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2022-05-30王思瑶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马克思

王思瑶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十分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其中共同富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之所以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是由于物质难题激发马克思在不断研究反贫困这一问题,共同富裕这一思想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伦理向度,更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的一个必然逻辑。为了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共同富裕的思想,首先要了解其狭义和广义的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同时也需要分析其逻辑理论,文章主要目的就基于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并没有直接使用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也没有专门为共同富裕这一理念进行撰写,但是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发现其蕴含着十分深刻且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由于青年马克思其遇到了物质利益难题,进而超越了黑格尔的哲学自我意识渐渐地转向相对于政治国家的批判。马克思逐渐认知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其基本前提是对社会的考察,了解了国家的利益,同时也了解、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在现阶段存在着极为深刻的矛盾根源是什么。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以及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均在帮助并激发马克思逐步探索,如何在当下克服由于贫困所带来的难题,进而实现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批判,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也在这一阶段显现得尤为明显。

一、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

在分析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时,应考虑到共同富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是广义或者是狭义的共同富裕,其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广义的共同富裕和狭义的共同富裕其所强调的重点不同。

(一)广义上的共同富裕

在分析广义的共同富裕中能发现,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生产资料,在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之上,通过联合劳动生产基本实现对所有社会产品的共享,确保产品均处于平等状态,而对于共同富裕进行广义的理解应明确其侧重点在于其中所涉及的共同富裕的范围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其更加强调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之间想要实现平等和共同富裕。基于这一理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分配制度以及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活动中也可以通过社会扣除或者是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生产成果的按劳分配,包括让所有的劳动者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成果,让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处于相同状态。同时在共同富裕的广义理解上,需要调动所有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在日常工作以及创新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狭义的共同富裕

狭义的共同富裕则是指在生产资料上、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可以实现按劳分配,并且确保对所有的生活资料处于平等的占有状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者会遭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存在非常鲜明的对比,并不会让劳动者产生劳动的积累,而基于对共同富裕的狭义理解,发现在共同富裕的狭义的理解中,其侧重点与广义不同,狭义的共同富裕其侧重点在于共同范围,其共同的范围是劳动者,但是狭义的共同富裕则强调的是劳动者之间平等以及共同富裕,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按劳分配的关系。在经济活动中也需要根据按劳分配,实现所有劳动者共同享有社会生产力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果,并且能够实现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能够调动和激发所有劳动者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创造的积极性。

通过对狭义上理解共同富裕和广义上理解共同富裕进行分析,发现其本身就有极强的一致性,共同富裕的基础制度仍旧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共同所有制,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分析广义和狭义的区别时能发现其区别仅仅在于分配对象是全部社会产品还是扣除了生产资料后的社会产品,在分配手段上也需要考虑到其是社会扣除和按劳分配,还是仅仅参与生活资料的分配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狭义的共同富裕包括了广义的共同富裕,广义的共同富裕也包括了狭义的共同富裕。在广义和狭义的共同富裕研究过程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更好探索共同富裕对当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

二、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展现

在探索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时,应了解在全新时代下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是什么。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极大的思想贡献。在分析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时,应结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状态进行重要的分析。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推翻了三座大山,并且为实现中国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且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构建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为我国的发展找到了最为正确的路径。在新时期,我国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战略,并且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人先富起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生产力,扎扎实实地去推进共同富裕,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新时代下拥有良好的生活,而在新时代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中国发展得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通过脱貧攻坚或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历史使命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所有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分析在新时代下共同富裕所展现的思想内涵,需要对其内涵的本质进行探索,其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经济结构

在新时代下,想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了解我国的经济结构,目前中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结合马克思主义中所涉及的废除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性保障,更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方式。社会主义所有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以及阐释,想要实现新时代下的共同富裕,首先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析如何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做到不一刀切。这也体现了唯物史观原则,帮助我国渐渐走向共产主义,渐渐走向共同富裕,为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明确利益主体

我国一直以来都在主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任何一个国策发展过程中,其最终的利益主体均是全体人民,马克思主义中也始终在主张竭尽所能、按需分配,其主体仍旧是全体社会成员,马克思主义中的共同富裕,其超越了阶级、阶层、敌我等一系列差别,展现的是一个极为宽泛的,并没有差别的概念,其更意味着在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无论其自身的政治立场如何,职业如何,身份如何,其都有权做到按需分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构建的理想途径,其目的是实现全人类解放。但是在通向马克思主义这一最高的理想目标中,在当前我们仍旧无法做到权威、全面的、普遍的、彻底地无差别分配。为此,在当下假如实现共同富裕,或是让共同富裕这一思想能够融入我国的基本国策,能够融入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就需要坚定人民主体的地位,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历史观、价值观,明确其实所展现的逻辑必然,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之一,更是在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下激发人民主动的精神、自主释放改革活力的、全新的时代要求。全体人民都在为共同富裕而努力,体现和享用发展成果,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原则之一。

