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场者:冠军身后的“重”与“轻”

2022-05-30刘璐明

南方人物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智勇体校赛场

刘璐明

东京奥运会以及全运会结束后,谌利军给自己放了个长假。这是五年来他的第一个漫长假期。

他穿着白色休闲服,脚踩运动鞋,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28岁小伙子。这是2021年11月3日的傍晚,他走到舞台中央,单膝跪地,向相恋六年的女友求婚,他说:“我举过339kg的杠铃,但我举过最重的东西,是这枚钻戒。”三个月后,他们在长沙举办了婚礼。

过去,举重冠军的故事似乎总是带着悲情色彩,比如,一个不那么幸运的童年,家境贫困,身体受伤,或运动生涯坎坷。某种程度上,谌利军正是这样的故事典型,东京奥运会夺冠后,他曾多次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他的经历激励了无数网友,很多人用“逆风翻盘”来形容他的比赛甚至人生。

比赛的迷人之处也在于,永远和不确定性对抗,在赛场上跨越阶层、跨越一切,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超越自我,走出困境,奋不顾身地追求卓越。谌利军之外,还有更多的举重队员在这条路上前行。

时间与新身份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大院里,种着几棵银杏树。2020年大年初三,举重队来到这里进行封闭训练。那时候,院里的银杏叶早已掉光了。

冬去春来,万物生长,银杏开始发芽,叶子逐渐伸展。直到绿叶完全张开、变得茂密的时候,队员们才暂时结束在这里备战奥运的封闭训练,此时已经到了夏天。举重冠军石智勇向《南方人物周刊》回忆,“到外面转训了几个月,我们又回到总局封闭训练,练到银杏树又全部枯掉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在里面过了一个四季。”

这一年的3月,他们收到了东京奥运会推迟举办的消息,这意味着紧张训练的时间还需要再延长一年。“对我来说,心里还是有比较大的波动。因为从内心来说,当时我只做了到2020年、没有做到2021年的准备。”石智勇说。

运动员对时间的感受更为敏锐,时间也串联着过去与未来。

石智勇第一次对时间有清晰的感知,是青少年时期从宁波回到广西老家的那一天。到宁波接受举重训练之后,他一两年才能回一次家,正值生长发育期,样貌和声音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他出了火车站,坐上公交车,下车后走到父亲工作的厂子里。

“爸!”石智勇喊了一声。

无人回应。半晌,父亲看到他后愣住了,这才回应一句:“回来了。”父亲一时间竟没有认出他来。

石智勇训练。图/受访者提供

少年的时间感是成长,而到了青年,则意味着年龄每增长一岁便与运动生涯的终点近了一些。八年不过是两届奥运会,运动生涯又有几个八年?谈及对年龄是否感到恐惧,几位运动员几乎都会提到自己的偶像——吕小军,他37岁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冠,成为奥运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举重冠军,顺利递补里约奥运会金牌之后,他将实现奥运三连冠。

在谌利军看来,“不能拿年龄当借口,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年龄行不行呢?”他笑道:“军哥37了,我还小。年龄可能是一方面,但是你的心态是另一方面。”

时间也带给了他们新的身份。东京奥运会夺冠之后,石智勇和谌利军都步入婚姻成立了家庭,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算是完成了人生的两件大事。

石智勇回忆,长期备战的压力,让他很长一段时间满脑子想的都是训练、比赛,奥运会之后紧接着投入全运会的紧张备战中。全运会结束后,整个人才完全放松下来。求婚、领证、办婚礼……“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轻松、最幸福的时刻,真正地卸下了身上的包袱,去享受生活。瞬间完成这些事情以后,感觉整个人太开心了,感觉人生还是很圆满的。”石智勇说。

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新的目标。“之前是梦想,想拿奥运冠军,是对自己的认可。现在不光是为自己,因为有家庭了,目标可能更强了,也要为自己的家庭去奋斗,再去拼搏、再去拿奖的时候,可能又不一样了。”谌利军说。

李雯雯回想起东京奥运会比赛的那天,她出发去赛场的时候,刚好碰到当天准备回国的前辈吕小军,他说:“大雯,加油!你别想太多。”“军哥平时话不多,他那天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肯定。”李雯雯回忆。

