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2-05-30李坤淑李传红孙召瑞王婧吕昕晖刘建军
李坤淑 李传红 孙召瑞 王婧 吕昕晖 刘建军
摘要:本文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思政体系构建与实施、成效与特色几个方面是将数控技术专业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递进式设计浸入融合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教书与工匠精神专业文化价值引领作用的高度统一,培育有专业素养、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体系;教学实施;成效;特色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105
0引言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国家情怀和使命担当。《2021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要点》提出,构建服务技能型社会的教育体系。面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制造业正在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路上。目前,制造业领域对机器零部件的设计、加工、装配、使用维修等一线操作人员的需求量巨大,在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其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能力,还要对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植入,助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由通识课转向专业课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多层面将三全育人思政理念落实到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通过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和,深层挖掘数控技术专业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浸入式融合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具体实现目标如下:
(1)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5个模块(见表1)内容里,形成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教学指南、全面提升育人功能。
(2)课程思政元素递进式融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领域,实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融合。
(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学习活动,实现工匠精神专业文化价值的引领作用。
2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平台上,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不断完善数控技术专业“學训交替、双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思政体系建设总体设计如下。
2.1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目标导向,使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全程,实现了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传播与应用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融合,突出“工匠精神”思政元素的递进式培养,使之循序渐进地成长为一代工匠,如图1所示,达到了“立德树人”目标。
2.2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1)建立了协同育人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线上教学与线下实验实施相结合、课内项目化教学与课外实习活动相结合、课堂知识传授与生活上的机器工作原理相结合,教学和实践协同育人。
(2)提升了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做到“教师人人讲育人”。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对话等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课程教学话语体系中,凸显了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
(3)构建了协同育人新机制。将课程团队成员、企业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可以实现专业互补、优势叠加、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
3课程思政体系教学实施
深入发掘与课程专业知识相适应的思想理论资源,与课程协同演奏出体现“匠人文化”及设计制造伟大智慧思想的精神火花。
3.1内容布局
在现有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资源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内容。对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内容依据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按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模式进行重组,划分为5个教学模块,并穿插渗透思政教育元素,见表1。
3.2实施平台
3.2.1课程资源平台让思政元素的渗透插上翅膀
本课程开发了线上线下结合混合式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重构了15个学习项目,教学资源丰富:有思维导图引领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混改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测量实训、项目实操视频、虚拟仿真,习题库、模拟试卷及标准答案,基于工作过程的15个项目的电子教案,每个单元都有体现专业知识精髓的思政案例导入新课堂。利用单元思维导学图,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利用省级创客大赛平台设计制造作品来升华所学理论知识,平台让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活动相互融合提供了空间,实现教学目标的双丰收。
3.2.2大赛平台助推思政的力量
教学中借用创客大赛平台与企业生产相融合,在解决企业生产中难题的同时,也为校企深入合作打开了一扇门,设计制作的过程更是考核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融入大赛实施过程的思政育人要素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引领学生从以赛促学的角度,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强大助推力。
3.2.3思政元素的智慧课堂扣好了专业第一粒扣子
在第一次认识学生的第一堂课上,结合现实的俄乌战争,倡导科技兴国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和责任担当这一主线,将“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奉献、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融入互换性概念、作用的教学活动中,在认识课程在专业体系中作用的基础上提升其职业精神素养。
3.3模式与方法路径
3.3.1实现了课程与思政课戮力同心
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通过教学建设、教学运行和教学考核环节落实课程的“育德”功能。因为专业课程教学在失去“价值引领”功能的情况下就仅剩下了知识传授。为此,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始终贯彻“价值引领”的这一教育理念。正是实施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才解决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痛点”,重新激发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了课程建设标准,课程的职业道德育人功能被悄然唤醒,真正让“课程与思政课戮力同心”成为今天的实然。
3.3.2解决了“思政”与“教学”两张皮的困惑
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恰如其分的植入思政案例。例如讲授尺寸精度设计公差等级选择原则时,就适时引入大国工匠洪家光将航空发动机的核心叶片的尺寸精度精密磨削到0.003毫米以内背后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思考:是洪家光自己意愿磨削到这样的高精度的吗?它是设计者的要求使然,由此说来,作为一名设计者,设计零件精度时,一定要在满足零件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必须有大局意识、勇挑重担、开拓新辟径,兼顾制造、成本、可行性、寿命等多方面的因素,当然航空发动机核心叶片的这项精美的精度设计也让精益求精的洪家光在克服了重重困难的加工环境中成就了他自己。故此,在让《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专业课带有“思政味”同时,激发了学生作为新工科人的自豪感,学生的需求共鸣、价值共鸣进而被引发。这种因生、因课程知识内容、因时代案例共同的融合的施教方法,是真真切切的處理好了“思政”与“教学”两张皮的困惑。
4实施成效
在开发的线上线下结合混合式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平台上,按照上述方案与实施模式,将思政元素系统的融入常规教学、融入科研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一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一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两人分获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第一位,成功申报了多项课题、撰写了多篇论文,各类大赛获奖多项,并获得了多项成果奖。以“课堂教学为路径、隐性教育为手段”,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德育的双重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真正践行了“三全育人”,悄然实现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连续两届学生全部参加数控车工职业技能鉴定,10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20%人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1+X”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合格率达98%;并且本课程也获得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5课程思政体系特色
5.1以工匠精神为主线递进式设计思政元素
以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项目化实施为教学供给,课程的载体是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这一主线来进行的,思政元素的渗透与其同步,递进式达成工匠所具备的职业精神素养和家国情怀。课程视
频资源中植入了很多同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思政案例,例如“以匠人之心铸大国重器”、坚守寂寞、不断超越的刘湘宾,他在以微米度量的世界里,一次又一次的大写着中国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体悟他们的执着与精益求精,匠人精神永远在路上。
5.2多维思政载体联动运行
教学内容突出装备制造业中的岗位需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按照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检定部员工的实操标准进行项目实施,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慢慢享受着工匠精神的滋润。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课程网站、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进行“大师思政”和“企业思政”。“走出去、请进来”,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生产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激情;邀请知名企业专家、齐鲁工匠、优秀学子讲授其人生奋斗故事和行业发展状况,让工匠精神感染未来的工匠。
5.3将执行力渗透至思政元素的血液
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刘建军的事迹是“德技双馨”人才的典型案例:他刚入职就接到单位的一个任务,利用非工作时间在一个月内完成一台机器里的所有零件的图纸绘制与技术要求的标注,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但他依然提前一周完成了任务;为了提高加工精度与企业生产效率,他先后设计了几套钻模夹具、铣床夹具,至今使用着,他的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担当意识让他掌握了单位产品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夹具设计等技术技能,他现已是该公司中锻压分厂厂长。他敢于担当、抢抓机遇、积极进取、坚守岗位,履行使命,将新工科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坤淑,杨普国,孙召瑞,等.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姜晨,陈立国,朱坚民,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路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以机械制造类课程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1):48-52.
[3]郎珊珊,刘剑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践[J].时代汽车,2021,(03):65-66.
[4]孙锋申,赵守彬,李玉霞,等.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0):142-143.
作者简介:李坤淑(1967-),女,山东莱芜人,工学硕士,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加工与材料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