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了望书法艺术价值探究
2022-05-31冉升
冉升
摘要: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書法家,王了望被后人誉为甘肃书坛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书法家。他的一生著作颇丰,为我国书法界留下了大量瑰宝。本文从赏析王了望的书法作品出发,通过王了望书法艺术背景、艺术风格和艺术影响三个层面,探讨其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艺术成就及贡献。对王了望书法艺术价值的探究,能够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王了望;书法艺术;行草立轴;赏析
纵观中国古代书法史,王了望无疑是明清书坛的重要代表人物[1]。对王了望书法的深入研究,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走向和书法艺术创新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王了望一生醉心于书法诗文及游历,所结交的大多为下层文人,所以书法作品未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但是在他离世后,却得到了很多书法大家的认可,并走入大众视野,赢得了书法爱好者的一致赞誉。王了望书法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探究与艺术传承意义。
一、王了望书法艺术背景分析
明末时期,灾害频繁,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了望出生于风雨飘摇的大明末年,并经历了汉族文化与满族游牧文化的撞击[2]。在清朝统治者踏入河东之后,很多汉族文人志士报国无门,选择借助艺术宣泄心中苦闷,在思想解放中求得心灵的慰藉。王了望的书法艺术思想,正是因为受到时代的影响,所以呈现出挥洒新意、激情抒发的艺术特色。王了望留存的书法,展现出字法、章法、墨法的创新与创意。他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向后世呈现了书法的艺术魅力。王了望一生经历崇祯、顺治、康熙三代君王统治,经历了改朝换代之艰辛,又曾经因为受到牵连而入狱多时,因为上书《冤辩》而自证清白,被搭救出狱。王了望的一生并不如意,但因为喜欢游山玩水,所以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书法作品,其书法艺术为后人称赞并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二、王了望书法作品艺术风格
(一)王了望书法艺术典型特色—王了望行草立轴赏析
王了望行草书的书法之艺术风范源于前人,却又独具一格[3]。他对唐朝的怀素草书极为喜爱,并视若珍宝。其行草书的作品,大多展现出变化多端与出神入化的怀素狂草之神韵,这主要源于他对《怀素自叙帖》的钟爱。但是,从王了望书法作品中,即便是点画之间,也很难看出有任何照搬或临摹他人之情境。在馆藏王了望行草立轴中,就充分显示出其对行草书的痴迷与对前人书法艺术的特色创新。其中,王了望行草立轴与《怀素自叙帖》艺术作品对比图,如图1所示。
行草书的用笔上讲求力度,常常竖笔长画,一泻而下,目的是为了追求“刚健雄强”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王了望行草立轴》中,“秋”字起笔凝重,收笔却又流畅轻松;“风”字起笔由轻及重,但用力铺毫横于其间,且中间呈现行笔中段之势,使整字在流畅中趋于平稳,且带有极重的个人情感。“行”字即采取不对称的关系,虽是左右结构,但左边偏旁占比非常小,右边偏旁则占据70%以上的位置。全文正斜相依,错落有致,天马行空却又独具一格。在作品中,王了望对很多字的处理极为自然,却突破常规,独具匠心,有狂有平,结构立于法度之外,性情寄于妙趣之中,会其意则感触到其闲散自然,字字美不胜收。王了望行草书立轴条幅书法艺术上的势若长虹,厚重无停滞,正是对其心灵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明末清初立轴书法视觉冲击的体现。
王了望在行草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对唐朝怀素的《自叙帖》钻研颇深,且极其痴迷。但是,在王了望的书法作品中,却看不出怀素大师的笔墨特征。他对其研习,主要表现在神会之上,从字里行间的字形、字态,以及文字的挥洒方式来看,王了望临摹《自叙帖》学习的是古人书法之风范,而不是简单的描绘照搬点画形态。王了望曾经在他的诗文《得〈怀素自叙帖〉跋语》一文中,表达出自己对怀素草书帖学的“朝夕摹之”功夫,这也证实了王了望书法中的挥洒性情姿态,取自怀素草书的书法艺术特征。
王了望在其《夏日斋趣》一文中,展示出其勤勉向学的一面。他在文中表述:“设古书几卷,法帖数幅,向竹棂下独翻独对。”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古人法帖的推崇,可以说王了望是古代帖学的忠实推崇者与爱好者。明末清初,浪漫主义书法风气四起,且呈现初高潮状态,文学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得具有个性的书法表现形式占据了时代的主体地位[4]。在这种思想解放的狂潮中,王了望的书风挥洒呈现出极大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为书法史增加了一份功绩。王了望可以称得上是明末清初浪漫主义书风的最后一颗明星,他的离世给浪漫主义书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后,在清政府统治下,文人墨客扬碑抑帖,帖学书法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取而代之的是碑学书法思想与帖学书法思想的竞争和消长。