这位00后的小姑娘,在2021年8月2日举重女子87公斤以上级决赛中以总成绩320kg的成绩拿下冠军,创造新的奥运纪录。

而在当天,这位中国年纪最小的举重冠军与年纪最大的举重冠军曾擦肩而过,一个奔赴赛场,一个回到祖国。

“天才少年”的烦恼

回到故事开始的时候,每位少年都曾被冠以“天才”的名号。在漫长的训练中,很少有人再记起这个评价。他们的经历并不相同,但都在小小的年纪里作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

1993年,谌利军出生于湖南安化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是周围村镇有名的“大力士”。他小时候很调皮,爬树、掏鸟窝,什么都干,常惹来父母的一顿教训。

10岁那年,谌利军遇到了自己的启蒙教练,益阳市体校举重教练蒋益龙。蒋益龙清楚地记得谌利军当时的表现:身高不足1米3,跳远成绩2米36,一口气做了50个俯卧撑。在他看來,这孩子是个“天才”,是练举重的好苗子。为了说服谌利军的父母同意他去体校训练,蒋益龙曾先后五次到谌利军家里拜访。

李雯雯训练。图/受访者提供

回忆起这段往事,谌利军说:“我当时其实也是超水平发挥,教练来了,就感觉浑身是劲,特别兴奋,所以那天状态非常好。小时候我也很调皮,就喜欢跟别人跑、跳,所以身体素质各方面还不错,那时候特别想练体育。”

孩子的热爱和蒋益龙的坚持让母亲动摇了,她终于答应可以让谌利军跟着教练试试看。在谌利军进入省队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父亲生病时,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母亲谌友珍身上,谌利军还一度放弃举重,偷跑回家去打工,被蒋益龙给劝了回去。

谌友珍曾一个人同时打三份工维持生计。奥运会前,有记者去她家采访,发现双门冰箱是家中唯一的电器,还是谌利军世锦赛夺冠后添置的。

与谌利军同年出生的石智勇,同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练“相中”了。9岁时,因为爆发力、弹跳力出众,他开始在县体校练习举重。2004年,宁波体校教练李东瑜回广西探亲,看中了石智勇,当时他已经在某场选拔比赛中落选,无缘继续留在体校训练。

11岁的石智勇背着编织袋离乡,坐了20个小時的火车独自到宁波训练。从小胆子大的他,一路上好奇心盖过了陌生感。“三四年级的时候就经常去亲戚同学家过夜,胆子挺大的,但在父亲送我坐火车的时候,我还是哭了,确实没出过这样的远门。”石智勇回忆。

令他感到难过的是,训练多年之后,父亲还不知道他是打多少公斤级,“怎么一点都不关心他儿子,连儿子打哪个级别都不知道。”

2000年出生的奥运小将李雯雯,更多时候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她会在挺举成功后用双臂举到头顶比一个心形,会去拍Vlog,喜欢看综艺节目,偶尔玩玩游戏。她看起来很轻松,喜欢用更幽默的方式去回应外界,她倔强、不服输,也有过叛逆的时刻。

最早的时候,她没有明确要练举重,只是一心想练体育。有次鞍山市体校的两位教练来选人才,那位举重教练因为觉得她太胖而拒绝。父亲知道后说了她几句:“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教练都看不上你。”

“我很不服气,之后就自己找体校校长的电话。见面之后,校长当时说你就练举重。”李雯雯回忆,就这样她开始练举重,去了体校。

在2018年底参加训练的时候,教练曾让她改动作,她不想改,因为对已经参加过比赛的队员来说,动作早已定型,改变的难度非常大,更何况所有的动作都要改变。“那时可能处于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李雯雯说,“当时我很满足于现状。但教练已经看到了我的缺点,说你不改动作,就不可能再往上走一步。”

少年时期的故事,有时候会充满叛逆、不理解,或者不幸,但在某一个时刻,仿佛打开一个开关,一切都改变了。

石智勇发现,曾经以为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其实对自己的对手非常熟悉。父亲有一个习惯,每次比赛的时候,都会把赛场上的情况、对手的情况写在纸上,这些数字可能会写满一张A4纸。

谌利军在2008年和队友们一起围着电视机看奥运直播,看到前辈龙清泉夺冠的那一刻,他们热血沸腾,全场欢呼。“心里面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一天。感觉就是想一想而已,别做梦了,不可能的。也有过想法,万一呢,当你练着练着成绩越来越好以后,可能这个想法就越来越强烈了。”他说。

