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荡世界下中国话语全球传播研究

2022-05-30施旭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文化

摘要:全球传播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交往、参与国际治理的重器。当今世界正处于剧烈分裂对抗的局势之中,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动荡世界之下,中国,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如何通过全球传播加以应对?从文化话语视角出发,提出当代中国话语具有一系列重要品质,可以成为化解人类困境的基础和资源,其包括:“自主创新”的运动法则、“整体全面”的认知视阈、“辩证联系”的思维模式、“平衡和谐”的交往原则和“言不尽意”的沟通策略。基于当代中国话语的这些特质,阐发出一套中国全球传播的战略:体系维度上,统筹部署各种层次环节,整合协调各种内容形式,以实现全球传播效力的最大化;视野维度上,展现最广阔的境界、最宏大的胸怀,以凝聚国际共识、增进人类共情、实现世界合作;动态维度上,持续自主创新发展,以推动全球话语格局变革秩序转型;伦理维度上,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立场,消解文化霸权,营造文化和谐,以争得世界各民族共存共赢共享;思辨维度上,运用积极主动、灵活变通的方法,以化解人类危机、世界矛盾,燃起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希望;模式维度上,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式,以使信息充盈时空,适应、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受众;沟通维度上,激发世界各民族不断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索创造意义,让交流取代交火。

关键词:西方中心主义; 文化话语研究; 文化; 话语(体系); 行动策略

H0 A 0107 09

一、 背景、问题与目的

当今世界不断出现分裂对抗局面,国际局势更加不安定、不确定。旧的贫富差距、环境恶化、核武威胁等问题有增无减,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世界的分裂,国际格局失衡,国际交往失范,国际治理失灵。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第76届联大会议向世界发出警告:“我在这里敲响警钟,世界必须醒来。我们正处于深渊的边缘,而且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威胁和面临分裂状态,我们面临一生中最大的连串危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巨大的明显不平等,气候危机正在重创地球,从阿富汗到埃塞俄比亚到也门及其他地区,动荡阻碍了地区和平,不信任和虚假信息的激增正在使人们两极分化,并使社会陷入瘫痪,人权受到抨击,科学受到攻击。”而就中国的安全环境来说,美国自2017年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后,将中国定义为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并依托其全球霸主地位,不断扩大反华阵营,加紧实施遏制战略,持续渲染“中国威胁论”,明枪暗箭诋毁分化中国。

國际学界从不同角度在问:中国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13]?而本文要探索的问题是:如果全球传播是世界大国应对人类难题的重器,那么中国能够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具体地说,为有效推动国际格局转型、世界秩序变革,消解人类面临的最核心、最严峻问题,中国在全球传播方面具备哪些资源和条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换言之,从文化话语理论和实践角度,中国应该如何提升和应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让变局中的世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转向?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国际传播/全球传播研究探讨[414]。然而,由于长期受西方强势话语的影响,学界对本土话语的能力和特性关注不够,认识相对不足[1516],而且有些学者被经济意识、国族意识、国家利益意识过度束缚,忽视了对地区、国际、全球的困境以及国际秩序变革的机遇和人类未来共同福祉的考量,因而,对于全球传播的中国利益、个别层面、特殊技巧考量有余,而对于全球传播的系统性、全面性、民族文化性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的全球性关怀不足。

本文提出:(1)当代中国话语具有一系列优秀且重要的文化品质和规律,可以成为消解人类困境和矛盾的重要基础和资源。这些特质包括“自主创新”的运动定律、“整体全面”的认知视阈、“辩证联系”的思维方式、“平衡和谐”的交往原则和“言不尽意”的沟通策略。作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引导、约束、支撑、维系中国人的话语实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中国话语实践的成效,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全球的。(2)中国应该传承、依托、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财富,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传播体系,有效应对世界急迫难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本文将首先观察学界的相关情况,接着确立适合的理论框架,进而发掘当代中国话语的文化特质,最后筹划全球传播的中国战略。采取这样的进路,是为了呈现系统性、理论化、明晰的全球传播战略,并且保证这种战略具有中国的文化独创性。