(二)王了望书法艺术典型特色—文追风雅
王了望的书法中,体现出其对传统风雅精神的追求[5]。从书法的类型上来看,他的书法类型属于典型的文人书法,他对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6]。王了望认为,“情”和“理”是文学创作的两项重要内容,在他晚年的作品《风雅堂漫语》中,对“情”和“理”的关系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并认为“情”和“理”是相对而生的,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必须要以情感人,只有把自身的感情表达到作品中,才能真正获得读者的共鸣,也才能达到“至情”之风雅真谛。为此,他用“风雅堂”来命名自己的斋号,进而表现出其文追风雅的思想理念。
(三)王了望书法艺术典型特色—书为心声,文追风雅
王了望的书法印章中,有一枚“味禅忘”印章,最得他的喜爱。从王了望留存的小字册页作品中,能够看出他对这枚印章的喜爱之情。在他的大量手卷中,“凡有所书,必钤此印”。此印章采用朱文汉印风格,使用次数过多,边框些许残破,日常受力原因,印章边框上半部分纤细入微,下半部分因为磨损不重,印章效果较为浑厚。印文中,“味禅”二字在书法上表现禅境,可以称得上是独辟蹊径,极具特色。印章章法上将“禅”字书法形态的右偏旁稍微上下拉伸,展现出王了望书法中的写意之性情,而左偏旁则未作变化,左右偏旁的对比之下,更加显示出王了望的悟性表现。正所谓:禅是探究人本性的学问,其在文字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将“禅”融入书法,应用对应机制的书法艺术,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情趣的结合。王了望这个“禅”字,就是其对“禅”思想的心性见证,更体现出其在“味禅”感悟中获得了超越“顿悟”之境界。在印章的距左下角,是一个“忘”字,这个字的书写形式与王了望的书法风格极为相似,充分体现出他书法艺术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与此同时,王了望的各类书法作品,也能够充分体现他对书为心声的艺术追求[7]。在王了望的书法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创作风格和抒情方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的文学创作和书法写作动机,这也是其被众人称为“陇西才子”的主要原因。
(四)王了望書法艺术典型特色—纵横开张 书为心声 文追风雅
王了望行草书用笔沉着痛快,主要书法笔体以中锋为主[8]。同时,王了望的很多书法作品,将侧锋笔体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其作品娴然自得,变化多端,神出鬼没。从艺术角度来说,王了望的书法能够将各种笔锋协调统一起来,这从他留存的书法作品中可见端倪。王了望行草书的点画,有怀素笔法的奔放流畅和藏露多变,有颜真卿书法的厚重有致和错落大方,有米芾的体势侧倾和跌宕跳跃,却又综合所长,创新立意。他的行草立轴书法作品纵横开张,充分展现出明末清初浪漫主义风格作品的痛快豪迈、元气淋漓之气,如图2所示。
图2的王了望行草立轴作品,凸显出王了望行草书用笔厚重、左高右低、左收右放的结体方式,并成功展示了王了望笔毫使用的自然之势与出神入化之境界。
纵横开张的书法艺术神态,为王了望行草书的行笔、入笔或收笔,带来了强烈的动势,也显示出其内心的张扬与情感上的抒发。王了望于七十四岁高龄著作《此册乃余姻家》跋语,其文字字体为小字行草,这幅作品和他早年行草书作品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从书法的艺术风格上,此时的王了望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行草书个体化艺术风格,并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此文的跋语虽意在文而不在书,却在书法艺术表现中,显现出其心境意绪的外化。王了望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书法写作中,所以作品基本都一气呵成,挥洒自如,很少有圈补修改之时,并自成体势,别具风格[9]。在该文的章法布局中,能够很好地突显出王了望的书法造诣之深厚和书写艺术之完美。
莫建成先生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评价王了望的《此册乃余姻家》,称其跋语字相属连,出之于“情”,凸显出王了望书法艺术上的浑然刚劲、正直朴实,与此同时,王了望的信手自书也显露出其个性倔强、天真流露的特点。在章法安排上,从其正欹、大小、疏密的字字独立关系来看,其笔法雄强茂密、诡异飞动、行疏字密,绝无半点安排之意,却又自成体势,通篇天机相生,结构浑然天成,称得上是心灵杰作。