与不确定性对抗

谌利军右臂上有一道15厘米长的伤疤,那是2020年10月在一场比赛中手臂肌腱断裂留下的伤痕,而从手术到肌肉恢复,再到训练、走上赛场,谌利军只花了六个月时间。谈到伤痕的时候,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医生的技术特别好。”

赛场上充满不确定性,比起这道伤疤,刻在谌利军心里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那场失误。

教练于杰回忆,谌利军当时夺得这块金牌的把握几乎是100%,但在赛前热身时,他双腿抽筋,随后在比赛中出现意外,第一把挺举143公斤失败,第二把甚至刚抓起来就丢掉杠铃,然后走下场地。这次的弃权几乎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谌利军都在懊悔中度过,偶尔也会看到网上的一些负面评论,他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却没有答案。

2021年打完亚洲锦标赛选拔赛以后,石智勇受伤治疗了大半个月,每天晚上需要找队医针灸,“有时我要求他给我多来两针,他说我真的下不了手了,于心不忍。那时候每天就40针、40针这么扎,背上都扎满了。”石智勇回忆,“每天扎针的时候就想着只要扎了这个针,我就能好了,我就可以训练,就能拿冠军,是这个劲鼓励着我。”

在东京奥运会的比赛开始之前,石智勇再度在训练中拉伤腿部,17天不能做杠铃训练,且腰伤又复发了。他问教练,如果自己去不了,能不能换人?答案是否定的,奥委会已经定下人选,没有人能代替。

相比之下,李雯雯的夺冠则被很多人评价为“轻盈”“轻松”,但在她看来,“每一个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人,背后都经历了很多,没有很轻松的,即便是看似轻松的人,背后肯定也经历了更多的事情。”

2020年6月,李雯雯的爷爷检查出癌症晚期,已经扩散,只有爷爷自己不知道病情,他开心地笑着对李雯雯说:“我还能活三年,我要看你拿奥运冠军。”从那一刻起,李雯雯决心必须要拿奥运冠军,要给爷爷看。

爷爷是李雯雯的忠实粉丝,每场比赛都会看,还会跟村里人夸赞。不管她去哪个国家,每次比赛的成绩爷爷都知道。

她变得渴望训练。2020年6月到年底,在专项很难涨成绩的情况下,李雯雯在那一个训练周期抓举涨了4公斤、挺举涨了3公斤,一共上涨7公斤,要知道,对举重队员来说,涨1公斤都实属不易。

因为东京奥运会的延迟,爷爷没能等来李雯雯夺冠的那一刻。他去世后的那段时间,李雯雯陷入低谷,吃不下饭。加上伤痛发作,她几乎整夜失眠。

赛场上,不确定性贯穿始终,人生亦是如此。面对失误后的低谷,谌利军说:“你想破脑袋都是没有用的,只能靠训练才能把自己的不确定因素去掉,把成绩提高,再去比赛,一步步找回信心。比赛总有失误,这不是你最后一场比赛,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勇气面对它了。”

逆风翻盘

为这场比赛,谌利军等了五年。

2021年,他再次站在奥运赛场上。在举重男子67公斤级决赛中,谌利军先是抓举145公斤落后对手6公斤,名列第四,紧接着进入挺举环节,对手最终获得331公斤的优异总成绩领先,此时的谌利军选择挑战更高级别的187公斤。

“我当时抓得很吃力,也感觉有可能今天会拿不下,但我到了挺举以后就没想那么多了,瞬间进入状态。今天只有一个目标,我觉得就算190,我也要把它举起来。”谌利军回忆起那个时刻,除了这个目标之外,对手、焦虑和五年前的遗憾等等都忘记了。

挺举成功,在比赛的最后关头,谌利军反超对手1公斤夺得这块久违的奥运金牌。在遥远的家乡,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谌利军老家电视机旁的乡亲们欢呼起来,鞭炮声响起。

諶利军训练。图/受访者提供

“体育就是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赛场上变化无穷,但我对此不恐惧。感觉经历了这么多,对手怎么样,我就怎么应对,反正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今天这场比赛必须得赢,就这个状态了。”谌利军说。赛后他发文道:“逆风翻盘,我命由我不由天!”