二、 重新认识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及其价值

让我们转向当代中国话语,去挖掘其中有益于中国全球传播的民族文化品质。“当代中国话语”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交际实践。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它是对蕴含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的观念、价值、语言、符号等体系)和当代实践(如改革开放、民族复兴运动)内容的交际活动的理论表述。从“文化话语研究”[1720]的角度看,当代中国话语又是全球人类交际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支,其含有特殊的交际规律、规则、策略等,这些规律、策略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成为该社群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资源、工具和基础。

所谓话语(discourse)是指特定社群以语言和媒介使用为特点的交际实践[2021]。由此,我们可以讨论西方话语、经济话语、机构话语。与普世主义理论不同,世界上任何社群的话语实践,都体现、反映特定的民族传统,如语言、观念系统、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符号系统、媒介渠道、历史经验、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等,因而又可称复数的“文化话语”(cultural discourses),比如中国/亚非拉/东方/西方话语,它们集合构成人类交际(human communication)。由此看,话语和人类交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个体和总体的辩证关系。

而话语体系(discourse system)是指一个社群为了某种目标(如政治、经济、科技、艺术)进行话语实践所依赖的精神和物质统筹系统。其包括概念、价值、观念、符号、知识等“精神系统”和组织、机制、体制、程序、设备、技术等“物质系统”;作为一个社群的话语“能力”(competence),其构成、支撑、指导、制约着话语实践,因而影响交往成效。显然,话语体系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义,如发展中世界文化、亚洲文化、中国文化等,也可以根据特定文化框架下的不同社会领域来定义,如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还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以民族文化定义的话语体系,并非完全独立和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社群的话语体系形成一定的异同关系和权势关系,就如同它们在具体的话语实践一样。换言之,话语体系是关系性的,而且是在通过话语实践变化发展的。以下,我们就从体系的角度尝试勾勒当代中国话语的特性和特点,不求全面,但尽可能地以全球传播意义为导向来展开。

(一)“自主创新”的运动法则

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宇宙的本质特点和根本事实是变易[22],即世界万物都在变化发展之中,生生不息,新新相续。中华文化的这一观念,不仅对于认识和指导当代中国话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纠正西方关于中国的认知错位也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因为长期以来,西方政府、媒体、学界往往用老眼光看待中国,无视中国的变化发展)。

那么,首先要指出的是,中国话语实践,包括其内在的体系,总是随着国内外语境演化而嬗变,形成了不同的话语主题和形式,但始终保持有内生主导力量。文化层面上,鸦片战争以后,形成了“革命斗争”的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经济建设”的话语体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文化自强”的话语体系[2325]。社会层面上,比如在外交领域,主题上走过了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在国际传播领域,走过了从“红色中国”“开放中国”到“全球中国”的转型[2627]。

中国话语创新具体事例也层出不穷。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不断推进融合。省级党报形成覆盖多媒体的新型媒体集团,在报纸、“两微一端”等平台积累资源。跨区域联动报道实现新闻产品的多面多点传播。借助Kwai(快手海外版),古筝、陶艺、茶具、花瓶、竹沙发等成为全球响亮的中国文化符号。美食博主李子柒的自媒体短视频在YouTube上的订阅用户量已超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电视台(BBC)的订阅用户量,更是远超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订阅量。2019年5月30日,中国国际电视台女主播刘欣应约与福克斯商业频道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就中美贸易等相关话题进行长达16分钟的公开辩论,之后美国福克斯电视台(FOX)、《纽约时报》(NYT)、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电视台等西方媒体播发新闻报道及评论近2万次,全球社交网络转发和点击率超过126亿次。这不仅开启了中美媒体直接交流对话的先河,而且又因为这一行动使得西方媒体接棒传导中国声音,中美媒体互动交流[28]。

