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冈峡里韦州路

2022-05-30杨占武

读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青铜峡青冈

杨占武

宋元丰五年(一0八二),苏东坡居黄州。就在这一年,他的老朋友张舜民贬官州,绕道来黄,与东坡同游武昌。自然,二人的话题之一是张舜民的遭际。细问之下,缘由很老套,不过又是一起被人告发用诗文讥讽朝政的事。大约这样的故事最能叫苏轼感慨,所以随手做了记录:

张舜民芸叟,邠人也,通练西事,稍能诗,从高遵裕西征回,途中作诗二首,……一云:“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为转运判官李察所奏,贬州监税。

张舜民的这首诗并不算出名,而且文字上多有出入,如“青铜峡”又作“青冈峡”,末句“将军休上望乡台”又作“凭君莫上望乡台”,但对于方志以及地方史的研究来说却是宝贝,如明清以来的宁夏志书都做了收录。有意思的是,关于“青铜峡”还是“青冈峡”,多有考辨之作。主张“青冈峡”者说,这是地处今甘肃环县甜水堡的一段峡谷,距韦州七十里,张舜民随军从环州北上,由此向西北进发才可以到达韦州;而主张“青铜峡”者说,张舜民的诗是从古灵州(含青铜峡)一带撤兵的记录,从灵州到韦州,正好要穿越沙漠,所以才有“白骨似沙沙似雪”的悲叹。这类考辨中不乏学术的深究,但有时候也像对待某个历史名人的籍贯,沾边儿的地方都要拉扯一下。但韦州的地理位置是没有争议的,这就是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的韦州镇。而对于张舜民诗到底是“青铜峡”还是“青冈峡”,本来可以就便地用“诗无达诂”、两说无妨并存的理由搪塞过去的。这么想着,却突然有了一种新的发现:韦州的重要意义,不就是它正处于“青铜峡”与“青冈峡”之间吗?

从古灵州到韦州需要穿越的这片沙漠,即宋代著名的“旱海”。我初次接触“旱海”这个概念,也许受当代作家关于“旱海”描述的影响,一直以为指的是黄土高原像陇东、西海固这种严重缺水的地区,其实完全不是。宋代的旱海就指的是古灵州南面的沙碛地带,现代地理中通常称为“河东沙区”,区域面积约一万九千平方公里,其中沙地面积约五千平方公里,它总体是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北端与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邻近,西侧及西南侧又与腾格里沙漠遥接。穿越“旱海”实在是太难了,古人直接说它是“恶道”,颇有点“闻沙色变”的味道。

我很喜欢日本历史学家前田正名对河东沙区的比喻:“就如同大海中的一座大的孤岛。”他还指出,正是这样一个孤岛,使灵州疏离于传统农业区之外。韦州,正处在这个孤岛的南缘,由南向北看,就像深入沙区“旱海”中尖形的海岬,是这一区域中原农耕文化最北的突出部,因而成为走向北方游牧区的踏板。中原王朝占据韦州,可以伺机进军游牧地区;而对于北方游牧人来讲,穿越河东沙区占据韦州,就有了南下牢固的基地。明白了韦州在“旱海”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就可以体会其南通关中、北达塞外,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了。

而介于青龙山、罗山两山之间的韦州川道,适足可以充当这样一个踏板和基地。这段狭长的平原地带,从南边一个叫作“大郎顶”的小地方开始,由高及低,平缓地向北推移,一直到罗山的东北缘,总面积达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平阔在黄土高原中是难得一见的。纵贯其中的甜水河,如今虽只见涓涓细流,但正如人们赋予它的名称,是甘甜清冽的生命之水。这条川道,近山林之利,富水泉之饶,夹在两山之间,汉代的文献中就直白地称为“左右谷”,大概是取河谷两旁都有高山的意思。而在唐代的文献中是被称为“安乐川”的,这个名称有丰富的人文含意,既是对当地宜居宜业状况的描述,也寄意新来的吐谷浑部众“安且乐”。如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所说,后来由于唐肃宗对“安禄山”这个名字的厌恶,凡是郡县名字中带“安”字者多改之,“安乐川”也因此而改为“长乐川”。但无论是“安乐川”还是“长乐川”,望文生义,都使人对历史上韦州平原的富美充满了想象。

那时候的韦州一定河流涌动,林草茂密。游牧人在此频繁地活动,能够说明这一切,《宋史》也描述此地“水甘土沃,有良木薪秸之利”。除此之外,遗留至今的一些地名也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韦州川道最南端的“大郎顶”,可能是一个蒙汉合璧词,“大郎”即蒙古语的tal,是“草原、平原”的意思;“顶”即山顶,韦州平原正好在这里结束。

