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作文命题研究,提升写作测评素养
2022-05-30陈维贤
陈维贤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评价,测评素养
高考作文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作文题的评价更是见仁见智。今年的作文题争议尤大,有溢美之词,也有尖刻的批判。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误解曲解。对于一线教师的争议和割裂看法,非常有辨析的必要。评价高考作文题有多种视角,语文教师应该站在学术和教学视角来思考、讨论、评析或者批判,探讨命题背后的学理,把握其中蕴含的密码和杠杆导向,推动作文教学的发展。
一、2022 年高考作文题难度思考
“全国甲卷的高考作文题目难哭了无数考生!曹雪芹看了也得复读!”“农村孩子没到过北京,不了解双奥之城,怎么能写好作文?”“全国新高考Ⅰ卷考围棋,对不了解围棋的孩子而言太难了。”……
网上反映作文题很难,实际上是对高考作文类型、审题方法和能力要求等缺乏了解导致的,可能是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写作储备和表达能力没有达标。作文题难不难,属于教育测量学范畴,既要从审题方面看,也要从是否有利于考生激活思维、展开思维方面观察。
总体来看,2022年高考作文题平和、平易,难度适中,其形式、内涵、能力要求等与2021年作文题一脉相承。情境、背景材料涉及围棋技艺里的传统文化,“建团百年”奋发有为的人物,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双奥之城展示的体育荣光、国力发展、个人进步等。四套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有任务驱动作文,有一般材料作文,有限定性较强的主题式作文,有发挥空間较大的阐释拓展型作文。四道作文题都重视思维能力考查,涉及多元关系思辨,如“本手、妙手、俗手”“选择·创造·未来”“移用、借鉴、独创”。而“跨越,再跨越”不仅需要考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更需要把个人与国家关联起来,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更有深度。应该说,这些作文题都是学生常见常练的类型,但对内在思维要求更高了,更侧重考查思考、论证的深度。
从审题上看,全国甲卷、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属于开放性题目,需要用由此及彼的思维来阐释材料的启示意义,同时对概念关系进行思辨阐释。充分理解材料有助于对概念关系的深入思考。而由此及彼的“彼”,一般指向人生、社会、国家等层面或科技、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范畴。全国乙卷、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为主题式写作,延续了2020 年、2021 年的一贯考法。考生审题、破题没问题的话,写作难度就取决于其写作思维和思想认知储备了。而四道题目所考查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与前两年的作文题无异。
一线教师需要反思的是,学生的审题方法、审题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储备等是否到位,写作素养是否达标,而不能基于个人感受或囿见对高考作文题进行感性判断。
二、命题素材的选取和运用问题
“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人,恐怕也没读懂《红楼梦》。”“命题者对围棋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根据出题人所言,貌似合理却又受损的下法,似乎用‘恶手来定义更为准确,不应用‘俗手。”……
这些质疑实际反映出对作文命题的专业认知不足,教育测评素养不高。作文题目所选材料,一般会经由命题者“加工”,与原文、本意未必完全一致。命题者对材料或删繁就简或去粗取精或改编变形等,往往有自己基于测评原理的考量,加工后会借助引导语来激活考生思维或避免宿构。
命题素材的选取和运用,在确保意识形态正确的基础上,一般要符合以下原则:一是公平公正原则,统筹考虑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地域差异甚至教材版本差异等。二是加工取舍原则,一般不会照搬照用原文,大多会对素材进行取舍增改、调整组合,以利于达到考查目的。三是限定和开放统一原则,通过恰当取舍加工,增加一定的限定性和指向性,既防止押题或宿构,又保留一定的发挥空间,这是大规模教育测评必不可少的。四是立德树人和引导教学的导向(内涵)原则,这是高考的核心功能。
由此来看,2022 年高考作文题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关注现实,注重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注重考和教的呼应。比如全国甲卷,《红楼梦》中的这则材料不仅是作文的触发点,是情境的设置,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照搬、借用、原创”及其关系(当然,直接看引导语也能写作)。新高考Ⅰ卷的启示意义更大,外延拓展性更强,考生甚至可以借之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这些作文题情境设计合理,内涵和思维层次丰富,或直接或潜在地关联教材,能很好地引导师生注重教材内在写作思维方法的运用。作文情境材料是否符合《红楼梦》原意,是否真正符合围棋术语内涵,都无关宏旨,不影响考生理解题意,对此不必苛责。何况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对围棋术语内涵的理解也是存在争议的。
三、作文题目的张力和写作空间讨论
“四道作文题都比较开放,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发挥空间非常大。”“今年的作文题给考生发挥的空间很小,主题往往固定,不利于考生发挥。”……
