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合唱指挥在群众合唱中的作用
2022-05-31车国辉
车国辉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表演艺术。多声部合唱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唱诗班,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中国音乐的多声思维及合唱艺术则是在清末“西学东渐”的思想运动和“学堂乐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距今有百年历史。现今,合唱艺术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普及度高、群众广泛参与且深受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大批雅俗共赏的优秀合唱作品在舞台上久唱不衰,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刘炽的《祖国颂》、瞿希贤的《牧歌》、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作品,这些合唱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了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幸福生活的赞美。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民对音乐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且多样化,群众合唱艺术也随之得以蓬勃发展。
一、群众合唱的艺术特征
(一)群众广泛参与
在我国,群众合唱具有较悠久的传统。最初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歌咏活动,在那些特殊年代,通过开展歌咏活动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号召人们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由此也诞生了如《黄河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长征组歌》等一大批不朽之作。如今的群众合唱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繁荣时代,不仅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展示艺术的平台,更深层次地说是要通过群众合唱的艺术形式,使群众从思想上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参与合唱演唱不仅能享受合唱艺术的和谐之美、崇高之美,还能激发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更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二)美育功能
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高级形式,由于受众广泛、艺术感染力强等特点,是审美教育活动中最生动的方式之一。群众通过演唱合唱作品,不仅能发挥艺术特长使其在演唱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能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提高全民美育素质。
(三)和谐统一
合唱是群体性合作的多声部艺术形式,追求个人的声音与整体的声音融为一体,从而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这正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演唱中的各声部音色要相互靠拢,如男高音的音色应向女高音的音色靠拢,追求轻柔优美的音色,男低声部应向男高声部靠拢,使合唱整体的声音做到从女高到男低的自然过渡。在音乐风格、情感表达、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达与把握上,合唱团员和音乐伴奏都要服从合唱指挥的二度创作。在合唱训练过程中,队员之间应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人际关系,因此共性、和谐、统一、均衡是合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艺术感染力
在合唱中,人声是最直接的音乐表达形式,多声部合唱中的各个声部共同构建了最美妙的人声交响曲。合唱中的音色是极具特点的,既能表达出强烈的激情,甚至和管弦乐队中的铜管相抗衡,也能表达出深深的抒情,甚至可以超过乐队中的弦乐。还可以随作品的风格和写作特点演唱各种变化音色,从而使听众享受到了“余音绕梁”的音響体验。
二、合唱指挥发展的历史梳理
合唱指挥对于合唱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欧洲的巴洛克时代(1600年-1750年),随着器乐音乐的发展和近代管弦乐队的出现,促进了指挥艺术的出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斯波尔开创了音乐指挥,后来在门德尔松、柏辽兹等音乐家的不懈努力下,使音乐作品通过指挥达到了更加完美的境界。指挥与合唱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指挥开创后的100多年中,合唱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目前,我国群众合唱已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群众参与广泛且热情高涨。群众合唱事业的一个重要“推手”就是指挥,我国著名指挥家秋里曾指出:“没有不好的合唱团,只有不合格的指挥。”所以指挥的专业程度将直接决定群众合唱事业未来的发展质量和发展趋势。
三、合唱指挥在群众合唱中的作用
