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随想
2022-05-30朱继耀
朱继耀
不言而喻,今天的生活,大家不约而同都感到很忙。这个“忙”是笼统的概念,有忙于生计和工作,有忙于养花、养鸟、钓鱼等等,只要是在忙,心里想的,举手投足间的都是养生之道,养育之需。
今天,有幸被第七幼儿园分配到了一份助教任务,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陪伴和认知;下午,天气晴朗,微风轻抚;按照“育幼实践活动创意安排”计划,伴随着七幼小一班的老师开始整队、准备出发,老师接连喊着两臂伸直、向前看齐,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孩子们跟着老师唱着“滴答滴答下雨啦,春天的小草发芽啦,春天的小溪哗啦啦……”地开始前进了,孩子们飞舞着异样的眼光、看看这、看看那,鱼贯而行,走啊走啊……,似乎平时没有过步行这么久,有的孩子说这是去哪里呀?有的感觉这是在去向远方,迷茫而喃喃地自言自语说,我要找妈妈;有的看到路过德荣超市便笑眯眯地说“这是不是要去我们家呀”;有个说,我妈妈在这里上班;有个孩子水壶带子长了,水壶在走路中的屁股后面一颠一颠不得劲,我对孩子说,叔叔帮你把水壶带子缩短一些好走路可以吗?小家伙表示默许地默认了;大家一口气走到了中心公园北门;老师给孩子们讲,大家今天下午的任务是从公园北门走起,别走别采集到自己认为最漂亮的树叶、松果等等,去发现公园里代表春天美好的事物,发现春天的到来;最后到达南门,和那里等待接我们的爸爸妈妈汇合好不好啊?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声音拉得很长的回答说“好……”
接着老师给各助教老师每人分配看护好六个孩子,共六个小组开始前进,接着孩子们就开始自发结伴而行、兴致勃勃地边走边看、寻觅自己认为最大、最漂亮的松果和树叶了,有的孩子采集到了漂亮的树叶急忙分享一下,有的孩子采集到了大大的松果炫耀一下,有的孩子夸耀着收集到手提袋里的战果说看我找到的最多;到了中途老师让大家在公园小道边小息片刻,喝点水、逗留一下,这时候小朋友们各种交流着、嬉闹着,互相推搡玩耍着;当几个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要坐到走道旁边密密麻麻枯树枝围呈的“框子型”中间的长条椅子上时,我看见枯树枝个个显得锋芒毕露的样子,受到拥挤的小孩子便想站了起来的同时,还有小朋友要争先恐后地挤上来,这时我急忙抱下来站立的孩子对大家说,你们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个个向上的树枝头,万一跌到了它的上面是很危险的哦,孩子便听话地不再争抢了;由此让我联想到,孩子们日常在教室里、室外活动中的相互推搡、习以为常是有惯性的,但他们却不懂辩证地意识到平时和此时周围环境的“大不同”,也足以见得老师安排一个助教负责六个孩子安全的严谨,以及参与户外活动的客观必要性;有个孩子说叔叔我走得累了;有个女孩子对老师说她冷,祁老师急忙把风衣脱下来给她披在身上,女孩子笑逐颜开地大声说着这下我一点儿也不冷了;大家终于按照预定计划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心公园南门处等待爸爸妈妈来接,夕阳西下,天空光线也逐渐暗了下来,几个挤坐在一起的孩子中,或许是哪个孩子有点饿了,不由得唱出“张晨昊的饼干,放在饼干盒里”,其余同学也不约而同地一遍一遍唱了起来:张晨昊的饼干,放在饼干盒里……
时短情长,短短的一个半下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聪慧、胆怯、喜悦,种种稚嫩一览无余,令人心神荡漾,轻松愉悦。
综上,我不由得对所谓教育深刻了两个认识,那就是“教和育”,“有人说,放慢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事实上,有时候“育”也是奢侈的!不远的昨天,60/70年代的大家大多育有四五个、七八个孩子的家庭中,大多忙于劳务而无暇顾及教育孩子,有的家庭没钱支持孩子去上学,放羊、割草什么活也少不了干;有的让大一点的孩子帮农、有的让略大一点的孩子看弟弟妹妹、有的在下炕系一根绳子将另一头系在孩子肚子上,整整大半天顾及不了孩子,衣服也尿湿透了、耙耙也吃进了嘴里,有的掉进了锅里,有的吃了户外的小石头粒。但是今天不同了,看似雄厚的师资力量满足了“教”而不容置疑之后,“也有人说了,请你蹲下来和孩子说说话吧”。
看过一项调查:
在我国,42%的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独当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由祖辈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12%。
很多人说,父亲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严,却也从来不懂迁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论调:
“我也想照顾孩子啊,可是事物真的忙,工作太多了。“
“要给家里赚钱,当然陪孩子的时间就少了,这是没办法的事。”
“孩子有他妈妈陪还不够吗,再说我脾气不好,把孩子惹哭了又要怪我了。”
在不少的家庭里,父亲都是缺位的。《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说得好: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事实上,“教和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妻子上班前和好了面,下班、下锅、入口,什么口感?妻子下班急忙回家、和面、下锅、入口,又是什么口感?
诚然,舌头是有记忆的,时间更是不可或缺的;同样,我们育儿也是有理想和憧憬的;假如我们每每急匆匆地把孩子送下了幼儿园,忙之大吉后缺少了蹲下来平等、平直看待、思考幼儿角度问题,何来一蹴而就的如愿以偿。
现实中,有人留学归来,持有的留学毕业证敲门砖可以敲开任何就业的大门,却讲不来一口流利的英语。
嘉靖六年前后,王阳明就给我们留下了“知行合一”的精神财富,告诫不能只是口耳之学。
知行合一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知道,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的“知道”;
第二层知道,是“切肤”的“知道”;
第三层知道,是“知行合一”的“知道”;
“只知不行”,就是学是学,行是行,最后啥用也没,一切都只是精神上的自慰,意思是无法做到的都不是真知;改变口头禅“我知道”,因为怕你永远都在“我知道”里活着!
也总有人开玩笑地说:蓦然回首间,一下子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但你发现了他(她)多了些什么或少了些什么吗?再如,孩子去上高中住校了,家里一下子安静了太多,甚至于是一下子扑面而来的空虚!
作家莫言曾在《母亲》一文中写道:“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各种疲于奔命的忙碌也好,工作千头万绪也罢,不忘初心固然美好;但滚滚红尘中的我们每个人,倘若都能够童心未泯、重拾记忆,让我们归来依旧少年,不是更加香甜嘛。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定八十。
“育”何尝又不是一面鏡子,《非药而愈》里说,除了低脂纯素,“想逆龄,还要像小孩一样对世界充满善意和信心”。
瑞典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和葛碧建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着重强调,童年期孩子性格的形成就是一生性格的原型。
写在最后,让我想起了一个校长的三句话:“教育孩子的三面魔镜”。
1、放大镜:把孩子的优点放大来看。孩子有好的表现,立刻称赞,以此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2、缩小镜:把孩子的缺点缩小来看。对孩子的无心之错要宽容,淡化他(她)的疏忽,安慰之余再陪同他(她)一起检讨改进的方式。
3、望远镜:把孩子的前途放远来看,放下焦虑和功利心态。
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