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古意”说初探
2022-05-30吕陶思源
吕陶思源
摘要:元初画家赵孟頫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热点,其提出的“古意”说经过国内外许多位学者全方位的解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梳理“古意”形成的直接与间接原因,在众说纷纭之中试图回归到“古意”纯粹的状态,结合赵孟頫的绘画实践梳理出“古意”说的本质。
关键词:赵孟頫;古意;本质
一、“古意”说的提出
赵孟頫作为元初文人,诗书画艺无不绝,其提出的理论主张引起了当时和之后百年画坛的讨论。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古意”说,其说通常认为出于下面这一段文字:“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1]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几点信息:第一,画好不好和古意有关,只有技法没用;第二,“用笔纤细”“傅色浓艳”和“古意”是相反的;第三,“简率”接近“古意”了。
除了这一段文字,赵孟頫的一些题跋也提到了“古”:“予自少小爱画,得寸缣尺绪,未尝不命笔模写。此图是初傅色时所作,虽笔力未至,而粗有古意。”[2]“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3]“唐人善画马者甚众,而曹、韩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工之右耳。此卷曹笔无疑, 圉人太仆自有一种气象, 非世俗所能知也。”[4]
从这几段文字中可见,古与“气韵”“命意高古”“气象”“不求形似”是近似的,且即使技法有欠缺仍然不影响古意,这恰与最上面一段的文字相照应。同时,我们也能发现,似乎赵孟頫将古意与古人相提并论,是否“古意”就是“古人之意”呢?赵孟頫确实对晋唐画风有诸多推崇,其《红衣罗汉像》与《步辇图》的罗汉像极尽相似,也曾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5]但同样的他也是学习二王书法的佼佼者,他对汉代风格还作此评价:“自髙祖起沛去古未远,其气完而未散。”[6]因此单单以时间概念解释“古意”是不妥当的。现在学术界有人将“古意”等同于“复古”“仿古”,巫鸿《时空中的美术》提道:“‘仿古指的是自觉地重新使用古老形式的行为,和对进化式的风格演变过程的刻意逆转。”[7]由此可见“仿古”强调的是形式上的借用,但“古意”重在一个“意”字。画论中对于“意”的阐发已经不胜枚举,“意蕴”“意境”“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这些词语中的“意”都在为“古意”的“意”作注解。由此,笔者认为,赵孟頫提出“古意”说其实是强调通过模仿古人的笔意来达到追慕古人之人格精神的目的,从而实现与古人精神、情感的互动。
二、“古意”说形成的原因
赵孟頫为何会提出“古意”的理论呢?我们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寻其根源。直接原因指的是促使“古意”說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间接原因指的是其思想根源。
首先,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画者主要靠临摹传承,谢赫六法之一就是“传移模写”。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模式,实际上,图像语言具有继承性。丹托提出过一个“艺术界”的概念,即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艺术家的创作是在过去的艺术实践中所显现或隐藏的可能性中进行的,不可能凭空创新出毫无前人和传统影子的作品,更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时代。即使他极力避免使用到所谓的“古法”,却总是会“戴着镣铐舞蹈”。“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总带有前人艺术家创作的痕迹,或是题材、或是表现手法、或是创作观念。”[8]而赵孟頫有着大量临摹古人作品的机会,他也收藏了许多名家之作。他在临摹过程中兼采众长,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亲身体会使得他提出“古意”说令人信服。而南宋院体风已受到当时画坛的厌烦,为了重新找回高光时刻,赵孟頫上溯晋唐也是情理之中。第二,在元代建立之初,汉族士人游离于政权之外,政治上的失败使曾经拥有民族自豪感的他们心理失衡。在华夏族与夷族的对抗中,他们要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维护,争夺对中原文化的主导权。赵孟頫作为文化名人中的代表者,同时也处在“仕元”舆论的中心。他对汉文化有着深厚感情,肩负着维护汉文化的责任,又不能引起元政府的不满,因此避让开南宋文化推崇南宋以前的画风,使大家减少研究南宋文化,将注意力从怀念亡国上转移,不得不说是一石二鸟的策略。正如洪再新分析赵孟頫的书法复古时所说:“既可以超越南宋末年陈陈相因的院体作风,又能在追忆晋唐‘古风的口号下,团结广大的汉文化后继者, 更可以为他出仕元开脱责任。这是他在文化冲突中找到的解决自身困境的最佳方案。”[9]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思想与文化的根源上去探寻“古意”说提出的间接原因。其实,赵孟頫不仅在绘画领域表达了对“古”的推崇,在书法和诗歌领域也有“尊古”“崇古”的情怀。这种“崇古”的意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自先秦以来,中国人“言必称先王,语必道上古”,这就是将古人的言语作为一种真实、正确的经验看待。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私下里就把自己看成是商代的贤大夫彭祖。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认为向“古人”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鉴古而知今,从古代历史中可以推测未来。[10]不仅儒家“好古”,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也“好古”。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要求回到原始社会。庄子赞成老子的想法,但庄子认为“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倒退到小国寡民还不足够,他甚至更希望倒退到原始人穴洞而居、钻木取火,甚至情同动物的时代,在无目的的情况下爱人、仁人。由此可见,对先秦哲学家来说,“古”代表着淳朴和真诚,古贤、古圣与“道”紧密联系着,不仅他们的为人是最理想的人格显现,他们所言的道理、治国思想也是最应当遵循的。如此,从先秦时期开始形成的“崇古”思想逐渐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在艺术上即成为“托古”以求道统。这种“崇古”的心态在人们不满足于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艺术时更容易激发出来。