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表达和写作水平发挥,未必就是好题目;限定性强、发挥空间小,未必难以有效考查写作素养。其实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作文题富有张力,所选材料内涵丰富、立意多元、富有层次,引导语或限定内容适切恰当,既有发挥空间,又能让不同考生各得其所,才是问题的根本。
高考作文命题必然追求限定和开放的统一以及二者之间的适当平衡,有与考生现实生活距离远近的考量,还要兼顾考生思维方式和文体写作特长,让具有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让擅长论述文或记叙文的考生皆能各展其长。当然,有些问题仅靠命题难以解决,需要以阅卷标准和评分细则来调整。
有人认为,2022 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材料弹性不足,只给了一个确定的单向结论,这就限制了考生的思维,课标中要求的用“综合考查”“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的命题目标就难以实现。的确如此,作为开放性作文,立意应该是多向的。如果是任务型或限定性作文,完全可以固化立意,在情境任务指引下,考查考生基于情境进行阐释阐发的写作能力。相比较而言,全国甲卷处理得比较好。“移用”“化用”“独创”本身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给考生的思维空间相对较大。一般水平的考生可能分别谈三者的优劣,优秀的考生或许能进行辩证思考。
有人反对高考作文以宏大叙事为主题,主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有的写,能写好”。有人主张选用日常生活细节材料,避免材料情境失真。这涉及宏大叙事主题与日常生活细节材料的处理问题。命题时,宏大叙事主题可以适度与考生学习、生活进一步连通,并搭设必要的支架与桥梁;日常生活细节材料应适度凝练、提升,适度拉开与个人体验的距离,避免考生囿于其中。
要补充的是,讨论高考作文题目的张力和写作空间,还应该有系统化、结构化思维,既要单独看某一道题,也要把几道题结合起来,进而理解命题者的用心。
四、高考作文命题优劣应该如何评价
“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所选材料主体部分共六句话,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在主题设计上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青年学生,很好地实现了高考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功能。”……
对于作文题优劣的评判见仁见智,要看以什么标准、从什么视角出发,站位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一样。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从高考考查和教学的视角来看,好的作文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题目材料以及思想内涵上,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激活學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且富有思想意义,还要能够兼顾理性和情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第二,能真正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具有适度的限制性和较高的区分度,情境可以复杂,任务不宜太多。
综观2022 年高考作文,呈现“双线融合”的鲜明特点:情境材料内含一条或明或隐的人文素养线,实现以考育人功能,凸显价值引领;一条鲜明的表达能力素养线,注重在情境中考查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尤其是基于生活情境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双线有机融合又关联现实生活,实现高考选拔和以考育人功能。如表1 所示。
笔者认为,总体来看,今年的四套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是不错的。当然,作文情境材料太长,不够简洁,尤其是全国乙卷,影响考生快速审题入题。全国甲卷所选材料似乎认可贾宝玉根据情境独创更好,而引导语“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却意在各有其妙,二者之间不够协调。此外,尽管四道题都不限文体,但似乎更适合议论文,不利于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发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高考作文命题既要着眼于当下,真正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素养,为国家选拔出合格的人才,为高中写作教学提供很好的导向,更要立足未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写作素养不断提升。高考作文备考,首先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关注现实、思考现实、思考人生,将个人与社会、国家结合起来。其次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写作思维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最后要在审题立意、构思、写作策略、写出亮点等方面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策略,诸如作文审题策略、各种任务完成策略、主题式写作策略、宏大叙事写出亮点策略等,而不能只是提供空泛的指导,寄希望于学生自练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