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裸课、素课以及新裸课
2022-05-31刘波
刘波
“磨课”这个词,相信教师都不陌生,“好课多磨”的观点早已被广泛接受。
但磨課这件事也饱受诟病,为能在高级别的赛课中获得优异成绩,有人一节课甚至磨了100多次。这样的磨课已经完全异化,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016年2月,张祖庆在《小学语文教师》卷首发表了《“裸课”,不仅仅是勇气》一文,引发热议。
他在文章中说,他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今后,任何一节公开课,不再试教,直接进入裸课模式。
随后,这篇文章标题改为《老师,你敢上裸课吗?》,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那么,究竟什么是裸课?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张祖庆所说的裸课,指的是不经试教的公开课。但据我考证,这并不是“裸课”两个字最初的意思。大家都在探讨的裸课,主要指的是两种课:一种是不经试教的公开课,另一种是不借助太多物质条件的课。
在裸课之外,还有一个“素课”。2008年,《人民教育》刊发了朱华贤的《期待“素课”》一文,首次提出“素课”的概念;接着,2011年,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汪潮在《教学月刊》(小学版)刊发了《回归本色教学打造“素色课堂”——谈“素课”之理念》。
于是,素课与裸课两个概念开始纠缠不清。有研究者表示,素课无明确定义,它提供的是一种让课堂教学回归简约、朴实、有效的境界。
我想在这里捋一捋磨课、裸课和素课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如何正确看待它们。
磨课是一种活动,是一个过程。磨课可以加快教师成长的步伐,尤其对年轻教师而言。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开展的磨课活动,要为更多的亟须成长的教师雪中送炭。
裸课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勇气。能上不经试教的公开课,作为教师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具有一定的量级。张祖庆公开宣称自己不上试教的公开课时,已经是业界的大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那位历史教师,只花15分钟准备,就能上出非常精彩的课,与他有30多年教龄不无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关于裸课的课题只热了一阵子,因为上裸课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而磨课作为一种日常的教研活动,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素课是一种样态,是一种境界。教师最重要的是上好家常课,能借助多媒体助力课堂教学,也要有不用多媒体就能上课的能力。
目前,有人提出了“新裸课”的说法,指的是在“黑板+白板”的交互式一体机环境下,不预先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授课的教学方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教师通过日常课堂教学的修炼,可以上不经试教的裸课,也可以游刃有余地借用白板来助力教学。多媒体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该用就用,该多用就多用,不该用的时候,完全不用也精彩。只要做到精心备课,就无须纠结裸课、素课、新裸课等概念,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