三、“古意”的本质
历来学术界对“古意”的解释集中于从时间概念和美学概念两个方面,前者将“古意”认为是追求以往的风格,后者将“古意”内涵化,与“古典”“古雅”相联系。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有不同看法,如天津师范大学的姜金军主张赵孟頫说的“古意”是一种简约和质朴的状态;邓淑兰则认为“古意说”实际上是在“借古创新”;还有学者认为,赵孟頫所提倡的“古意”是一种试图在蒙元文化冲突中,用宗唐之法来转移矛盾,使南北文化得以融合的尝试,从而化解了统治者对他的猜疑和遗民的轻视。[11]
显然,“古意”说有着非常复杂的内涵,我们无法把它概括为一个明确具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笔者在这里想回到原文,纯粹地从绘画领域讨论“古意”的本质。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这句话看上去赵孟頫批判了今人画风矫饰,没有古意,再结合他所说:“李唐山水,落笔老苍,所恨乏古意耳。”[12]他明确表示了对南宋画风的不认同。面对画坛颓靡的风气,赵孟頫肯定是想改变的,他所做的就是提出“古意”说,以此矫正。如王朝闻《中国美术史》中所言:“他所倡导的‘古意是针对当时画坛上张扬外露、俗媚取巧的画风而发的。所谓‘古意就是在创作中强调真淳蕴藉,清新典雅,即捍卫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这在当时有正本清源、培植信心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大多数画家的认可。”[13]同时也指出“古意”说明确的是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即绘画的品格问题。所以实际上“古意”重点不在于“古”而在于“意”,“古”不过是一个托词,承载着赵孟頫对文化繁盛的向往。高名潞先生说:“赵孟頫的‘意和‘气韵同苏轼米芾等重表现的‘意和晋唐兼重形的‘神均有共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14]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古意”实为中和之美。笔者认同这种观点,从赵孟頫的绘画实践中就能看出他集前人之大成而融会贯通。他在不同时期学习不同大家的用笔但不局限于模仿,而是加入自己的想法改造它们。在使用顾恺之的空钩无皴、董巨的披麻皴或者李郭笔法进行青绿或水墨绘画时,他的用笔都呈现出圆满冲融的特征,这可以说就是其矫正时人纤细用笔之弊所作的努力。趙孟頫试图解答关于笔墨的审美表现力的问题,却并未脱离物象,他的画法较为精工具体,与米芾等人的墨戏画大相径庭,甚至在一些文献记载中赵孟頫也表达过对于米芾画风的不喜。因此,我们可以说赵孟頫欣赏的是一种不过分的、恰到好处的感觉,即冲淡、中和之美。
至于一些学者所言“古意”说的实质是“托古改制”,笔者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哪一位艺术家愿意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否则他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他人做嫁衣。笔者很喜欢高名潞先生说的这段话:“赵孟頫脚下跨着两个时代的门坎,他的艺术和思想也必然带着新旧之间的平衡与斗争的色彩,而他的价值也正在于此。要求他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就同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不切实际。”[15]在朝代更迭之际,身份复杂的赵孟頫决然不能大谈特谈“创新”,他只能迂回地采取回溯的手段,
参考文献:
[1][2]清河书画坊12卷.卷十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书画题跋记24卷.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河书画坊12卷.卷五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佩文斋书画谱100卷.卷十六论画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式古堂书画汇考60卷.卷十六书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美]巫鸿,梅玫等.时空中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9.
[8] [10]李珊.赵孟頫“古意”说美学思想形成探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04):11-14.在引起大家共鸣的情况下悄悄找寻那个时代可以出现的新面貌。
[9]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262.
[11] 蔡尧.二十世纪赵孟頫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7(12):107-110.
[12] 佩文斋书画谱100卷.卷八十四歴代名人画跋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王朝闻.中国美术史[M].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32.
[14] [15] 高名潞.论赵孟頫的“古意”——宋元画风变因初探[J].新美术,1989(03):40-57.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