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化点亮百姓美好生活

2022-05-30赵海英

学习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文化

[摘要]文化强区是东城区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以“争先”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激发文化产业动能,以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崇文争先;文化;老城保护;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2-0097-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北京东城,中轴线纵贯南北,串联百年古都风韵;大运河绵延流淌,赓续千年中华文脉。这里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首都四个文化魅力集中所在地之一。在这里,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交相辉映、共谱华章。文化强区是东城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多年来,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以“争先”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文化赋能,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实现百姓崇文礼敬、老城焕发新生。

文化与城市共生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东城区的一张金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①为诠释好核心区职责使命,东城区大力传承历史文脉,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和街区更新,活化利用厚重的文化积淀,努力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重塑壮美空间秩序。著名的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且历史悠久的城市轴线,其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贯穿古都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直达北端的钟鼓楼。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近年来,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先后完成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完成钟鼓楼保护修缮和北大红楼周边综合整治。依托辖区内的中轴线周边文化资源,策划举办“中轴线上”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永定门光影秀等活动生动讲述中轴故事,为这条古老的城市之轴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如果说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那么老街、胡同、四合院便构成了北京独有的城市肌理。为此,东城区持续推进对历史建筑、城市水系和传统四合院民居的整体保护,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成片保护、有机更新,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的玉河故道风光,守住老城文脉、肌理、底色和气质。以绣花功夫完成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再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古都风貌。整修道路、拆除违建、美化文化墙,全面完成背街小巷環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史家胡同、东四四条等9条胡同入选“北京最美街巷”。打造一批批美丽院落,让老街坊住上古朴雅致的院落,拥抱和谐宜居的生活。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东城区着力构建“1+3”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开放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让“蒜市口十七间半”重现“红楼一梦”,推动皇史宬开放利用,推进智化寺京音乐展示传播,将比利时使馆旧址打造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对区级58处文物进行全方位体检,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打响“会馆有戏”品牌,用沉浸式演艺活动激活会馆文化,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合作项目征集公告》,进一步推进会馆旧址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创新开展北京古建音乐季,用音乐奏响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美好序章。

文化与生活共享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为了让文化浸润城市每一个角落,滋养百姓精神生活,东城区在高质量建设、运营公共文化设施,高水平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积极探索。

公共文化空间星罗棋布。东城区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剧场、书店等城市文化地标林立。东城区域内共有剧场40个,占全市艺术类剧场总数量近三分之一,不仅有首都剧场这样的国内一流剧场,还有国话先锋、吉祥戏院等特色鲜明的小剧场以及南阳共享际、美后肆时等集书店、咖啡厅、文化活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剧场。8个大型书城、近180家实体书店、5条慢生活书店探访路线织密着东城的城市阅读网络,万人拥有实体书店达到2.51家。2021年,东城区出台全市首个引导支持实体书店进商场、进楼宇、进社区、进园区的四进政策,综合实施4类19项具体扶持措施,把实体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戏剧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中医药文化之城——东城区重点推进“五城”建设,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功能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推陈更新。在美术馆后街40号一处名为美后肆时的四合院里,各式传统的、新潮的文化活动持续面向市民开放。这里原是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用地,2019年工程腾退后,被改造为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也是老城区最大的市民活动空间,每年接连不断开展上千场活动,为老胡同带来全新文化气息。近年来,东城区不断加大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实施“1+6”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管理,在全市率先建成覆盖均匀、便捷高效的十分钟文化圈,打造了一批以美后肆时、27号院、角楼图书馆为代表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2022年7月,《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全过程管理办法》发布,这标志着东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工作已经升级到4.0阶段,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全过程管理、创新性发展,开启首善之区公共文化创新发展新篇章。

文化品牌活动惠及于民。东城区以全覆盖、高品质、多元化标准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出众多东城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让市民文化生活有滋有味。巴黎左岸、伦敦南岸,这些不仅是地理概念,也是法国、英国首都的区域文商旅品牌。在首都北京,同样也有一个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的品牌故宫以东。故宫以东是东城区整合区域文商旅资源,塑造区域文旅品牌的积极探索,汇集首都剧场、嘉德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展现“文化金三角”的历史积淀与创新活力,为市民提供别具风味的文化体验。同样可称为文化东城名片的还有北京文化论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生发在东城的文化品牌活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广邀文化名家,共享文化发展新理念,共议文化改革新趋势,共商文化建设新思路。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之夜荣誉盛典在龙潭中湖公园举办,东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以此为契机,探索形成校地合作新模式。跨界式中国儿童戏剧节、沉浸式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等一系列戏剧品牌活动好戏连台,让文化惠及于民。

文化与产业共融

近年来,东城区立足“一主三副”文化产业格局,持续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连接,以科技赋能、以金融加速,培育“文化+”新模式新业态,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东城区以优良政策耕耘文化产业沃土,推动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24条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文化证券、文化产业相关保险、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等以试点方式开展文化金融项目。出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助力打造更多运营规范、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的文化产业园区。启动文化企业专项扶持计划“文菁计划”,通过资金奖励、项目补助、金融配套服务等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形成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4亿元的文菁文化+产业基金,重点关注文化和高新技术驱动的文化创意经济和文化消费领域,助力文化产业高效发展。2021年,全区文化产业累计实现收入1436.3亿元,同比增长11.9%,文化产业收入规模和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2022年9月13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在雪莲·亮点文创园正式揭牌,将通过搭建“1+6”服务功能体系,打造文化金融生态圈,这是东城区推动文化金融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地区之一,东城区成立文化投资联盟,在全国率先成立3家示范区银行支行,认定8家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发布“文化英才贷”“文创贷”等文化金融创新产品,实现北京“文创板”落户东城,形成“文化+金融”的东城模式。2021年,东城区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22年又推出《东城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以加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根本,全力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文化创意相得益彰、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相互促进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拓展文化产业承载空间。美术馆后街77号曾是北京胶印厂所在地,如今已建成为77文创园。77剧场是园区最受欢迎的文化亮点之一,该剧场在原有厂房车间、仓库的建筑结构基础上改造而成,每年吸引大批创作资源、演出资源、文化精英团队向园区聚集,上演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先锋话剧和脱口秀表演,打造城市更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样本。近年来,东城区积极利用老旧厂房等疏解腾退空间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以城市针灸方式推动胡同里的创意工厂空间拓展及升级改造,隆福寺文创园、城市空间1921文化产业园等相继开园,随形就势打造产業类聚的文巷。

走进文化东城,游历中轴线上,感受书香之城的人文魅力;漫步隆福街巷,畅享大戏东望的戏剧盛宴;品一味故宫以东下午茶、赏一曲会馆有戏京腔京韵,感受国风静巷、雅集流韵的老城生活,体验“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在东城,文化处处可见、可感、可享,浸润着百姓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赵海英,中共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晓霞

①《习近平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5月19日,第7版。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