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竹属香竹属研究进展
2022-05-31张玉霄
张玉霄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
香竹属(ChimonocalamusHsueh & T. P. Yi)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青篱竹族(Arundinarieae)[1],主要形态特征为:地下茎粗型,秆丛生,中下部各节有一圈刺状气生根,每节具3主枝,枝环显著隆起,箨鞘背面通常贴生棕色小刺毛,叶片狭窄,圆锥花序短而疏散,鳞被3、雄蕊3、柱头2[2]。该属由我国著名竹类专家、西南林业大学已故薛纪如教授和四川农业大学易同培教授建立[3],该属竹种为中小型丛生竹类,生长于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下,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和西南部,部分种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以及印度东北部、不丹、越南、泰国和缅甸[2,4-9],其分布区处于喜马拉雅(Himalaya)、中国西南山地(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和印度-缅甸(Indo-Burma)3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处。
除流苏香竹(ChimonocalamusfimbriatusHsueh & T. P. Yi)和格氏香竹[C.griffithianus(Munro) Hsueh & T. P. Yi]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外,香竹属大多数种分布区域较狭窄,仅分布于某一座山或1-2个县境内,种群数量有限。近年来,研究人员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布于中国的部分香竹属竹种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被开发种植经济作物,种群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目前仅有香竹(C.delicatusHsueh & T. P. Yi)、长节香竹(C.longiusculusHsueh & T. P. Yi)和马关香竹(C.makuanensisHsueh & T. P. Yi)位于保护区内,得到有效保护。在《中国珍稀竹类》一书中[10],作者将我国竹类植物分为濒危、稀有和渐危3 个等级,香竹属的6 种被列为稀有竹种。刘蔚漪等[11]依据濒危程度系数、遗传损失系数以及利用价值系数等评价指标,将云南省竹类分为3个保护等级,流苏香竹、马关香竹和山香竹(C.montanusHsueh & T. P. Yi)被评为一级保护物种,长节香竹被评为二级保护物种。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流苏香竹被列为二级保护物种。由此可见,香竹属的物种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香竹属竹种秆的空腔内含有芳香油液,不易为虫蛀,为良好的材用竹,发笋期在夏秋两季,笋味佳,故名“香竹”。香竹属竹种叶片纤细,株形秀丽,还可作为观赏竹[12]。总体来看,香竹属植物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其保护价值则更为重要。笔者总结了香竹属的分类学、分子系统学、植物化学等研究结果,以期为该属植物今后的基础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1 香竹属分类学研究
香竹属最初发表时包括10种1变种[3],随后又有新种和新组合发表于该属中。目前,已有23种1变种发表在该属下(表1),其中具耳香竹(ChimonocalamusauriculatusSungkaew,Hodkinson & N. H. Xia)和秀丽香竹(C.elegansSungkaew & Teerawatananon)分布于泰国,越香竹(C.peregrinusT. P. Yi & L. S. Ma)、巴维香竹[C.baviensis(Balansa) N. H. Xia,V. L. Le & Y. F. Deng]和毕都卜香竹(C.bidoupensisH. N. Nguyen & V. T. Tran)分布于越南,缅甸香竹[C.burmaensis(C. S. Chao & Renvoize) D. Z. Li]和加氏香竹[C.gallatlyi(Gamble) Hsueh & T. P. Yi]分布于缅甸,胼胝香竹[C.callosus(Munro) Hsueh & T. P. Yi]分布于印度和不丹,长穗香竹[C.longispiculatus(C. S. Chao & Renvoize) D. Z. Li]和卢塞香竹(C.lushaiensisOhrnberger)分布于印度,格氏香竹[C.griffithianus(Munro) Hsueh & T. P. Yi]在中国、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均有分布,其他12种则为中国特有。在已发表的香竹属竹种中,角香竹(C.bicorniculatusS. F. Li & Z. P. Wang)、胼胝香竹、长穗香竹、卢塞香竹和西藏香竹(C.tortuosusHsueh & T. P. Yi)的归属存在一定问题。角香竹与灰香竹(C.pallensHsueh & T. P. Yi)的形态特征相似,如幼秆被白粉,箨鞘背面被小刺毛,因此有些学者将角香竹作为灰香竹的异名,如FloraofChina[5]和WorldChecklistofBamboosandRattans[6]就接受了这一观点。胼胝香竹在WorldChecklistofBamboosandRattans[6]一书中以及ChecklistoftheGrassesofIndia[13]中被置于方竹属(Chimonobambusa),因未见其花序和地下茎标本,尚存在疑问。长穗香竹和卢塞香竹是否为同一个种,也存在争议[4,13-14]。西藏香竹在FloraofChina[5]和WorldChecklistofBamboosandRattans[6]中被认为是格氏香竹的异名,而在《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2]以及TheBamboosoftheWorld[4]中则被处理为2个独立的种,通过文献检索和标本查阅,已澄清西藏香竹应为格式香竹的异名。其他几个有争议的竹种,则需要今后通过野外调查、形态特征比较、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综合证据,解决其分类问题。
