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时代
2022-05-31青丝
青丝
外地友人发来一个婚礼的视频,因疫情到场道贺的人很少,但视频发到网上后,铺天盖地的弹幕,却营造出了一种全民祝福的氛围,显得热闹极了。看的时候,有部分弹幕一闪而过,我不得不划回去细看是在说什么,短短半小时的视频,花了一个多钟头才看完。
弹幕刚兴起的时候,我与人争论究竟是读作“dàn幕”还是“tán幕”。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视频上方那些不断飘过的评论,是人们快速输入后在回车键上一敲,字词便被弹射了出去,更符合用手或工具拨动发射的释义,应该读作“tán幕”。后来才知道是形容字幕的密集和滚动速度,像是扫射出去的子弹,所以读为“dàn幕”。或许这也更符合现代“键盘侠”的人设,可以将只言片语转化为火力强猛的武器。
当今网络“人以群分”的趋势已愈发明显,很多功能设置,都划分出了不同年龄阶层的分野。弹幕作为一种青年文化,能以大开脑洞的形式激发观众发表各种趣言妙语,成为不少年轻人日常观阅时的一种愉快消遣。但是上了点年纪的人,就很少有能接受弹幕的。我有一次到朋友家看球,他的儿子在转播画面上添加了弹幕功能,父子俩就为此闹得很不愉快。
如果把古人在墙壁上书写诗文、互为唱和,或在书籍和文章的空白处做点评批注,也视为发弹幕的话,就会发现这種互动交流方式,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匹配的视觉呈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了一起发生在北宋的“直播”事件:江西信州一处驿舍的墙壁上,有女子留言数百字,声称出自缙绅之家,因父母贪图权势,把她嫁给宰相夏竦的家奴鹿生。鹿生新获授一武职,急于赴任,妻子才分娩三天,就被他逼着赶路。女子途中不幸染病将死,于是把事情经过写在墙上让所有人知道,痛陈被丈夫百般逼迫的苦楚,加上又不在父母身边,受了委屈也只能饮泣吞声,无处诉苦。哀切的文字,引发过往旅客的深切共鸣,纷纷发“弹幕”表达哀悼,题壁诗文竟然多达百余篇。后来还有热心人集抄下来刊行出版,名为《鹿奴诗》。
古人也常玩出新花样,除了最容易引来各种“弹幕”的《诗经》《论语》,任何话题都可“弹幕”。晋代陆机的名句“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后人无法分辨“未下”到底是一个地名,是指做莼羹非得用那个地方的盐豉,还是指根本就不放盐,淡食味道最美,于是根据各自的想象及体验发“弹幕”讨论。到了宋代,又有人提出,莼菜春食最美,至秋已不堪食,由此又引发秋天的莼菜到底有没有人吃的争论。包括近代名家施蛰存、梁实秋也参与其中,成为“弹幕”大军的主力,征引信手拈来,令各种“弹幕”充满了文学的光泽。
这种信息互动传播方式,与现代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新闻内容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形式开端,评论、解析、笑点其后被不断更新,赋予了事件不同的质感,虽然观众的加入不会对事情的结果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但仍然能让人们乐在其中,营造出一种积极参与的全新感受。区别只在于,古代只有亲历事件的人才会被信息所包围,现在则成为了数以亿计的人的生活常态。也就是哲学家说的,人容易被琐碎的东西安抚,社交媒体即其中之一。
不过,就像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显功能和潜功能概念,弹幕也兼具有这两个特点。显功能是在信息与观众之间建构了一条直通大道,实现了人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参与内容制造的形式跨越。潜功能是弹幕的互动性,并不能让观众更容易达成共识或解决问题,反而令每一个具有公众分歧的话题,差异被进一步拉大。而且人们始终处在这种过度兴奋的高阈值中,当有一天想试着停下来,就会发现所面临的失落真实且痛苦。
(建国摘自《中国新闻周刊》)0F125AE5-A82F-48EB-AF36-84E50412E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