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筷子文化

2022-05-3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刘伯温公筷太祖

一双筷子,夹起的是酸甜苦辣;一双筷子,传承的是喜怒哀乐;一双筷子,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看似平平无奇的筷子,实际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筷子的历史渊源

筷子,古称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先秦时代称筷为“梜”,汉代时称“箸”,明代起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说:“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却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字史料。

由此推算,公元前1144年前后,我国就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大约在明朝的时候,由于“箸”与“住”谐音,有停滞不前的意思,人们觉得不吉利,特别是商人,害怕商品卖不出去,便取“住”之反义“快”,以期生意兴隆;加之“快”又有快乐之意,于是“快”就被叫开了。再加上“快”大都为竹子制成,人们就在“快”字上加了个“竹”头,“筷”便代替“箸”流传了下来。

唐诗中的筷子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解读:停下杯子放下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我却吃不下;拔出剑来,往四周看,心里茫然无措。“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等词向读者展示了诗人感情所受到的冲击,“停”“投”“食”“拔”“顾”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心中的茫然。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杜甫《丽人行》))

解读:拿着犀牛角做的筷子,却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早就吃腻了,可惜那些手拿弯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白白忙活了一场。“犀箸”,犀牛角做的筷子,极言餐具之贵重。“厌饫”,饱食生腻。“鸾刀”,刀环装有鸾铃的刀,古人一般在祭祀时割牲用。“缕切”,切成细丝,言食物之精美。“纷纶”,有忙碌之意,前面加一个“空”字,有劳民伤财之意。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解读:白居易年轻的时候跟元稹交往最深,两人并称“元白”;晚年则跟刘禹锡的关系较近,并称“刘白”。如果没有二人深厚的友谊,没有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肯定与欣赏,是不会有这首诗的。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刘白二人互相赏识,无拘无束地把酒言欢、吟诗作乐。这里的“箸”,就是筷子的代称之一。

故事里的筷子

《筷子诗》的由来

相传,刘伯温与明太祖朱元璋刚结识的时候,太祖正在吃饭,对刘伯温说:“久闻先生大名,可否以孤手中竹筷为题,吟诗一首?”为了进一步提高诗的难度,太祖要求诗中不能出现“筷”之类的字眼。刘伯温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便吟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太祖面露不屑,觉得此句并无稀奇。可当听到“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时,太祖赞不绝口。

汉家400年江山社稷,始于汉高祖刘邦,在这里,刘伯温把自己比作张良,那他朱元璋岂不就是汉高祖,正与太祖的想法相和。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政治抱负。事实证明,明太祖的赏识没有错,刘伯温也一直被视为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谋士。

后来,这首诗流传至民间,人们给它取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筷子诗》。

箸梯揽月

这是明人陈继儒所著《珍珠船》一书中所记载的一则神话故事。故事说,周王其人有道术,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对陪坐的众人说:“我能把天上月亮取下置于衣内。”于是,取来筷子数百,用绳子拴为梯状,说:“我能从箸梯上天取下月亮”。不一会儿,果然返回,从怀中取出一物,才现出一寸多,即见光色灿烂。

由于情节离奇,又引人入胜,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偷桃》《崂山道士》等篇便借鉴了此故事情节。

梁实秋谈“筷箸”

作为一位美食家,梁实秋对筷子颇有研究。在《圆桌和筷子》一文中,梁实秋写道:“筷子是我们的一大发明。原始人吃东西用手抓,比不会用手抓的禽兽已经进步很多,而两根筷子则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树枝弄东西又进一步。筷子运用起来可以灵活无比,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剥,凡是手指能做的动作,筷子都能。”梁实秋先生一连用了七个“能”,形象地写出了筷箸的特点。

冯骥才与《咏箸诗》

作家冯骥才手书咏箸诗,赠予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筷子的作用及文化传承。正如《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形容的物象一样。

筷子,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录,跨越千年,每天都在使用,只是来往的人换了。

筷子的文明礼仪

筷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不少礼仪,特别是到别人家做客,这些礼仪不可忽略——

1.赴宴的时候,不能提前于主人动筷子。

2.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挥舞,或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也不能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后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3.不能将筷子直插在装有饭食的碗里。

4.不能使用杂色的筷子或长短不一的筷子。

5.不能将筷子放在嘴里来回嘬或嚼。

6.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却不知道该吃哪道菜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

筷子的健康使用

生活中,大部分家庭的筷子是混用的,而且清洗筷子的方法大都不正确,容易使筷子滋生霉菌。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该筷子可能已发霉变质,不可继续使用。如果長期使用霉变的筷子,可能会染上感染性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素”,该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所以,更换筷子的频率一般在3-6个月。

此外,一些彩色的筷子最好别使用,因为这些美丽的筷子可能含有重金属、铅以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会对身体产生很多未知的隐患,影响健康。

2003年“非典”爆发后,钟南山院士就呼吁大家使用公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在向公众讲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再次强调了使用公筷的重要性。

从健康角度看,使用公筷能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从文明习惯的角度看,使用公筷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文明用餐等良好习惯,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猜你喜欢

刘伯温公筷太祖
使用公筷
使用公筷
长公筷 传递爱
用公筷
刘伯温以德服人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婆婆纳
聪明的刘伯温
曹植聪慧
刘伯温逝世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