全球传播的格局和秩序,没有破就没有立。那么,只要中国话语继续增长、不断创新,并始终积极参与地区、国际和全球交流互动,就一定可以改变人类当下和未来的困局。

(二)“整体全面”的认知视域

与西方的原子主义观念不同,中华文明自先秦时期即有宇宙统一、万物联系的概念,形成了世界的完整性、统一性的直觉,包容、形象的观念,即所谓的“整体观”[29]。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经·四十二章》)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历史上,这种形象、整体的概念,显然对中华文明独特的汉字、中医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30]。

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世界胸怀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于 2017 年 2 月 10日被首次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在2021年4月22号“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讲道:“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又例如,中国的国际进口博览会、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医药抗击全球疫情、国际农村减贫事业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彰显了中国人的整体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

对于当今新自由主义甚嚣尘上、西方霸权主义撕裂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贫富差距的情形,中国的整体全面包容的观念在全球传播工作中,应该可以成为帮助世界消除偏见、隔阂,吸纳、联合各种因素和力量的法宝;同样,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避免“媒介中心主义”“语言中心主义”和发展融媒体、全媒体的重要性。

(三)“辩证联系”的思维模式

古希腊形成了以逻辑为基石的思维方式,而中华文明以直觉、形象为中心,追求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五行、八卦学说都反映了这种归纳和象征事理的思维,反映出辩证地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法[3132]。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五十八章》)。传统中医理论也反映出这种辩证思想方法:“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

在当代中国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善于发掘和利用事物的两面性、联结性、镶嵌性、转化性、相对性、相生性、相克性等,尤其是在逆境或矛盾的情况下,常利用其来超越或战胜困难,化危为机。在治国理政方面,中国有许多辩证统一的观点和表述,比如: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类似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体现出对于“中与外”“近与远”“总与分”“本与流”“立与破”的关照[33]。尽管霸权政治、分裂对抗、发展赤字、环境恶化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难题,但是中国却看到了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传媒去中心化、人民心向和平繁荣等有利因素和转化希望,适时推进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议。

显而易见,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矛盾的本质和关系,而且还有促人乐观处事、积极进取、直面矛盾、化解危机和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在全球传播过程中,我们在弘扬中华智慧的同时,可以把这样的思想方法作为应对当今世界诸多难题的重要手段。

(四)“平衡和谐”的交往原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礼尚德的社会。与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力、公正和关爱的西方道德传统相比,中国伦理更加重视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懂得礼让,宽恕待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同时,“中(庸)”与“和”的原则一脉相承:在两极中取得动态平衡,或求同存异,实现总体和的目标。

中华民族自始至终坚持多元一体的身份认同观念和立场[34],便是这种行为准则的最好例证。大型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东南卫视)一方面批判“西方中心论”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等错误言论,另一方面积极展现: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立场,将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9899万人脱贫,不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也为世界减贫作出巨大贡献[35]。中国人常讲“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各国人民共享的理念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伦理观。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中强调:“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需注意,“和”,不是无原则的“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中国似乎成了“第一个”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为此,以欧美为首的国家率先将“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帽子扣在中国头上。这种情况下,中国率先在网络上就新冠肺炎疫情的溯源活动发起了一份联名签署活动,近2500万的网民积极参与,签署这封联名信函,并将信函转交给世卫组织,要求对德特里克堡以及美国遍布在世界的两百多个试验基地进行调查。2020年11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其推特上发帖谴责入侵阿富汗的澳大利亚士兵在驻军期间对阿富汗平民、儿童的暴行,并引用了一幅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的漫画予以讽刺。

当前,西方强国为维持其世界霸主地位,极力压制阻挠排挤中国,分化异己国家和民族,搞安全同盟小圈子,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了人类社会的分裂。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消减强权,创造和谐,阻止地球家园滑向深渊。那么,“平衡和谐”的中国交往原则应该成为我国全球传播的核心价值,以此来积极、适度、平稳地处理世界问题和化解矛盾。

