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人才引培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05-31乔路王佳音
乔路 王佳音
摘 要:光伏产业是半导体技术与电力技术结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高端化、专业化、复合型、梯队化的人才队伍支撑。当前我国光伏产业迎来市场化建设高峰,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双轮驱动下,企业自造血能力不足、人才流动性过大、供需错配、产教脱节、人才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成为我国光伏产业提速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掣肘。笔者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我国光伏产业人才引培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光伏;人才;供需;碳达峰;碳中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2)9-0155-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9.035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in Photovoltaic Industry
QIAO Lu1 WANG Jiayin2
(1.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Beijing 100191,China;2.China Software Testing Center,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Photovoltaic( PV) industry is 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that combines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and power techn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djusting the energy structure, promoting the revolution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realizing the" emissi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 strategy. To achieve the goal, a talent team, which is high-end, professional, compound and echeloned, is highly demanded. At present, the PV industry of China is ushering in the peak of marketization 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PV industry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in talent team that constraints the accelerating, upgrading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uch as insufficient self-hematopoietic capacity, excessive talent mobility, mismatch of supply and dem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mperfect tal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alents in our PV industr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of the PV industry talents.
Keywords: PV industry;talent;supply and demand;emission peak;carbon neutrality
1 “雙碳”时代光伏产业人才发展新需求
我国光伏产业虽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已成长为支柱型新能源产业之一,并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然而,随着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拉开了全球范围内“零碳新工业革命”的序幕,我国光伏产业被按下革故鼎新的加速键。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层核心,现有人才架构亟待重塑升级。
1.1 国内外光伏产业规模呈快速增长势头,人才需求持续扩大
光伏产业具有安全可靠、低成本、可持续等特点,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当前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发布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数据2021》数据显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光伏产业仍逆势上扬,实现新增装机127 GW,较2019年增长30.2%,其中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产业之一。
在全球光伏产业飞跃式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扩大。根据IRENA测算,当前全球光伏产业就业人员规模达400万且逐年上涨,人才缺口也持续扩大。根据绿色和平国际组织测算,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预计到2030年,将有970万个与光伏相关的岗位,若考虑成本优化促进光伏装机量上涨,这一数据或将翻倍。因此,全球对光伏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国在全球光伏行业中领先优势凸显,人员规模居全球领先,人才需求相对较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光伏行业年均新增人才需求为9.3万人,光伏人才引培成为当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3C890A7D-2E26-4871-8320-2CD606D218A7
1.2 受“双碳”政策驱动,国内光伏产业亟需各类专业化人才
我国高度重视光伏领域政策布局,陆续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产业政策,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系统化保障。2021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战略,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2030年光伏风电累计装机目标,强力驱动光伏产业发展。光伏作为我国较为成熟的新能源产业,其发展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人才的建设培育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光伏行业的飞速发展,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知识、了解产线整体设计和运维的高端技术岗位研发人才及能够正确把握产业方向、具有金融和光伏技术背景且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端管理人员成为行业的“稀缺资源”。具备电池片制造经验、能够熟练操作大型设备的一线技术人员、产业工人也面临短缺,据了解,一座15 GW的电池工厂就需要逾1 500名一线工人。
1.3 产业发展时间短引发人才体系建设不足、“用工荒”频出等问题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优势战略新兴产业,在政策的引导助力下发展迅速,势头强劲,但行业快速发展也伴随人才体系不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不成熟等问题,使得大批企业面临“用工荒”现象。一是现有产业工人极度稀缺。据有关光伏企业统计,国内所有的电池片企业加在一起不超过3万人,人才基数小,无法满足快速扩张的光伏企业用工需求。二是人才供需之间不均衡现象严重。与行业年均新增人才需求9.3万人相对应的是年均新增人才供给量仅4万人,人才供给远远达不到产业高速发展需求,且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这一人才供需失衡现象将更加明显。很多企业甚至开出高于正常值50%的高薪吸引人才,进而导致企业间人才团队流失频发,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三是人才专业化、高端化程度有待提升。行业内许多产业工人是从传统能源领域转型、引流而来,占比达到1/3。国内开设光伏专业的高校很少,培养理念大多较为“教条化”,不能满足工科产业对人才产业化、高复合的需求。行业内高端人才往往被吸引至体量更大、职业前景更明朗的互联网、集成电路等热门半导体产业,人员专业性欠缺严重制约行业发展。
2 产业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
2.1 企业对高端人才自造血能力不足,产业人才流动性过大
企业挖角、员工跳槽成为当前行业内解决劳资问题、内部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光伏产业人才普遍紧缺,行业薪酬涨幅达到5%~10%,人才离职率为8.5%,且往往存在新兴企业整体挖角成熟企业技术团队的现象。暴露出企业缺乏自造血能力,尚未形成内部稳定的培训制度、提升机制、人才上升通道等问题。
