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延津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5-31文图赵法成
文图/赵法成
延津县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地处豫北黄河故道,面积886平方公里,常年种植小麦100万亩,在发展小麦经济的进程中率先在全国取得多项开创性突破,被媒体和业界誉为“中国第一麦”,是全国唯一的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创建以来,延津县坚持粮头食尾、龙头带动、技术创新、多元增值,不断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持续做大做强小麦精深加工产业,全力驱动延津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粮头食尾,全力打造供应链
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多年来,延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和“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小麦经济”作为实现强县与富民相统一的有力载体,在“粮头食尾”上坚持不懈进行探索。
敢为人先转观念。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群众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市场对优质强筋小麦需求旺盛。延津县紧抓机遇,率先开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通过“免费试种、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利益驱动”等五项机制,小麦产业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1998年以来,实现由种植普通小麦向优质小麦、由“卖原粮”向“卖专用粉”的转变。2008年前后,实现由传统种植向绿色有机、“卖面粉”向“卖食品”的转变。2018年前后,实现由“卖食品”向“卖品牌”的转变,创下六个“全国第一”,即全国第一家注册“金粒”原粮商标、第一船出口磨粉小麦、第一家制定小麦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第一家作为期货交割粮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第一家开创“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合作模式、第一家实现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化经营。京粮集团、豫粮集团、中储粮、中粮集团等各大粮食收购企业先后入驻延津。
延津优质小麦被媒体和业界誉为“中国第一麦”
多措并举建良田。按照“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要求,建成 77万亩高标准粮田。其中,有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7万亩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产业园创建以来,开发了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及农情监测预警分析等应用系统,配备了大型水肥一体化喷灌、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农机装备,抵御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探索模式种好粮。早在1999年,延津县就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企联手等方式,整合25家粮食购销企业,率先成立延津县金粒小麦协会,探索出以订单种植为纽带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不断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开展单品种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创立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收储“五统一”生产管理和统一价格收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四统一”销售营销管理体制,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四专模式”,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典范。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两次批示要求推广新乡延津经验。
此外,延津县首家制定《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并上升为河南省地方标准,积极与河南省农科院开展“院县共建”,连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小麦论坛”,以延津小麦为代表的新乡小麦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延津小麦”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5万吨出口小麦开创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的先河。2020年千亩示范方单产达1710.4斤,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坚持龙头带动,不断延伸产业链
立足优势建链。依托“中国第一麦”的资源优势,设立延津食品加工产业园。金粒麦业、新良面粉等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鲁花集团、克明面业、精益珍、云鹤食品、笑脸食品等40余家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形成“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完整产业链,实现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的转变。
依托龙头强链。依托延津小麦优势资源和优质服务,克明、鲁花等大企业集团不断增资扩建,已形成百亿级体量的延津小麦产业集群,具备年加工100万吨面粉、80万吨优质挂面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仓容150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其中,总投资31.9亿元的鲁花食品产业园年产50万吨面粉、50万吨挂面和10万吨花生油,是鲁花集团全国第一家小麦产业基地。中国挂面第一股——克明面业延津生产基地年产20万吨挂面、36万吨面粉、3.6万吨乌冬面、600万标箱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是克明面业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围绕创新补链。“一粒小麦”经过一道道加工,身价不凡。以鲁花面粉、克明面粉、豫粮集团、嘉合粮油等企业为依托,发展专用粉、强化粉、预拌粉等小麦精深加工产品;以克明面业、鲁花面粉等企业为依托,开发营养挂面、小麦膳食纤维等中高端面制品,构建“小麦—优质面粉—中高端面制品—副产品综合利用”产品链;以云鹤食品、笑脸食品等企业为依托,发展手抓饼、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速冻米面食品;以精益珍食品、晋林食品等企业为依托,发展方便食品、烘焙食品、膨化食品;以老坛酒业、大丰酒业等企业为依托,完善“酿酒原料供应—酒类酿造—灌装物流—酒类包装”产业链等。