2 香竹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Guo Z H等[22]利用2个来自核基因组的分子片段ITS和GBSSI对筱竹属(Thamnocalamus)及其近缘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时,选取了香竹属的流苏香竹和灰香竹,上述2种聚在同一分支内,与筱竹复合群及其近缘类群为姐妹类群关系。Triplett J K等[23]基于12个叶绿体基因片段构建了青篱竹族的系统发育框架,将青篱竹族划分为6个分支,其中香竹属3个种(香竹、山香竹和灰香竹)聚为一个分支,被命名为第Ⅲ分支。随后,中国学者选用8个叶绿体分子片段和2个核基因重建了青篱竹族的系统发育框架[24-27],发现在叶绿体系统发育树中,香竹属不是单系,大多数物种聚在第Ⅲ分支内,部分种聚在第V分支内,而在核基因树中,香竹属为单系。香竹属在叶绿体和核基因系统树中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杂交或叶绿体捕获造成的[26]。Zhang X Z等[27]的研究结果揭示香竹属与分布于斯里兰卡的Kuruna属为姐妹类群。最近,Guo C等[28]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的数据,对青篱竹族213个类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包括分布于中国的12种1变种,发现香竹属为单系,并且与Kuruna属为姐妹类群关系,分布于非洲的Oldeania属又与上述两属构成一个分支。香竹属的种间关系在基于分子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26],在基于简化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中,种间关系得到很好的解决,流苏香竹、山香竹和耿马小香竹具有比较近的关系,格氏香竹为香竹属基部类群[28]。
表1 香竹属已发表竹种统计
3 香竹属植物化学研究
对香竹属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包括秆中的芳香油液成分、竹叶中的气味和甜味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成分等。冯梅和薛纪如以长舌香竹的秆为材料,提取秆中的芳香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表明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类,如β-丁香烯、葎草烯等[29]。香竹竹叶中具有特殊的香气,研究人员利用GC-O 与GC-MS联用的方法,对其中气味活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对香竹竹叶的特征性气味起关键作用的化合物有醇、醛、萜类化合物、酮、酯类和含硫化合物[30]。香竹竹秆中的芳香油液能够使封存于其中3个月的酒具有独特的风味,通过气质联用分析,孙嘏等[31]分离出一种特殊芳香性化学成分α-石竹烯,以及多糖类化合物,推测影响酒气味变化的应α-石竹烯,影响其口感的应为多糖类化合物。此外,香竹叶中的荭草苷和异荭草苷含量较高,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具有抗氧化活性[32]。
4 香竹属其他研究
香竹属竹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有学者对其引种栽培技术开展了研究。将原产于云南省金平县的香竹引种到昆明市,在钢架大棚内采用砂壤土作引种基质,采用生根粉溶液浸泡根部30 min,能够明显提高香竹引种的成活率[33],该研究为香竹的迁地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还有研究人员利用生长调节剂(如生根粉)对香竹的1年生主枝进行处理,观察其扦插萌芽率,以期为香竹的繁育提供新的方法,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和浸泡时间都会影响主枝扦插萌芽率[34]。目前,香竹及其品种‘红云’和‘彩云’已被广泛栽培于昆明、开远、大理、芒市等地[35-36],越香竹已在四川省长宁县世纪竹园引种成功,生长良好[21,37]。竹子开花和结实的周期一般较长,从几年到上百年[38]。近年来,分布于云南省金平县的香竹和灰香竹开花并结了一定量的果实。孙瑞明等[39]对香竹的种子、无菌幼根、无菌幼茎和无菌幼叶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生成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种子作为外植体效果最佳。杨汉奇等[40]对灰香竹的种子进行了室内带菌萌发、室内无菌萌发和种子贮藏试验,结果表明室内带菌萌发率可达到82.0%,MS + BA0.5 + NAA0.2培养基更适合种子无菌萌发,4℃冷藏30 d后,种子萌发率为51.6%,60 d后则只有4.1%,90 d时为0,表明灰香竹的种子不耐储藏,而拌土后在4℃冷藏半年,仍具有一定萌发率,表明土壤覆盖等因素对其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竹子的根系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根系力学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竹林固土作用。惠尚等[41]对料慈竹[Bambusadistegia(Keng & Keng f.) L. C. Chia & H. L. Fung]、绿竹[Dendrocalamopsisoldhami(Munro) Keng f.]、龙竹(DendrocalamusgiganteusMunro)和小香竹(ChimonocalamusdumosusHsueh & T. P. Yi)4种丛生竹根系进行了现场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龙竹根系的综合抗拉力学性能最好,小香竹最差。
5 展望
通过对香竹属已开展研究的概括总结,建议在未来对香竹属的研究从以下3个方面深入开展:首先,加强野外调查,进一步挖掘香竹属物种多样性。最近几年,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断有香竹属的新种发表,表明该属尚有未被发现的新类群存在,其物种多样性值得深入研究。笔者在对该属植物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流苏香竹、山香竹、御香竹、长舌香竹和耿马小香竹等类群,形态差异较小,在野外采集和鉴定时容易混淆,例如,流苏香竹箨舌发达但有时不具流苏状繸毛(似长舌香竹),而长舌香竹箨舌先端有时则具流苏状繸毛(似流苏香竹),上述5个类群的箨鞘背面均可具有褐色斑块,刺状气生根较密而黏连或愈合,上述竹种的种间界限划分是否合理,值得探究。在云南省河口、金平、双江等地,笔者发现一些形态特征比较独特的香竹属竹种,是否为新种,也值得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综合证据开展研究。其次,加强对分布于保护区以外的香竹属类群的保护。例如,流苏香竹虽然是该属分布较广的一个种,但笔者在野外调查中发现,该种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被种植经济作物和树种占据,野外种群数量呈减少趋势,在某些地区可能存在消失的风险。建议通过合理减少破坏或占用香竹属竹种的生境,维持其在原生地的种群数量,还可以通过异地引种栽培,对具有不同遗传多样性的该属竹种实施迁地保护。最后,进一步挖掘香竹属竹种的利用价值,包括笋用、材用、观赏等。通过分蔸、人工扦插、扩繁等方法,在适生区广泛栽培种植,形成一条种、产、销产业链,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能够保护野生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