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

2022-05-30何兴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新时代知识产权

何兴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依靠高质量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新时代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核心竞争力指标。国家、社会、企业都急需大量既懂科技、管理,又懂经济、法律的高质量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承担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任。文章围绕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为目标、“两段制(3+2)协同交互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24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可以说,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基础,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创新就不可持续。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球经济、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自主知识产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也成为社会的急需。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紧密对接国家、社会和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1]。

一、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始于2003年,迄今已有10批71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其中大部分设立于2011年之后(2011年10所、2012年25所、2013年17所、2017年10所)。在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蓬勃发展,全国32所高校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系),其中5所为“双一流”入选高校,形成了知识产权本科、硕士、博士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创新的需求,我们也发现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与国家、社会、企业的需求还有差距。例如,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本科教育阶段主要以法学学科为基础,学生的理工类、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知识缺乏;知识产权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较为零散,逻辑性、实用性不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参与课外实习、实践的机会不多,应用实践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师资力量匮乏等。具体问题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目前,知识产权不属于一级学科,当前本科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大多归属于法学门类,培养目标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模式。“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产权专业等同于知识产权法学,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忽略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的拓展。“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尽管强调了知识产权的交叉学科性质,但受学制和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什么都学,却什么都没学好。这两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满足各方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受所属学科、学院等体制机制的影响,各高校多是以法学教育为参照,以规定的法学核心课程为依托,适当加入一些知识产权管理和应用的课程组成知识产权专业的培养体系,与法学培养近似。例如,法学专业中的知识产权法课程在知识产权专业中被细分为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并没有突出知识产权专业的特色,无法满足各方需求,从而使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很好的匹配度[2]。

(三)应用实践环节严重不足

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是众多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共识。知识产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很多概念、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消化。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现行的知识产权专业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以课堂授课为主等问题,基本上是教師讲、学生听的模式,导致培养的学生善于纸上谈兵,实践实际能力弱。另外,尽管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实习环节,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少、实习时间短,实习单位往往不会让学生深入具体的实践岗位中,走马观花的现象较普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制约了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四)师资结构比较单一,复合型师资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师资组成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以法学专业教师为主、其他专业教师为辅,基本能满足日常教学的要求。但受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限制,当前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教师往往要求博士毕业,而且基本都是一毕业就直接任教,缺乏实践经验。而真正具备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例如从事知识产权实务的法官、律师、专利代理师等,往往由于工作忙碌,无法像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地传道授业。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就是师资队伍中没有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经验的教师居多,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居多,懂科技、管理、法律的复合型教师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知识产权文化与普及教育效果不理想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曾对11所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上过有关知识产权课的学生不到这些学校学生总数的5%[2]。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课程大多面向法科生开设,只有少部分学校将知识产权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开放,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群体对知识产权缺乏认知,知识产权文化影响力还不够,也影响着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二、围绕需求探索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应用型人才也越来越符合各方的需求,尤其是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理想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应当是法律、管理、经济、科技领域复合型人才,学校应结合就业行业特色对知识结构设置各有侧重,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对于一名本科生来说,大学四年时间很难通晓全部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培养出符合科技创新、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并做出了工作部署。为适应高质量发展主题,解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短板弱项,本文结合某地方综合型大学的背景和多学科的优势,提出以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为目标、实施“两段制(3+2)协同交互式”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根据国家、社会、企业需求系统考虑人才培养定位

采用3+2[3(理工科课程)+2(法学和知识产权课程)与3(法学课程)+2(理工科和知识产权课程)]两段制五年制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知识和知识产权理论与应用能力,能在知识产权相关领域从事咨询服务、经营管理、运用保护、宣传推广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经过五年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公检法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国家机关,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和评估机构以及其他与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新科技企业等。

(二)设置模块化课程,构建协同交互式的课程体系

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素质应当是多学科的知识构成。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够很好地满足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需求[3]。例如,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通识教育类课程模块、理工科类课程模块、法学类课程模块和知识产权类课程模块,具体知识所占比例可根据高校特色和各方需求进行调整。教学过程可实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交互[1]。应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机构等的协同互动,更为广泛地设立实践基地,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便利条件和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三)拓宽知识产权学科平台