坚持技术创新,着力完善创新链
产业园创建以来,着眼小麦科技前沿,加大科技投入,构建了涵盖小麦育种、栽培、加工、食品加工全链条的科技研发体系,为产品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招才引智建设专家工作站。建设专家工作站、共享实验室和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签约国内知名小麦育种、栽培、食品加工等专家学者20人,为延津小麦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方案。依托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育种团队建立两个科研育种基地,共享实验室配备自走式数控小区播种机、小区联合收割机、小麦测产考种系统、智能人工气候室等小麦科研育种仪器设备50多台套,面向县域内科研育种单位和种业企业共享共用,大大改善了科研条件。
建设研发平台。分别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院县合作共建示范县”,建设“速冻米面及调制食品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小麦预拌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6家食品企业研发中心。通过产学研用创新通道、“面包糕点预拌粉”“速冻食品冷链关键技术”等一批研发成果迅速转化,带动企业快速发展。建成了河南省小麦及面制品检验检测中心,延津鲁花与中国面条协会会长卞科院士等专家合作,推进面条产业项目高端研发。
建设小麦创业创新孵化园。投资2.1亿元建设小麦创业创新孵化园和面制品电商物流园,提供标准化厂房10栋共11万平方米。针对新型主体开展创新培训和创业辅导,打造“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
喜庆丰收
牵头创立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连续5年在延津召开全国性的联盟年会,总结汇报技术课题完成情况,针对生产中新的技术难题寻找解决方案,为茅台酒基地筛选出最适宜酿酒的小麦品种。
通过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总结出了“氮肥后移、春水冬用、两增一喷、双促双控”强筋小麦技术要点。新良粮油、金粒麦业与河南省农科院产学研合作项目“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366的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业园创建以来,累计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品种12个,完成强筋小麦品种的第六次更新换代;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加工企业研发新型面制新产品上百个品类,仅克明面业面制食品就有900多种,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坚持多元增值,持续提升价值链
以品质化提升价值。坚持优质化、绿色化、有机化发展方向,通过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有机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签订优质优价种植与收购订单,实现价值提升。强筋小麦订单收购价格一般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出0.2元以上,亩均增值100元。通过与茅台集团签订有机小麦酿酒原料供货协议,按照茅台酒股份公司《有机小麦基地管理方案》,以4.5元/公斤的价格统一收购基地农户验收合格的有机小麦,通过农资节本和加价增收,直接带动农民亩均增收400多元。
以规模化提升价值。通过单品种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进行种子繁育,实现“一村一品”,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每公斤高出0.2~0.3元,全县25万亩种子基地年增值5000余万元。与农户签订订单协议,带农增收效果明显。
以链条化提升价值。通过培育小麦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由初加工到深加工到精深加工,不断提升小麦附加值。克明面业生产的高端挂面产品——“面痴”,每公斤价格高达55元,加工增值效果十分明显。
以资源化提升价值。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延津长青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建成25个小麦秸秆收储点,年资源化利用小麦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达35万吨,替代标煤约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收集的小麦秸秆利用方式实现多样化,在菌草、饲料、造纸、电厂等行业实现多点开花,有效解决了百万亩小麦秸秆利用问题,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业30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8000万 ~9000 万元,年纳税额 2000 万元左右。
以品牌化提升价值。随着小麦经济的不断发展,延津县高度重视“延津麦·强筋面”品牌塑造。通过举办全国性小麦产业论坛、参加中国农交会和豫沪优质农产品推介会,延麦酿国酒,延麦登高铁,延麦上头条,延麦创纪录。《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多次报道延津小麦。以“延津小麦”为主的“新乡小麦”品牌价值达97亿元,实现产业产值、品牌价值“双百亿”,形成“中国小麦看河南·优质小麦看新乡·强筋小麦看延津”的品牌效应。利用企业的强大市场渠道与政府双核运行,共同提高“延津麦·强筋面”延津小麦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以多元化提升价值。推动小麦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通过发展麦秆画、中式面糕、面塑等,开发小麦的非农、非食品功能,把农旅工旅结合起来,让小麦“文化起来”。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延津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延津县将持续做大做强小麦精深加工产业,积极打造全国优质小麦全产业链典型县,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创建延津样本和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