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晓声:这个社会还有我爱它的理由

2022-05-30梁晓声

南方人物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梁晓声人世间午休

73岁的梁晓声觉得自己“似乎也可以‘躺平了”。

百万字的《人世间》之后,他又写了三部长篇。待写完手上的《父父子子》,他的“梁记面食店”准备关张。对家庭,他觉得“肩上几乎没担子了”。父母和家庭、保护和帮助过他的好人和贵人,都一一写进了书中。那些文字几乎是忏悔式地袒露了他的人生,不经修饰,毫无避忌。这在中国作家的作品里非常少见。

“用文字的方式祭奠是最长久的祭奠,写在书中的感激是至诚之感激。”他这么认为,也这么做了。

在《我相信》节目中,梁晓声写了两封信,一封是《致少年的我》(之一),如今的“老了的我”向“年轻的我”告解;第二封信写给出版行业的编辑们,因为“中国以后的文学跟他们的关系比较紧密”。

那么,文学还需要使命感吗?

梁晓声坚定地回答:“要。”

以下是梁晓声的讲述:

文学的责任:关照“沉默的群体”

今日之作家,我的一些同行们,不知什么原因,一谈到文学责任的时候,突然觉得害羞,觉得是一件很窘的事情。在我这里,责任、义务和热忱,都不是使我害羞的事情。我非常坦然地承认我在《人世间》的创作过程中,是有这种类似责任的想法的。

我观察过,中国作家是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来自乡村,当自己成为作家,落脚在城市里的时候,他还是回望乡村,以贾平凹和路遥为代表;还有一类像王安忆、王小鹰,她们来自上海,成为作家后,再回望的话,也是她们那个知识分子阶层的。

但是我不一样,我即使成为了作家,我的家庭成员还都是工人,所以你想不关注他们都不可能。写作《人世间》的那个时期,关于城市题材,尤其是工人阶层的长篇不多,我觉得自己有了一些准备。这样判断之后,觉得我应该来做这件事。

对我来说,作家在写作时本身就该有一个文学关照,就是那个“沉默的群体”,比如下岗工人。另外的阶层都在分享改革成果的时候,下岗工人们承担着改革过程的压力。这也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香港电影发过一个特别不同的奖项,而且是终身奖,表彰一个30年端茶倒水的女同志,为成龙那些明星在片场做后勤服务。因为这一点,你突然感觉到这个社会向前进了一小步,你也突然感觉到这个社会还有我爱它的一种理由。

贫困,难道是羞愧的事吗?

我为什么要给少年时期的自己写一封信?实际上我经常和自己对话。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已经意识到自己哪种缺点是不妥的,把它坦率地讲出来,是克服缺点最好的方式。我自创了一个名词,叫作自白性文体。可能是受过卢梭的影响。我会跳开来,一个“我”看另一个“我”。

我教过的学生,大多数都会把自己的家庭背景掩去、遮挡住,觉得那是隐私。如果他的原生家庭非常贫困或者来自偏远的地方,只要生活上过得去,他一般不会向自己的同学或者老师剖白这一点。

这难道是一件羞愧的事吗?你在面对写作的时候怎么办?避开了跟你关系最密切、最真切的那部分生活,肯定写不出好的作品。

我给学生出了诸多题目,其中有一个题目叫作“雨”,是专为有些对写作发怵的学生准备的。有一个女生就选了这一篇,开头表现出极大的愤怒:这算什么大学生作文题!拿我們当三四年级小孩吗?我讨厌“雨”这个字,我看到这个字就想骂人!

她是菜农家的女儿,高考备考那年遇上大旱,父亲没有着落的时候花钱从镇上雇了洒水车。洒水车来了之后,天上乌云密布,顷刻间下起了大雨。父亲站在菜地里仰天长叹。她不理解,问母亲:“不就是雇了一次水车200元吗?”母亲说:“你知道这200元是怎么来的吗?你父亲要装一车的豆角茄子拉到集上,全部卖掉也仅得100元。”母亲说完又很后悔,因为这个底是不能告诉女儿的,马上又说:“但是你放心,你上学的钱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

我第一次在学生中看到一篇真情流露的作文。这很珍贵。我说要给高分,给了99分。

“执拗”地书写现实主义

我是工人家庭的儿子,文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少年时候,我非常像保尔,虽然身材小,但我爱打架。如果不是在“文革”前读了那些文学书籍的话,我很可能成为另一种人。仅就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读书有多重要。

我想尝试着能不能影响别人。只要在那一刹那,使他的心里面动一下。

我为什么要写一封给编辑们的信呢?我就觉得中国以后的文学跟他们的关系比较紧密,否则他们只会编那些宫斗的、玄幻的、穿越的。

我接触过一些影视公司,里面有权力拍板的人是没什么文学情怀的,但是他们搞宫斗戏乐此不疲。他们下面的年轻人也根本不看纯文学,题材都是从网络上选。

所以我心里面就有一个执拗的想法,拿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看能不能和这种状态抗衡一下。通过《人世间》的努力,我们发现还是达成了这种愿望,可能以后这样的作品就会多一些。

“小声点,叔叔在午休”

我到目前依然觉得“文学即人学”这个理念是适合我的。既然曾经有一些文学人物影响了我,我希望也能影响其他的读者。

我觉得作家应该是敏感的动物。不是对什么作品能获奖的那种敏感,不是他从受众中捕捉到商业风向的那种敏感,而是他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敏感。

比如说我接下来准备要写的一篇是《午休的父亲》。我的小区在提升改造。在北京最热的时候,劳动者是穿不了工作服的,基本上是赤裸着上身。到午休的时候他就在楼梯之间那块平地上铺一张纸盒板,枕着一块泡沫,给老婆和女儿打电话,先跟老婆说话,然后让老婆把手机给女儿,同时还没忘了补一句,“不要视频啊。”你看这个父亲他的那份心细。不要视频,因为他不忍让女儿看到他那个样子。

我们楼里的孩子上楼梯蹦蹦跳跳的,家长会说小声点,叔叔在午休。孩子会说,他怎么不到有空调的屋里去啊。我听到这些话,就不由得想:他的妻子、他的女儿、他,是我们的同类,都在一个叫中国的国度里。至少我们会心生祝福他们的愿望。我记下来,发表出来,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小声点。这就足够了。

哪怕影响一两个人,都是作家应该感到欣慰的。

你赞同吗?亲爱的同志。

猜你喜欢

梁晓声人世间午休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锦句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光影视界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疯狂编辑部之午休时间
午休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