566 0.000 0.711 0.000
2.5 两组WHOQOL-BREF评分对比
研究组治疗前WHOQOL-BREF评分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均比对比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均比治疗前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WHOQOL-BREF评分对比(分,)
表5 两组WHOQOL-BREF评分对比(分,)
组别 个人信仰/宗教/精神世界 环境 社会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 12.33±1.32 22.82±4.52a1 11.62±1.05 21.52±3.82a2 13.62±2.52 23.62±5.44a3对比组(n=50) 12.35±1.26 16.25±2.44b1 11.71±1.09 15.26±1.84b2 13.71±2.49 18.62±3.54b3 t 值 0.069 8.090 0.376 9.338 0.161 4.889 P值 0.945 0.000 0.708 0.000 0.873 0.000
表5 (续)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低于对比组的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2.7 两组10个月内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10月内复发率为2.50%,低于对比组的25.00%(P<0.05),见表7。
表7 两组10个月内复发率对比[例(%)]
3 讨论
3.1 失眠中西医治疗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失眠发生率明显增高,现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8]。失眠症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长期发展下去会引发注意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工作效率[9]。目前,西医治疗失眠以阿普唑仑等镇静、催眠药物为主,虽然可暂时缓解失眠症状,但存在较强的药物依赖性及不良反应,整体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现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10]。失眠属于中医领域“不得卧”等范畴,以心脾两虚型最为常见[11]。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思虑过度、劳倦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脾气亏虚、心神不宁、气虚耗伤有关,具体表现为神不守舍、阳不入阴、阴不敛阳、难以入睡等,累及肾、脾、肝、心等脏腑,中医治疗该病遵循“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的原则[12]。
3.2 针刺结合温和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
针刺、艾灸属于中医治疗技术,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13]。本研究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研究组治疗后睡眠不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积分均低于对比组,研究组治疗后PSQI评分、FSS评分均低于对比组,研究组治疗后血清BDNF、NPY、5-HT、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比组,研究组10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温和灸可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好。临床有研究显示,血清BDNF、NPY、5-HT异常表达与失眠的发生、发展以及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4]。针刺安眠、照海、申脉、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百会等穴位,可发挥健脾补肾、醒神健脑、调和阴阳、交通心肾、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等作用,平衡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现代医学认为,针刺结合温和灸形成的、持续性的良性刺激可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促使失眠症状消退,减轻疲劳等症状,对于消除因失眠而引发的负面情绪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温和灸肾俞以及心俞等穴位,可发挥镇静安神、平衡阴阳的作用,加快失眠症状消退,且病情不易复发,近远期疗效显著[15]。
综上所述,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采纳针刺结合温和灸治疗,可有效改善失眠症状及睡眠质量,缓解疲乏程度,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