尤其是企業人才大范围依托外界输入、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也导致知识技术难以积淀的乱象。企业用工的“候鸟现象”使很多企业技术和管理没有积累,常态化处于变动之中,连锁引发各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战,甚至出现由人才争夺而引发的法律纠纷。长此以往造成高技术人才持续匮乏且难以为继、用工成本持续走高、产业工人常年不足。
2.2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理念与产业发展现状存在脱节
目前,我国高校尚未承担起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光伏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学科设置方面处于滞后状态,不能有效引领、提振、赋能光伏产业发展。
高校方面,我国高校并未直接开设光伏专业,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材料、能源、应用物理等专业,导致光伏产业高端人才、细分领域人才空心化现象严重。同时,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高校人才供给量达不到光伏产业发展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院校达到91所,但能够向行业输送的毕业生数量依然不足。
二流院校、职业院校方面,在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下,光伏产业工人供给得到一定保障,但也面临人才层次偏低、研发能力偏弱、再教育衔接困难、技术水平提升存在瓶颈等问题。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于2008年10月成立,并于2009年秋季通过专业分流正式招生授课;2009年4月,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培养太阳能企业需要技术人才的专业院校;由无锡尚德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合作成立的尚德光伏学院也于当月正式揭牌;同年5月,阿特斯阳光电力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创办阿特斯太阳能光伏科技学院;此外,辽宁工业大学也与锦州新日公司合作成立光伏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四川高校中首开光伏专业。职业院校和企业沟通密切、对接广泛,有利于产业工人的批量化、定制化培育,但也会导致新兴光伏企业没有稳定用工渠道、产业高端人才培育断层等问题。
2.3 产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人才梯度建设存在困难
光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池组件效率不断取得突破,行业内硅基异质结(HIT)电池、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电池、钙钛矿等各高效电池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2021年7月,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创造了新的光伏组件转换效率世界纪录;2021年10月,隆基在M6全尺寸单晶硅片上实现光电转换效率达25.82%,在HJT电池方面亦取得重大突破,转换效率达26.30%,创造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晶科能源更是一年四次刷新TOPCon电池转化效率世界纪录。据统计,当前电池产业化平均转化效率年均以0.3%~0.4%的速度增长,行业内陈旧的技术也逐步被淘汰。在技术更迭如此之快的情形下,行业对于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一直居高不下,对现有光伏从业人员的自提升、自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部分从业人员难以适应高强度技术升级换挡、企业没有充足时间和人员对人才进行培训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也导致了人才的被动流失、复合型人才断档、人才梯度建设不均衡等问题。
3 对策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将加速我国光伏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全面变革,现有产业人才队伍在规模和素质上双重承压。对外强化产业宣传,广泛引流海内外泛半导体行业人才;在内注重校企联合,打造可持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吸引力、凝聚力、造血力并重的新型光伏产业人才梯队,助力我国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3C890A7D-2E26-4871-8320-2CD606D218A7
3.1 宣传引导,提升行业人才吸引力
光伏产业制造业属性凸显,且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认知度和吸引力。建议充分发挥社交网络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快速性和广泛性,加强光伏产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宣传,吸引更多的潜在人才报考与光伏相关的学科,自发加入光伏产業人才队伍。考虑到“零碳革命”将促使光伏由传统工业升级为高科技产业,建议光伏企业打造更为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人才管理模式,为行业人才规划清晰的上升通道和职业前景,优化福利和薪资待遇结构,加强人才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高人才进入本行业从业的意愿。
3.2 积极外联,拓宽行业引才通路
根据工作属性不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往往需要3~8 a时间,开拓人才招聘通路是补齐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一是积极吸引海外光伏企业高层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光伏企业走向世界,对具备国际化、全球化视野的高端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囿于国内这类人才储备量较少,建议头部光伏企业积极接触海外优质人才标的,广纳高精尖人才。二是承接半导体产业技术人才转移。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智能化、人才需求多元化。建议头部光伏企业充分发挥泛半导体产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以明晰的产业未来、优渥的薪资待遇等大力吸引半导体产业科研技术人才进入本行业,共同促进国内光伏产业技术升级。三是探索海内外企业合作新模式。随着我国光伏产业规模逐年递增,国际间合作增加。建议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美国、日本等产业优势国家与当地企业共建研发部门,在印度、泰国等光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国家建立制造工厂,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加强海内外思维碰撞,随时了解产业最新动态和顶尖技术,同时,降低用工成本,扩大一线操作工人队伍。
3.3 校企联合,建立专业性、接续性人才储备
在行业内部强化人才可持续培养,形成人数丰沛、结构合理的人才链。一方面,为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建议企业内部面向不同类型的人才定期举行专业培训课程,让人才与企业共同进步。制订国际金融、产业政策、项目管理等课程,力求打造专业素养扎实、眼光长远、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高端管理人才;建立实时了解、学习国际尖端技术的知识平台,培育能够正确判断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有能力研发革命性技术的工程型领军人才;与职业院校合作设计实操课程,快速培养能够适应并熟练掌握流水线自动化操作要求的一线工人。另一方面,建议有能力的企业与当地学院共建并完善国内光伏人才培养体系。光伏产业对人才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院校是产业人才最主要的策源地之一,因此,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化人才是确保产业人才接续性的不二选择。建议国内头部光伏企业效仿德国“双师型”的教学模式,联合当地有基础的院校培养,配备企业和高校双导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培训,让学生在校期间进入企业实习,并将实习成果作为学生毕业的判定条件,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为产业提供基础知识牢固、工程能力突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MANISH R,ARMAN A,CHRISTIAN B. Job creation during th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 towards 100% renewable power system by 2050[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20,151(C).
[2] 李明华.光伏专业产教融合型新工科应用人才培养探析[J].广东化工,2019,46(15):244-245.
[3] 潘剑波,丁建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人才培养:光伏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55-59.3C890A7D-2E26-4871-8320-2CD606D218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