2021年7月28日晚,在东京奥运会临近前经历了两次伤病的石智勇,也站在了奥运赛场上。在抓举比赛中,他最后一把试举举起166公斤,并在挺举的最后一把直接举起198公斤,创造举重男子73公斤级总成绩364公斤的世界纪录。同时他也赢得了个人的奥运两连冠。

站在赛场上之前,教练和石智勇都没有把握。有一位曾安慰他“肯定行,比赛一定能顶过去”的助教,事后也告诉他,其实心里并没有底,没想到还能拿下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

他也在比赛前与教练聊起:“如果东京奥运会这一关我能扛过去,人生中再遇到什么重大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已经有应对能力了。因为这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得了的压力,我都扛过来了。”

站在赛场上的李雯雯,三次挺举全部成功,最终以领先亚军37公斤的优势夺冠,完成了爷爷的遗愿。

与亚军拉开的巨大差距让很多网友直呼“轻松”,而她却说,看似轻松的背后是一直默默陪在她身边的教练充当了“情感垃圾桶”,“收纳”了自己的大部分负面情绪。“我对他没有什么隐瞒,有什么就说什么,最近遇到的事情,我都会直接跟他说。他就会慢慢帮我解决,去讲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他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李雯雯说。

夺冠后的李雯雯有将近30个小时没睡觉,包括接受媒体的采访。她在飞机场戴着口罩也会被认出来,还有一次有个小朋友认出她来想与她合影。三位队员,以及更多的运动员们,在经历低谷之后,迎来风雨后的彩虹。多年磨一剑,他们终于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梦想的力量

在疫情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的当下,更多的不确定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同举重冠军们所经历的起起伏伏那样,每个普通人也都在面临不同的挑战,亦需要不服输和直面困难的勇气。

三位举重冠军用自身的经历诠释了这个时代的“中国力量”。谌利军成为奥运冠军后多次登上微博热搜,鼓舞了很多年轻人,有不少处在低谷中的人曾给他发私信。他记得,有位学生向他倾诉高考压力太大,而他回复:只要你自己学到了、做好了,不管结果怎么样,大不了再来一次,放开去考,结果肯定重要,但过程更重要。在那些低谷的日子里,谌利军也曾这么安慰自己。

在他看来,首先要有信心,在他从未想过可以成为奥运冠军的时候,教练对他说可以“保三争一”,听到这句话的他感觉非常兴奋,“万一呢?这没有什么不可能。”

在直播的过程中,李雯雯曾鼓励有身材和容貌焦虑的女孩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如果你身心健康,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身体都很好就没有关系。我就喜欢自己胖胖的很可爱,这没有什么,不要在乎别人的想法。我是在靠我自己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李雯雯说。

而对石智勇来说,耐心尤为关键,喜爱钓鱼的他在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里,早出晚归去钓鱼。结果常常不可控,有时一天都等不到一条鱼。他感叹,“钓上来的那一刻,会觉得等待非常值得。其实不管做什么事,可能都需要足够的耐心才会成功。”也正是怀揣着这一份耐心与执着,他计划继续在宁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举重只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在推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多股力量,我们虽然是其中很小的一股,但很多这样一小股一小股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会实现我们心目中的中国力量。”石智勇提到。

中国力量亦是传承和团结,在世锦赛、亚锦赛、奥运会上,无数运动员们通过一场场比赛的积累,努力汇聚成对中国力量的展现。

在这些如同点点星光的中国力量中,小微企业是其中重要的一支队伍,它代表的是无数普通人的梦想、追求与勇气。

在疫情中,无数小微企业受到冲击,当点点星光变得变黯淡的时候,有人站了出来,向与自身命运抗争的人伸出援手。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平台,拍拍贷一直关注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并推出“亿元免息借款”公益扶持项目,为心怀梦想的不服输的人们提供支持,在不确定性的冲击之下,帮他们渡过难关。2022年,拍拍贷、信也科技更是携手国家举重队,力挺中国亿万小微。

在场已是胜利。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我们倔强、坚韧,不坠希望,在守望相助中给予彼此力量,点点星光亦可汇聚成满天的星空。

猜你喜欢

智勇体校赛场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High-performance and fabrication friendly polarization demultiplexer
杨智勇艺术作品欣赏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身家50亿的智勇坚守
中考题中的整式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