合唱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指挥者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音乐作品的诠释程度,指挥者的艺术修养、文学造诣和审美能力是合唱艺术表现力的基础。首先,指挥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全面、丰富的音乐知识和修养,如对指挥法的掌握;对合唱总谱熟练的阅读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一定程度的钢琴演奏能力;具有敏锐的音高感、节奏感、力度感和音乐的色彩感;了解声乐知识和训练方法的运用;掌握和声配器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指挥者才能深入领会合唱作品的音乐魅力,找到最佳的指挥方式。其次,指挥者要将合唱团成员看作是伙伴和战友,为合唱团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指挥者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品质来带动全团素质的提高。再次,指挥者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指挥者不是打拍子的“机器”,要与伴奏和团员积极配合,及时调整指挥方法,改变思路,形成自己的指挥风格。
(一)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
指挥是合唱团的领导者,是合唱艺术实践的实施者,是创造、演绎合唱艺术的灵魂。最初要挑选合唱团员,并且承担合唱团员的训练和建设团队的责任;根据合唱团的艺术素养、年龄结构等特点制定排练计划,如视唱、练耳等合唱基本素质训练;呼吸发声技巧、音色、音域扩展等合唱声音训练;通过具体作品有意识地增强合唱团员的乐感和音乐修养。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者要有非凡的组织能力,保持合唱团员的兴趣,带领合唱团不断提高。指挥要与合唱团员相处融洽,才能获得合唱团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将那些优美动人的合唱作品展现在舞台上。
(二)把握作品内涵,提高指挥的艺术感染力
要提高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指挥一定要准确把握演唱作品的内涵,对艺术美的认识能由表及里,对音乐的认识能恰如其分。首先要对音乐有独到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及时准确地抓住音乐的风格特征及音乐内涵,分析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从而把握音乐表演方法的定位,就是从音乐表演的无穷可能性中选取最合理的表演方式,避免指挥时脱离作品思想。其次,指挥要对音乐作品的旋律、结构、曲调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合理安排声部。从曲目的选择到作品的艺术处理都是指挥艺术观点的体现,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指挥传递给合唱团员,进而提高音乐作品的感染力。
(三)合唱指挥对正确声音概念的认识
合唱归根结底最后的落脚点在声音上,声音训练得好坏直接关乎到一个合唱团的整体水平。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合唱有重功能,轻艺术审美的现象,大家认为合唱就是人数要多、声音要整齐洪亮、情绪要饱满、演唱要有气势。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大众才对合唱的音响有了质的认识,审美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由于群众合唱的绝大多数成员因声带老化、气息短促、常年自由歌唱而形成的音色个性化,加之缺乏歌唱手段,在遇到高音时“非喊即躲”。针对这些问题,指挥在排练过程中就要加强认识和训练。那么什么才是合唱中的声音呢?毫无疑问,那就是要区别于群众歌咏风格的,声音表现为响亮、雄壮的,声音运用上以真声为主的喊唱。合唱中声音基本要求是“轻声” “高位置”,轻声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控制音量,声音运用上多以半声和假声发声,高位置则是强调声音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和声的发声统一,使音色达到圆润、饱满的视听美感。通过对合唱团长期有效的训练,使合唱团做到统一的呼吸、统一的歌唱状态、统一的歌唱方法、统一的高位置和统一的吐字咬字,再根据作品的风格变化及时调整声音。
(四)合唱指挥对指挥技法的熟练掌握
合唱指挥在全面了解整首作品后,需要把作曲家的意图和指挥的理解融入指挥手势中。指挥手势最重要的三点为简洁、准确、优美。而最终的舞台呈现,指挥法则是将重点放在乐句的流动、气息的保持、歌唱的情绪转换、强弱力度的处理上。合唱指挥更多的是通过面部表情提示合唱团员歌唱状态,运用较夸张的表情和眼神引导团员情绪,提示声部进入。
总之,群众合唱艺术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群众合唱的蓬勃发展,使得社会上对合唱指挥人才的需求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和措施,努力培養、培训专业指挥人才,让群众合唱在现有的基础上,不论是从音准、节奏、音色、声部间的均衡和谐,还是对作品内涵的把握以及对合唱的审美上都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促进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承篪,吴淑贞.合唱指挥法教程[M].吉林音像出版社,2013.
[3]陈飞.试论现代合唱指挥的艺术表现力[J].当代音乐.2017,(20).
[4]许明.合唱的训练与指挥[J].大众文艺,2017,(24).135.
[5] 袁文静.群众性合唱的组织与训练[J].青年文学家,2012-8 .
[6] 杨俊海.中国合唱艺术的嬗变及训练[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5月.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群众文化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