王了望晚期对长条大幅作品比较偏爱。其留存的行草书作品多为晚年所作。在这些长条大幅的书法作品中,王了望在书法的艺术风格上,依旧追求“情”之所致,运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将帖学中的精致笔法放大,注重对行笔、水墨的表现,并在空间的革新上,创新字体的处理结构,从而展现出作品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纵观王了望行草立轴作品,让书法爱好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在书法上展现出来的狷狂性格和率真个性。从王了望的书体意境中,能够看出他不随俗流的个性特点,也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反叛。因为生不逢时,所以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上,展现出自己的反派态度。其书法在不对称中展现出奇崛、险峻之特色,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他对自身经历的一种内心表述。政治场上的不如意,让他把自己的张扬个性充分展示在了书法创意上,并在气韵的贯通中,获得了极尽放纵、夸张和一泻千里的恣意风格。
王了望在书法作品整体的布局中,能够和谐把握各字之间的轻重关系、笔墨浓淡与节奏变化,这让他的作品更具大家风范。这种建立在深厚传统功力基础上的创新,能够反映王了望对传统书道的研习之精细、领会之明晰,也更能看出王了望的大胆突破和高深的书法艺术造诣。
三、王了望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
(一)王了望书法艺术评价
王了望醉心于书法艺术,八十余载的人生中,留下了很多佳作,为后世传递了大量的艺术财富。王了望一生所创作品不在少数,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大多失传。其诗作的大量流失,对文学界和书法界来说,实为一大憾事。陇西学者吴之珽在其离世后,对其书法作品进行了评价与记载,称其为“陇西才子”,并对其书法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工行草,於晋唐入,独成一子。”吴之珽认为王了望之书法作品,是继晋唐之后的“独”一人。李刚田先生在作品中谈及王了望的书法,在书法品格与审美方面,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李刚田先生认为王了望的书法作品在融会贯通和书法展现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为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二)王了望书法艺术给后人带来的启示
王了望在其所处的时代中,既没有得到众人的关注,也不是引领时风的重要人物[10]。但是,其书法艺术展现了强烈的个人风格,既有时代书风的共性,又有自身独特的情感抒发与精神实质体会。王了望书法是对深厚传统书法艺术的创新,更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大胆突破。王了望的退隐,使其被书史所忽视,书法作品也大都流失散轶。但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王了望的书法作品被博物馆所收藏,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院、陇西博物馆、会宁县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展出,使得其佳作得以凸显独有的艺术价值。对王了望及其书法艺术的系统化研究、推广与传播,能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进步写下新的篇章。王了望的书法艺术,饱含学识涵养和艺术活力,他不是昙花一现的文人书家,而是我国书法历史进程中的一大标杆。
四、结论
作为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了望的一生平淡无奇,但是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却不容小觑。王了望的书法风格具有文追风雅、书为心声、纵横开张的典型艺术特色,其书法艺术在我国的书法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为书坛树立了一个新的书法艺术标杆。对王了望书法艺术价值的深入挖掘与探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严文学.从历史档案中钩沉王了望书法的艺术真实[J].档案,2020(8):41-46.
[2]王鑫.王了望书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3]潘颖.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的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2013(5):71.
[4]马国俊.王了望的诗文艺术[N].甘肃日报,2016-11-16(012).
[5]蔡麒.试论明末清初大幅行草立轴书法样式的兴盛与特征[J].艺术科技,2016(3):238.
[6]牛勃.从“予望”到“了望”的坎坷心路—说王了望[J].档案,2016(2):32-37.
[7]程凯.王了望的天水诗文[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3):123-125.
[8]焦福维,王峰.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与王了望的文学、书法审美风格的转变[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3-16.
[9]洪文泉.书坛巨擘王了望[N].甘肃日报,2013-09-25(016).
[10]刘玉璞.王了望诗文书法与天水情怀[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