(五)“言不尽意”的构建策略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有尽意无穷”,这些中国古语一方面显示了中国人对于言语局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语言传意潜力的领悟。很显然,中国人关于语言与意义之间关系的见解不同于西方,我们认为语言和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的言语常常具有间接、含蓄的特点,中国人为什么谨言慎言,中国话语策略里为什么有“声东击西”“虚实相生”“弦外之音”“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说。当代中国话语充满古语、谚语、俗语、成语、诗句、网红语等,这也是言不尽意的规则作用下的一种表现。下面是一些实例:

例1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纯而又纯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管控。最关键的是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

例2 中国和美国都是伟大的国家,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36年前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始终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取得了历史性进展。(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的欢迎仪式上的致辞》)

例3 世贸组织的发展中成员是按照何种标准来确定,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的,应由广大世贸组织成员协商确定……现在中国有句很网红的话叫做人不能太“美国”了,我们希望美方有些人能够深刻反省一下。(2019年 7月29日 外交部例行記者会, 华春莹:《单方面行动?做人不能太“美国”》)

例4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华为涉嫌在一些国家从事间谍活动,特别点名窃取德国、英国等国的知识产权。对此,华春莹回应: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总是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同样的话题。我看蓬佩奥先生现在的行为举止,非常像祥林嫂。只不过祥林嫂唠叨的是一些无害的废话,而蓬佩奥先生叨唠的,都是有毒的谎言。(2019年12月3日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华春莹:《蓬佩奥好像祥林嫂 不过他叨唠的都是有毒的谎言》)

像这样当代话语中的古诗、成语、比喻,甚至创造的(网络)新词,都是中国人诗性的传意,给对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跨文化交际中,它们因为含蓄、混沌而不至于会明确冒犯对方,又因为文化的藩篱往往迫使对方进一步学习交流。言不尽意的沟通策略是中国全球传播应对敏感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 全球传播:中国的责任、原则、要求

全球传播,没有全球统一的模式,其是不同文化的产物。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内,全球传播与本土传播,好似一个硬币的两面,因为对象不一样,所以内容形式也不同。极为重要的是,作为国际传播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世界大国的全球传播是影响国际传播秩序的重要因素。如顺应全球利益的全球传播,则造福人类;如妨碍全球利益的全球传播,则祸害人类。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上升,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中国(的全球传播)负有不同一般的国际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

面对世界的严峻挑战和机遇,新时代的中国全球传播必须遵循不同寻常的原则:一是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倡导中国世界主张,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将全球传播作为中国本土传播的简单延伸,中国全球传播可以反哺本土传播;二是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主义理念,维护人类和谐共存,反对世界分裂对抗。

这项工作应该满足两个基本要求,或者说要达到两个基础水平。一是必须让国际社会能基本理解我国的主要话题和基本态度,因为即使在本土的文化圈里,也往往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理解。这就要求在内容和情态方面用对方能够识别的表达方式来达到这一标准。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积极影响国际社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因为仅仅让对方理解并不完全是我们全球传播的目的,在当今文化多元世界里,我们的交际工作必须或多或少产生一些正面效果。当然,我们应该不断力争的目标是让对方一方面理解我们的观点和愿望,另一方面还在行动上相向而行,彼此共建共享共赢。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重视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通过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习近平主席2021年“5·31”讲话,为加强我国全球传播能力建设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 中国全球传播的行动策略

为了让世界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理想,中国应该借鉴、依托、弘扬、创新自己民族文化话语体系中的优秀品质,将其融汇在全球传播的策略系统之中,以使当代中国话语成为一支独立、高效的话语体系。