这样的韦州,是距离沙漠最近处的一道“甜点”,是中原王朝在塞北最先伸出的触角之一。农耕的汉族人,游牧的匈奴人、吐谷浑人、吐蕃人以及党项人都视其为必争的膏腴之地,长弓短剑,铿然作响,“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可考的历史中,汉代三水县的故址就在韦州南侧的红城水,元狩二年(前一二一)汉朝在沿边选定五个地方以安置匈奴降人,称其为五“属国”,其中北地属国即设在三水县;唐高宗咸亨三年(六七二)这里设置了州,用来安置吐谷浑部落;西夏人在这里建立了静塞监军司;明代更是封藩建国,是庆靖王的王府驻地。我猜测,元狩二年霍去病从环县出发,进军河西走廊,一定路过韦州并做了详细的探查,否则怎么会恰巧在这一年安置匈奴降户于韦州?唐王朝收复长乐川以后所更名的“威州”,也凛然透出一种肃杀之气。至于后来觊觎韦州的中原王朝文臣武将、民族首领,可以拉出一份长长的名单。

然而,刀光剑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我心目中的韦州一直是那样地宁静祥和,特别是一个美丽的女性—弘化公主的到来,使得纷扰的世界一下得到平衡。弘化公主,唐王室“和亲”的第一位女子,史载她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女儿,而很大可能是太宗宗室的女子,于贞观十四年(六四0)出降吐谷浑的国王诺曷钵。她不仅是唐王朝十五个和亲公主中的第一个,在唐王朝和亲的历史上还取得了多个“唯一”:唯一被尊为大长公主,唯一其子二人又迎娶了唐室皇族女子,唯一出嫁以后而又极其罕见地重回长安入朝觐见。因为吐谷浑在与吐蕃人的战争中失败,咸亨三年唐高宗辟地今宁夏中宁、同心、盐池三县的部分地区为安乐州(今韦州),安置其部众,以诺曷钵为刺史。自此之后,弘化公主一直到圣历元年(六九八)五月三日病逝,在安乐州居住长达二十六年。弘化公主奇质、清仪、睿敏,人们无法确知她在韦州的作为,如今只有一方书写秀丽劲挺的《大周弘化大长公主李氏墓志铭》供人们摩挲想象,但正如唐代陈陶的诗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从那个时候起,大唐恢弘的文明,一种开放包容的气质就深深植根于韦州了。

到了明代,朱元璋的兒子朱到了韦州。这个十六岁的少年,一到韦州就爱上了这里的富美,喜欢这里“地土高凉,人少疾病,地宜畜牧”,在此长住九年,以后虽在银川开府,但每年都要携宫眷回韦州消夏纳凉。他在韦州营建了东湖和鸳鸯湖,使韦州的粗犷平添出几分江南的秀色;他开建王府,装点韦州城,楼堂馆亭、雕梁画栋,把江南的建筑艺术嵌入寥廓的塞上;他“天性英敏”,自幼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问学博洽,长于诗文”,与王府一班文人学士赋诗填词,使得这里的山水氤氲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蠡山叠翠、西岭秋容、白塔晨烟、东湖春涨、石关积雪、韦城春晓……从此,韦州的山水更见精神,文韵更为醇厚。

朱死后葬在罗山东麓的韦州城,依山傍水,得水藏风。王陵的建造宏伟壮观,形制类似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是规模略小。后来迭经破坏,仅存残垣断壁,只是当地百姓口中的“墓疙瘩”,令人唏嘘不已。巍峨的宫殿陵寝已经颓毁,包括那些优美的诗词歌赋都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里。

如今纵贯韦州平原的202省道,曾是古老的丝绸之路,即《新唐书》中所说的“萧关通灵威路”。明代的三边总督每年率大军北上防秋,都要从这条路上通过。“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移民与容纳,正是韦州悠久的历史传统,这里因容纳而文脉赓续,弦歌铮鸣。

猜你喜欢

青铜峡青冈
爷爷的青冈果
爷爷的青冈果
青铜峡灌区地下水埋深演变及驱动要素贡献率解析
花儿漫上青铜峡
青铜峡揽微
白龙江林区不同树种在葡萄酒中的应用初探
中国猛犸象故乡遗址古地磁测年结果在欧亚大陆猛犸象演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宁夏青铜峡出土《浑公夫人墓志铭》新探
“农惠网”与青铜峡土肥站共筑互联网农业
“高空王”阿迪力圆梦青铜峡黄河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