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藏文古籍保存及修复现状研究

2022-05-31诺日卓玛

收藏与投资 2022年5期
关键词:修复

诺日卓玛

摘要:古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重视其保存和修复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关键路径。藏文古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保护和利用也非常重要。几千年来,受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藏文古籍的形成、保存与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和采访相关人员等多种形式,对四川省涉藏地区的藏文古籍保存及修复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系统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藏文古籍;修复;古籍分类

一、藏文古籍及其保存的基本概况

所谓古籍,顾名思义,是指在古代某个特定时间段采用古老的印刷、书写和装帧方式制成的典籍。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远古文明并驾齐驱,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古籍在世界古籍文献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对文明传播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古籍文字不仅涵盖了汉文,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也囊括在内,可见中国古籍之卷帙浩繁。其中,藏族古籍作为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影响世界文化,扩大学科体系,建设和谐、利他社会,以及促進人类文明和智慧发展等特点。藏族古籍记载了藏族人民1300年来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文化和历史,在国内古籍收藏的数量乃至内容等方面仅次于汉文。其表现了藏族人民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背景,既是藏族文化的代表,也是藏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的见证,对弘扬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互融以及建立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藏文古籍的分类,学界有不同的观点。目前较为权威的分类法大致有以下几类,即传统的大、小五明文献分类法,四川德格印经院的分类法,甘肃省《拉卜楞寺藏书总目》分类法,喜饶嘉措大师编制的目录分类法,著名藏学大师东嘎·洛桑赤列先生《目录学》的分类法以及近几年国家少数民族古籍“十三五”重点出版项目《藏族古籍经典系列丛书》总结、归纳的分类法,还有国家图书馆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提出的分类法等。以上分门别类的方法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总之,由于藏文古籍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分类方法种类繁多,因此对于藏文古籍的分类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需做好进一步的专业性和科学化构思。

根据藏文古籍发展的历史脉络,它的发展阶段主要可分为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前、后弘期,吐蕃政权分裂时期,萨迦和甘丹颇章等执政时期以及元、明、清时期。近几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藏文古籍在保护、抢救、整理、编目和出版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二、四川省藏文古籍保存及修复现状

藏文古籍由于受到材料、书写、刻铸、印刷、包装等书籍的形成过程以及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保存的方式、方法、条件以及场所等具有独特性,这使藏文古籍的修复面临不同的挑战。四川地区藏文古籍的保存及修复现状如下:

(一)四川地区藏文古籍的主要构成及保存等状况

从古至今,寺庙都有珍藏古籍的习惯,在四川涉藏地区,每一座寺庙都堪称一座图书馆。这些珍藏的古籍或用于礼拜赡养,或用于念诵祈福等宗教仪轨,或用于僧众学习研究。寺庙是涉藏地区保存古籍最多的机构,其次为各印经院及近现代涌现的图书馆、各大院校以及学术机构等。虽历经沧桑,寺庙所藏古籍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因自然灾害以及人为损害等失去的不可估量的古籍,但在四川涉藏地区的部分寺庙中仍藏有不计其数的古籍。

调查研究发现,四川地区藏文古籍的形式有多种,主要包括年代较早的木简、贝叶经、树皮书、牛皮书、壁书、绸缎书、写卷本、梵夹装等。以上古籍按成书年代先后表述。

在印刷方面,古籍主要以木刻印刷为主,选用的纸张以纯天然、纯手工制作的藏纸为主,也有近代出现的油印、铅印等方式。

在藏文古籍的收集和保存方面,四川省有不少公藏机构。德格印经院是享誉整个涉藏地区的三大印经院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该印经院现藏有藏文古籍约830函、雕版约32万块,在藏文古籍的保存和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甘孜州图书馆拥有藏文古籍约1 680函。甘孜州档案馆约有12 700件历史档案;阿坝州藏文图书馆约有古籍20函。四川省藏文古籍搜集保护编务院现藏有藏文古籍2万余函。其次,四川其他涉藏地区不少的寺院均有规模不等的印经院,并藏有年代跨度较大的大量古籍文献。四川省民委民族研究所以及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等也藏有数量丰富的藏文古籍。

在藏文古籍抢救写本、编目以及整理刊印等方面,四川省民委古籍办牵头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还有其他一些民营机构,如喜马拉雅文库及四川省藏文古籍搜集保护编务院等,致力于古籍搜集、整理、出版以及数字化网络平台传承传统文化等工作。

四川地区藏文古籍的收集与保存较为复杂,散轶于民间的古籍,总体呈现出大集中和小分散的特征。虽然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自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08年国家民委、文化部颁布并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由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民族文化宫主要起草的国家标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等相继出台后,各地响应政府号召,开展了六省市区十余次藏文古籍工作协作会议,也将其藏文古籍的保存等各项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散轶于民间的藏文古籍有待进一步收集、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