(三)共同富裕并不是绝对平等的富裕

目前在推动共同富裕时,应明确其在强调共同富裕过程中其所展现的是普遍富裕基础之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部分,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如果单纯追求共同富裕的字面意思,追求所谓的平等或是绝对平等,将平等作为一个抽象的观念及无法展现出更为真实的、更为具体的平等。为此,在理解共同富裕时,应该科学地认知共同富裕的内核是什么。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更不等于平等富裕、平均富裕更不等于劫富济贫,想要在当前实现14亿人的共同富裕,就需要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努力去做,努力为自身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基本的富裕水平,共同富裕在实现的过程中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程度有高有低,在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富裕的程度还会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共同富裕也无法完全做到齐头并进。在开展共同富裕过程中,应了解差别富裕也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合理且有序地进行差别富裕能够促进共同富裕,走向高质量发展,并且真正展现共同富裕的公平性。

三、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理路

(一)普遍性规范与特殊性规定的辩证展现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

探索马克思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论时,首先要考虑到共同富裕是价值性规范。共同富裕是一个无法被精确地测算、描绘,更没有办法被精准预判的内容。共同富裕可以说是马克思对于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一种美好寄托以及美好的愿景,是一种理想化的途径,更是对未来世界所提出的至纯、至善的崇高目标。共同富裕也可以说作为一种规范性、普遍性的规范,利用约束的力量以及广泛的边界性引导人们价值观,使得人们能够真正地信任未来拥有这样的美好途径帮助无产阶级不断成熟与扩大。共同富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灯塔,克服了虚幻的理想与宏大的理念,具有更强的可行性,这也是当前共同富裕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占据极为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出了,在未来最先进国家可以采取的十条措施,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分析极为高效可行。马克思也提出了在进入共产主义阶段时,共同富裕所展现的、具体的经济模式、分配方式,有力地证明了共同富裕本身具有的极强可行性,能够围绕共同富裕,围绕其普遍性,特殊性展现出更加丰富的价值引导、理论规范、明确方向指引,使得共同富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提供更加客观的、更加现实的路径以及极为可行的方案,这也使得共同富裕能够产生新的时代内涵。

(二)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策略的内在理路保证了共同富裕的活力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共同富裕这一制度属性时能发现其批判了传统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性。马克思的共同富裕展现的是人人平等,按需分配实现财产的目标。这一理论性原则建立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其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之上,结合现实情境的冲击与挑战,马克思也提出了逻辑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辩证发展,在共同富裕中劳资矛盾会渐渐地从原本的生存性转化成为发展性。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会提出共同富裕原因之一就是工人与资本家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工人需要反抗、推翻资本家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这些内容进行了弹性调整,使得工人渐渐放弃了极为激进的斗争,渐渐转变成为接受雇佣劳动关系,斗争的目的渐渐转变为追求自身的福利与条件改变。由于发达国家的工人日益接受这一模式,使得共同富裕难以在资本主义中进行实现。大工业化的生产弱化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直接降低了劳动者在资本增值中的重要性时,强化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机器的大生产,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等,不断拉大了贫富差距,将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人渐渐沦为新的穷人,而大工业时代下,激活的世界历史也会导致无产阶级受到剥削更为严重,受到剥削的方式更加复杂,无论是海外贸易,殖民地策略,其最终目的就是转嫁本国阶级矛盾,而没有办法展现出共同富裕。在当前只有明确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策略的共同使用,才能够改变这一问题,展现出共同富裕的逻辑。同时也能够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策略的往返也构成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独特时间与空间的观念,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所展现的深刻理论,但是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无论是其理论原则或者是实践性策略,都需要根据不同國家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会受到具体历史情境的影响与限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是人类社会在进步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目标、全新要求,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这一战略,同时也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坚持和继承,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创新和探索,对社会发展、世界发展贡献出了属于中国的独特智慧。实践共同富裕思想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歌璟,董清义.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在当今三次分配中的发展[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6):13-17.

[2]柳晓明,段学慧.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演化历程及启示——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21,37(09):43-53.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马克思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