第一,体系维度上,统筹部署各种层次环节,整合协调各种内容形式,以实现全球传播效力的最大化。

目前我国的全球传播在组织、机制、步调的管理安排上还有很多缺陷,全面、系统、协调地提升我国的全球传播能力势在必行。比如,中国媒体作为信息使用源、订阅用户平台,在国际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媒体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36],这意味着:有必要壮大媒体平台的阵容,以增加在世界最大媒体企业中的比重;有必要增强网络媒体传播功能,以提升中国渠道的信息获取率;有必要加快规模化信息传播布局,以扩大媒体平台的订阅用户量;也有必要加强媒体传播能力的管理,以维系传播队伍的不断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从整体全面的视角看,为了实现我国全球传播的洞察力、踐行力、吸引力、亲和力、公信力、说服力、感召力、引导力、影响力的综合提升,扭转目前被动弱势地位和状态,我们应该创立中国全球传播的“一盘棋”“交响乐”。这就要求:体制上,国家上下相关部分和组织多位一体,互联互通,多元联动;组织上,人员团队的培养、使用、管理有序部署;信息上,多元统一,资源共享;符号上,丰富多彩;质量上,精益求精;议程上,合理有效;媒介上,融合全面;监测上,健全准确。

第二,视野维度上,展现最广阔的境界、最宏大的胸怀,以凝聚国际共识、增进人类共情、实现世界合作。

目前,学界业界关于全球传播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似乎认识不清、理念不一,这反映在传播内容的片面性和单一性上,也反映在动机的自利性和国族性上。

从整体观、天下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全球传播应该放眼世界全局,关怀人类未来,坚持全球视角、全球观念、全球利益,超越国家、地区界限和利益,超越当下、短期界限和利益,以扭转盛行的自由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与此一脉相承,中国的全球传播应宣传、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描绘世界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蓝图,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该从历史、文化角度,全面、动态地展现中国形象,而且要注意塑造具有世界意义的“全球中国”。在内容上,须改变过去跟随西方关注焦点的倾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环境、战争问题上。

第三,动态维度上,持续自主创新发展,以推动全球话语格局变革秩序转型。

中国关于变化发展的智慧,应该促使我们在全球传播事业上积极求变求新。理念上,我们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借以中华文化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不断生成新范畴、新概念、新标准、新方法,以对冲主导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主体上,不仅国家、组织、团体要上场,而且个人也要参与,要多元上场,尤其是鼓励民间参与传播;另外,还应该增进、疏通中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主体交流。内容上,持续增添中国、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以相对减少西方国家的容量占比。这尤其要生产日常的、不同寻常的生活事件。自媒体博主李子柒展现的田园风光饮食生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发布的云南大象迁徙视频,都是值得借鉴的事例。媒介上,要探索信息技术、网络空间的变通,尤其是社交媒体、大众媒体方面,以扭转传播工具的弱势状况。渠道上,努力拓宽优化中外交流的平台和模式。

第四,伦理维度上,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立场,消解文化霸权,营造文化和谐,以争得世界各民族共存共赢共享。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建双赢,一直是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主导方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因此也为我国的全球传播指明了方向。中国古代文明在亚洲占据了意识形态高峰,这一史实又为当代中国全球传播事业提供了极好的历史经验。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理论指导滞后、全局部署松懈、传播能力限制等原因,中国全球传播的核心价值原则尚不突出、不明确。

那么,在当今加速分裂对抗的世界里,中国全球传播应该坚定地继承和弘扬和睦、和谐、和平的中华文化传统,高举文化多元和谐共存的旗帜,倡导并实践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共建双赢的方针,同时,也必须与强权政治作斗争,反对“新冷战”、搞“小圈子”的做法。比如:在内容上,要更多地声张仁义、共情、大爱、宽容、慷慨、谦让等主题,叙述和平、和睦、和谐的故事;在表达上,更多地运用谦卑、委婉、温和的符号。

第五,思辨维度上,运用积极主动、灵活变通的方法,以化解人类危机、世界矛盾,燃起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希望。

国际传播“西强我弱”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我国的全球传播事业还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也应看到我国综合国力提供的优势、信息技术进步产生的可能、世界多极化带来的机遇以及文化多元化蕴藏的资源。那么,中国的全球传播应该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在发挥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学习和利用不同文明的传播技术,不惧攻击污蔑,抵抗强权,转化冲突,创新发展,坚守希望。