相关数据显示,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不懈努力,四川地区的绝大部分藏文古籍在搜集、整理、出版以及数字化保护、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古籍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方式,古籍形成了不同版本,在录入、校对、印刷等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差异,学术研究以及实用方面也多有谬误,出现以讹传讹、谬种流传等情况。

总体而言,四川地区藏文古籍的保存条件普遍较差,它们或藏于土木结构的房屋,或藏于不通风、不隔潮、不防鼠、不防虫以及无专业书库的地方,再加上无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保管,以及缺乏资金等诸多因素,各地的藏文古籍保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部分珍贵的古籍发生严重黏连、发霉、破损甚至丢失或烧毁等情况。

另外,藏于洞穴或旧塔,以及部分常年不予打开的佛龛里的藏文古籍基本都出现底数不清、无人知晓数量的情况,其保存现状以及古籍内容是否完整存在不正确定性。

(二)四川地区藏文古籍的修复现状及其现实意义

古籍修复在古籍保护工作环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环节,也是藏文古籍生命赖以延续和发挥其重要价值的关键。

目前,四川地区藏文古籍的修复仍未启动。阿坝、甘孜等部分州县藏有少量藏文古籍,阿坝州藏文编译局正在策划建立修复室、配备基本的设施设备,紧锣密鼓地培养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另外,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现已建立古籍修复室,并配备了专业的修复人员。除以上部分单位外,四川地区藏文古籍修复总体情况堪忧,不管是基层单位,还是成都市级古籍保护单位和组织,在藏文古籍的修复工作及修复室的建立方面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基础薄弱,尚未正式开展藏文古籍修复工作。

拥有藏文古籍最多的寺庙、印经院以及私人藏家等,不注重修复工作,忽视古籍修复的重要性,欠缺对古籍修复的认识和理解,缺少专业修复人才、修复设备以及资金等。

其他涉及藏文古籍保护工作的民营机构,将主要工作集中于古籍的印刷出版和数字化等经济效益较好的方面,以便更好地弘扬、传承古籍内容。这些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部分古籍不仅有文献价值,更有文物价值,因此,古籍的修复同样很重要,且不容忽视。

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以及阿坝州藏文编译局、甘孜州图书馆等部分单位先后委派人员参加云南省图书馆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及西藏自治区历史文献档案馆的藏文档案及古籍修复培训班。总体而言,现有藏文古籍的专业修复人员为数甚少,且基础较为薄弱。

三、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指导,开展四川地区藏文古籍保存与修复的综合评估工作,加强宣传古籍保存与修复的重要性和意义,制定管理机制和发展策略,促进相关部门的交流协作,树立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局意识。与此同时,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1)各级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力度宣传古籍保存和修复的重要意义,了解和认识保存、修复古籍的科学内涵、方法、手段、环境要求和技术支持等符合现代古籍保存要求的科学标准。(2)对收藏藏文古籍的寺庙、各类机构等进行摸底调查,充分了解并分析古籍保存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管理机制,尤其要对具有文物和文献双重价值的古籍进行登记和等级评估,进行整旧如旧、修旧如旧、具有可逆性的修复保护。(3)继续同六省区市藏文古籍研究工作组协同合作,学习其他省、市、区优秀的藏文古籍保存和修复等经验。(4)加强开展藏文古籍普查、收集、编目、整理以及管理和修复等方面的培训工作。(5)建设和改善藏文古籍的保存环境,对需要进行维修和整改的古籍收藏机构予以资金支持,逐渐实现全省范围内藏文古籍保存符合《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规定。(6)加强培养藏文古籍保存和修复的专业人才,相关部门增设修复岗位,并尽快开展全省范围内藏文古籍的保存及修复等工作。(7)扩大藏文古籍保存与修复的工作业务,聘请有能力的古籍修复部门对各地珍贵的藏文古籍进行援助性、抢救式保存,管理及修复。

基金项目

本课题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资助;本文系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2021年度開放课题“四川藏文古籍保存与修复现状研究”(项目编号:XSCG2021-0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丽华.藏文古籍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2]巴多.德格印经院创建及扩建过程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39-44.

[3]何丽.少数民族古籍的收集与保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91-93.

[4]阳广元.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现状与规划[J].资源建设与管理,2013(增刊2):108-110.

[5]余光会.藏文古籍文献的主要构成—从吐蕃至清代[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5):23-28.

猜你喜欢

修复
关于提升架空地线断股修复工作安全性的研究杨暘
燃煤电厂湿法脱硫浆液循环泵耐磨修复新技术简介和应用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试论艺术教育的创新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