人才的高质量培养需要依托于学科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很多开设有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仅参照法学专业来建设,投入远远不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大知识产权专业的投入,积极建设知识产权实验室、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平台,通过平台协同校内相关学科、校外力量,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合作与共赢。

(四)组建跨学科协同交互式的教学团队

随着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化趋势明显,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对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术业有专攻,高校从事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领域都很熟悉,因此组建跨学科的知识产权教学团队就很有必要[4]。理论教学方面,针对当前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普遍来源于法学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问题,高校可通过院系间的资源共享,协同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将理工、经济、贸易、管理等领域的师资引入知识产权教学团队,形成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可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访学、挂职锻炼,校内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师可以广泛参与理工科教师的课题和项目,加强理工科知识的积累。高校也可采取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将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识产权人才引入师资团队中,通过专兼结合,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五)推广知识产权文化与通识教育

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上,知识产权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已初步形成。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还应该在知识产权文化普及上做一些工作。例如,高校可通过在全校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或是针对理工科专业开设知识产权必选课,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通过利用国际知识产权日举办各类知识产权活动丰富知识产权文化。

三、构建高校知识产权“两段制(3+2)协同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型

(一)模型的要素组成

模型的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理念、办学平台、产教融合、考評体系、实践实训、师资队伍、教学组织、课程体系等八个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二)模型的多元组合

高校人才培养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该目标定位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等内容。如果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放在平面坐标系中,不同的坐标值就构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采用3+2[3(理工科课程)+2(法学和知识产权课程)与3(法学课程)+2(理工科和知识产权课程)]两段制五年制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见表1所示,进行校内二次招生,实施多元组合,培养能在知识产权相关领域从事咨询服务、经营管理、运用保护、宣传推广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

(三)模型的协同交互框架

1.校内的协同交互

(1)课程的协同交互。根据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可根据具体二次招生生源,进行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如表2所示。

(2)教师的协同交互。根据知识产权学科特点,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的优势,组建由法学、管理学、工学等领域教师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教师的人事关系可以集中在知识产权专业所在学院,也可以分散在原学科所在学院,这种协同交互的模式可以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同时,高校的科研工作也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全程参与,从课题指南、立项到最后成果,都需要有知识产权的元素。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可以一开始就参与理工科教师的科研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产权保障。

(3)资源的协同交互。目前,知识产权不属于一级学科,专业多数设在法学院,相对来说,相关各种资源、平台比较匮乏。综合型大学应充分整合学校机关,例如科研院(多数承担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图书馆(多数承担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职能)、工业研究院或合作发展处(多数承担知识产权转化职能)等部门单位的力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例如,图书馆涉及的知识产权数据平台可以提供给知识产权专业学生使用,科研院、工研院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评价可以由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来承担等。

2.校内与校外的协同交互

(1)产业发展与培养特色的协同交互。每所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有自身的特色,例如有些高校的毕业生研究能力强,有些高校的毕业生实务能力强,因此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很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当地的产业发展,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浙江省近年打造“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两个科创高地,围绕这样的产业布局,如果能使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学生通过二次招生进入知识产权专业学习,并完善相关课程的设置,那么知识产权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可能会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2)理论教学與实践训练的协同交互。知识产权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无论是知识产权的创造、维护,还是知识产权的运营、保护,都需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具有较强的实务能力。高校作为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高校现有知识产权师资大多为高校博士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实务能力相对欠缺,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外实务专家、校外实习基地等资源,协同推进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例如,专门选取知识产权专业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仲裁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聘请专业律师、专利代理师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形成校内校外协同交互、理论与实践交互训练的培养过程。

(3)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协同交互。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要随着市场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在进行适当的调整。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该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避免闭门造车;人才培养过程要有校外导师的全程介入。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不会与社会脱节,形成良好的无缝对接。

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以高质量为目标,充分融合国家、社会、企业所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类资源,培养好既懂科技、管理,又懂经济、法律的高质量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 参 考 文 献 ]

[1] 周蓉.“理工+知识产权”高端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经贸实践,2018(24):227-228.

[2] 曾培芳,叶美霞,刘红祥.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227-230.

[3] 邓建志.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7(11):77-83.

[4] 李晓秋,刘海石.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研究:以“校企对接工程”为导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11-11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新时代知识产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