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根于器
2022-05-30王浩三
王浩三
《寅照台华》是农夫文集的大名,情感所系,总感“农夫”亲切。念此,下文仍以《农夫文集》替之。与“农夫”相识相交于初中,后因求学及工作异地,从未谋面,偶有联络,多停留微信,也只是寥寥数语。今读其文集,总能想起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丝丝改变,信念不减,磨难不退,踏实勤奋,追逐着生命里属于自己的光,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天空。
《农夫文集》收录其各类文体111篇,方言俚语,影像场景,皆是儿时豫西南老家的味道。文集以百姓列传及生活记忆居重,鲜活的人物,熟悉的面孔,往事历历在目。印象中的农夫是一个总能在不显露水中作出常人想不到的事,20余万字的文集带来的又是一份悄无声息的惊喜。有时在想,可能是农夫的大名里有个“宏”字(原名杨宏寅)的缘故吧,他站位总能高人一筹,耐得住寂寞,敢破敢立,从不会为一时的利益和瞬间的虚荣所迷惑。
记忆中,80年代初的乡村中学缺乏英语老师,英语课堂同学们大都“放羊”,唯有少年农夫别出心裁地将英语教材撕破,有计划地把单词及课文时时揣在口袋,后改良成小纸条,天道酬勤,农夫中考英语98分(满分100分)的成绩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放榜时,农夫以优异的成绩被内乡师范录取,那个年代内师可是当地所有农村考生梦想的地方,考上将意味着离开农村吃上了“皇粮”,当大家都在羡慕的时候他却不露声色地选择了放弃,揣着内师的录取通知书到县城一高报到,这就是少年时代的农夫。
多年未曾与农夫谋面,乡邻传言时时闻耳。大学毕业的农夫教书是位好先生,经商亦能耀大地,非常成功。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岁月是抹不掉的,农夫与那个年代大多数文艺青年一样同样有着一个文学梦,梦在农夫就不会懈怠,一个理科生高考语文能考112分(满分120分),作文近乎满分,今天一个理科大学生又硬是拿到了文学硕士的头衔,这就是农夫,他总能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农夫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爱与恨在他的心里总是清澈如水,从他笔端生动鲜活人物中便可窥见一斑。看似家长里短凡人俗事,它带给你的却是底层平民生活的呐喊,是清澈的爱恨,是人间沧桑,是人生的感知与启示。文集唤醒的是记忆,豁达敞亮,没有滤镜,一个个不起眼的人物,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看似极致朴素的白描,却情动于中。
一碗炝锅面道出的不仅是农夫少年的趣事,更有“误会”后农夫深埋心底永久的歉意。《炝锅面》里那位农夫的少年朋友原型是否是我确实有点模糊,但我却清晰地记得农夫自己筹钱用自行车驮我去县医院看病的情景,挂号、抓药全是农夫一人所为,由于车技一般,马路斜坡处遇到两只踱步的黑猪,农夫喊叫着撞上了其中一只的臀部,两个少年狠狠地摔在了马路中央……同学的手表丢了,担心被父母责怪,农夫会和大家一起到烟站打工为他攒买表的钱;教室里,农夫常常把父亲蒸好的大米饭用小塑料袋装好偷偷地分享给饿着肚子的同学们;豌豆花开,农夫月光下帮小伙伴偷采豌豆芽的事让他每每想起总是深感自责,成了他人生回忆中的唯一“污点”。
流云散开,漫天的星光洒下来,与农夫一起的故事像珍珠一样早已永久拴在了心底,清澈甘洌的味道一直在。农夫善良淳朴、品正刚直性格总能让人将他沉淀于心中,我们虽然多年不见,但对农夫的记忆却永远不会因我们的不见而消散。
云卷云舒、云聚云散,从农夫身上总能汲取到不尽的营养,真诚善良、踏实勤奋、敢破善立、执着向前。有人叹农夫在繁忙之余能抠出这么多文字音符是不可想象,而我却恰恰从自己的记忆库存中找到了昔日那位少年,没有丝毫改变,有的只是时间考验。我也常把与农夫在一起的故事分享给女儿听,也许是说得多了,欣慰的是从女儿的身上也能多多少少看到少年农夫的影子,并尝到了一點点属于她自己的甜头……
掩卷农夫文集,虽在异乡,阔别的只是走过的路,忆农夫往昔,触摸着农夫对家乡凝于内心的这份情感,感知着农夫的善良与智慧,我总能想到一个词,“才根于器”。一个人的“器”可以促成“才”,更能促成“才”的积累,农夫的“才”源自他的勤奋与善良,更源自他做人做事的器局。20万字文集带给我惊喜之余,回想农夫走过的路,“才根于器”,农夫给予了最完美的诠释。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