第六,模式维度上,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式,以使信息充盈时空,适应、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受众。受众参差不齐,但技术日新月异,工具多元纷繁。我们知道,往往符合西方刻板印象、展示负面形象的中国故事,才能被西方民众接受,比如反映过去中国生活落后、艰难的影视作品在海外受到关注,但反映中国发展崛起的影视作品却无人问津。如何在操作方式上对此加以应对,可以说是一种挑战。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可视化技术,采用借船出海、借口发声、联合出品等方式,让中国全球传播能够精准对接国际社会的结构,紧密跟踪世界局势的发展。迄今已有多种特殊模式展现出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建立调频广播(FM)台;乌合麒麟(主创付昱)以漫画配外文形式展开全球传播,为中国发声显像;2016年4月,澎湃团队发布讲述中国故事的英文产品《第六声》(Sixth Tone),将受众定位在全球“中国观察家”或者说“中国粉丝”上,尤其是海外年轻一代;2019年7月,CGTN英语频道主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Chinas War on Poverty)在美国公共电视网南加州电视台19:00黄金时间播出,该片由中美合作拍摄,英语频道进行内容把控,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主持撰稿,这是美国主流媒体首次播出深度介绍中国扶贫的电视专题节目,总观看量超过600多万次[37]。

第七,沟通维度上,激发世界各民族不断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索创造意义,让交流取代交火。在全球传播中,我们的故事常有讲不清、传不远的难处。外事活动中,我们常听到以中国诗词作答,但对方可能完全不知所云。究其根源,这在于不同文化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的体验和认识上,话语意义不稳定,要求交际者双方不断(重新)塑造。因此,一方面要逐步在认知上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话语的意义生成与理解的特殊规律及背后的理念(“言有尽而意无穷”“听其言而察其行”)。另一方面,要适时适地运用言不尽意、虚实相生、声东击西的策略以应对复杂或敏感问题,还要以此激发不断对话的需求,以使相互交流成为国际关系发展、人类社会交往的常态和常规,让世界不同文明持续对话批评,互学互鉴,共同探索创造意义,让交流永远替代交火。

鉴于世界文化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化解矛盾的必要,中国的全球传播应采取“中国故事,世界表述”“世界故事,中国表述”的策略。美食博主李子柒的自媒体短视频,可以说是“中国故事”(一位中国女孩在中国田园运用中国食具烹饪中国饮食)的“世界表述”(女性在田园运用食具烹饪饮食)。New China TV 于 2020 年 4 月在海外平台上发布的视频《病毒往事》,则可以说是“世界故事”(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表述”(兵馬俑对话自由女神)。

五、 结 语

贫困、核武、环境危机继续威胁人类未来,而当今世界却加速走向分裂对抗。作为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富有智慧品质的民族,中国有义务也有能力通过全球传播加以有效应对。

本文以“文化话语研究”“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为框架,在分析评判国内外主流传播学局限性之后,首先提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典型品质可以作为中国全球传播的重要条件和资源,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套系统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各项策略、措施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全球传播的发展战略,实质也是其话语体系的建设战略,换言之是其能力提升战略。此战略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达到。而检验这一战略,包括其中的具体策略任务,也同样取决于实践的结果。

ARTNER A.Can China lead the change of the world?[J]. Third World Quarterly,2020,41(11):18811899.

[2] JAWORSKY B,QIAOAN R.The politics of blaming:the narrative battl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over COVID19[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21,26(2):295315.

[3]  SVYRYDENKO D,STOVPETS O.Cultural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of modern China:in search of the cooperation models across the global world[J].  Future Human Image,2020,13:102112.

[4] 陈龙.战略竞争框架下的美国遏华国际传播策略探析[J]. 社会科学,2020(7):127135.

[5] 冯小桐,荆江.“新冷战”话语体系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应对[J]. 对外传播,2020(12):1416.

[6] 韩德勋,赵士林.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之辩再思考[J]. 全球传媒学刊,2021,8(4):120134.

[7] 胡羽佳. 全球传播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逆袭路径探析[J].  声屏世界,2021(4):1416.

[8] 胡正荣,田晓.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分层、分类与分群[J]. 中国出版,2021(16):37.

[9] 匡文波. 数字平台如何影响中国对外传播:后疫情时代中国网络媒体全球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5):511.

[10] 刘滢. “全球中国”视域下媒体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新思考[J].  新闻与写作,2021 (9):6974.

[11] 张君昌.冷静面对新冷战思维 着力构建全球传播体系[J]. 国际传播,2017(1):4454.

[12] 田泽中. 全球一体化环境下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  传播力研究,2020,4(8):2123.

[13] 张桢,庄严.百年变局下有效应对西方舆论战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J]. 兵团党校学报,2021,191(4):5660.

[14] 郑保卫,王青.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传媒观察,2021,452(8):1319.

[15] 贺静. 我国全球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J].  科技传播,2021,13(16):8183.

[16] 李伟荣.新时代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溯源、现状与路径选择[J]. 中国文化研究,2021(3):3543.

[17] SHI X. 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5.

[18] SHI X. Chinese discourse studie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14.

[19] 施旭.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 施旭.文化話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M]. 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21] 施旭.什么是话语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22] 张岱年. 中国哲学史大纲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3] 何田田.国际法秩序价值的中国话语——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法商研究,2021,38(5):6173.

[24] 李福岩.启蒙思潮与中国现代化发展话语体系之演进[J]. 理论导刊,2017(5):4346,56.

[25] 马忠,薛建航.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斗争话语的历史演进及思考[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4):125132.

[26] 史安斌,张耀钟.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J]. 全球传媒学刊,2019,6(2):2638.

[27] 杨明星,周安祺.新中国70年来外交传播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方位[J]. 国际观察,2020(5):107133.

[28] 罗青,方帆,毕建录,等. 中美主播跨洋对话的全球传播效果——一次中国全球媒介事件的案例分析[J]. 全球传媒学刊,2019,6(3):132147.

[29] 高晨阳.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模式及其评价[J]. 文史哲,1988(6):3438.

[30] 吕嘉戈. 中国文化中的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J]. 中国文化研究,1998(1):2530.

[31] 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J]. 社会科学研究,2017(3):126133.

[32] 王树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特征辨析——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之一[J]. 学术月刊,1990(2):15,11.

[33] 何锡辉,王芝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话语蕴含的辩证思维[J]. 思想理论教育,2021(3):3237.

[34] 励轩.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百年演进历史[J]. 民族研究,2021(3):114,139.

[35] 杨青.因势制变 提升对外传播话语权[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9):2527.

[36] 贺敬垒,马文学. 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构建:主要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423428.

[37] 邓德花.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国际传播策略——以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J]. 传媒,2020(17):7678.

Chinese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a Turbulent World: Its Capacity and Strategy

SHI Xu

Schoo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iscourse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Global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countries to engage in inter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Currently the world is in the midst of fierce confrontation and division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only exacerbated the human existential crisis. How can and should China, now a rapidly rising world power, use global communication to try and avert this sorry state? The present paper first argues, from a 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 perspective,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discourse possesses special qualities that can serve as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for confronting the plights facing humanity: the law of independent-innovative motion, the ho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worldview, the relational-and-dialectic way of thinking,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harmony and the trope of making-meaning-beyond-form. Drawing on th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then expounds a Chinese strategy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to form an integrative national network, to adopt and practice an inclusive worldview, to advance productivity and creativity, to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empathy and harmony, to mobilize dialectic thinking, to make full use of forms and tools of expression, and to exploit poetic ways of meaning-making.

West-centrism; 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 culture; discourse (system); ac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谁远谁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