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雄阔 以形媚道
2022-05-30黄丹麾
黄丹麾
秀润刚健 两得其趣
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自然山水富有灵趣,常常被比作人的道德精神。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宗炳曰:“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2]画家图绘山水,正是为了“应目会心”“澄怀观道”,表现山水自然之美的目的是展示山水感性形象之上的理性意蕴。秦岭的山水画作品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的艺术化显现。
秦岭的山水画内涵丰富,形态异彩纷呈,题材多元,语言全面,修养深厚。我们从表现媒材上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另一类为以彩墨为主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以《拂林随雨密 度轻带烟浮》《云共山高下》《祁连早春》《空山钓碧流》《幽谷清泉》为代表;以彩墨为主的山水画以《元谋土林写生》《梵净山天生桥瀑布》《春山涌泉》《秋染玉泉院》(封二)、《秋染罗田》《翠接岚光》《飞泉鸣玉》《椒园古寨》为典范;如果从风格上则可以分为壮怀激荡和婉约秀媚两类,《云共山高下》《祁连早春》《空山钓碧流》《江山晴雪》《春山涌泉》《梵净山天生桥瀑布》《云凝翠空》《元谋土林写生》等作品属于壮美之类;而《椒园古寨》《秋染玉泉院》《西陵峡写生》(封三)、《清江源》(局部)、《飞泉鸣玉》则属于秀美之类;当然,也有些作品壮美与秀美二者兼而有之,如《恩施地心谷》《翠接岚光》《拂林随雨密 度轻带烟浮》等即属于此列。
险峻奇绝 崇高雄壮
秦岭的山水画作品在构图上不求“平稳”,而是在“险峻”处下功夫,这非常之难。正如宋代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所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就是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峥嵘岁月方显英雄本色。
秦岭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往往构图峻险,充满律动和奔涌之势,同时笔墨颇为雄强健力。比如,《云共山高下》从构图上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山石如横空出世般突现眼前。作者以一种坚凝雄壮的笔墨营造山石的形态与风貌,线条劲爽,下笔敏捷,以此凸显了山石的健锐、刚强和遒媚,墨色黑重、浑厚沉郁,深黑的云雾和阴灰的山石构成墨色的对比,画家以类似版画的黑白灰,对应笔墨的重、淡、浓,山石的留白之处隐约透出光感,昭示出秦岭先生并吞古今、融合中西的艺术理念。墨色于浓、淡、干、湿、焦之中,涌动出一种威压态势,大有黑云压顶、山雨欲来之感。于险峻之处下笔,在危绝之际施墨,必然构建出一种崇高、雄壮之美,由此衍生出道家那种敬畏自然以及天地有大美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山水清音 诗情画意
《空山钓碧流》的山脉沿袭了威压、险峻的构图之法,作者以雄健的笔墨描绘泰山压顶一般的崇山峻岭,重在勾勒山石的结构、肌理,山脉的边缘在笔法上使用了类似西画中的轮廓线,以条分缕析的构成形式展现山石的走向、脉络,树木渺小苍郁,河水平缓涌动,流淌于群山之下,与静穆的山石形成动静对比。该作笔墨浓淡相间,虚实相济,山脉环抱潺潺流水,留白之处营造出光感,中西合璧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借用唐代诗人李白《酬崔侍御》中的“归卧空山钓碧流”诗句,婉转地表达出恬淡洒脱的人生态度。
《祈连早春》以奔腾的笔法和涌动的墨韵描画山峦与云气,笔墨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留白之处光影荡漾,宛若交响乐章铿锵有力,犹如黄钟大吕正大高妙,又似一幕集舞蹈与音乐于一身的舞台剧怦然拉开大幕。全画充满动感和韵律,风起云游与汹涌澎湃之间,一幅祈连早春的壮丽画卷,让人身临其境般展示于观者眼前。画面远处的一抹黛青与近处群山的浓墨,形成强烈的色彩碰撞,凸显了冬春阴阳交替、宇宙轮转的盎然生机。
如果说以上作品是激越铿锵的打击乐,那么《梵净山天生桥瀑布》则是舒缓曼妙的轻音乐。该作描画的是贵州铜仁市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的梵净山天生桥瀑布。该画先以留白描写天际和白云,复以浓重的米芾笔意抒写三角形远山,瀑布自上而下顺势而流,两旁乱石叠出,杂树丛生,山石以淡雅的青绿为主色调,用轻松的笔墨点染而成,树木则以重墨写出。瀑布以留白绘成,与淡绿色山石形成动静对比。瀑布虽不大,但较为湍急,人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淙淙水声。瀑布上方即为天生桥,桥的右上方隐约可见淡淡云雾,给人以典型的小桥流水之西南景色。该作左侧用笔谨严,右侧用笔则较为疏朗,远虚近实,虚实相生,远小近大,前后呼应,山石润泽,苔藓浮生,老树遒劲,水急湍流,具有律动之美,给观者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陶醉之境,诗情画意之感跃然纸上。
《拂林随雨密 度轻带烟浮》以浓重的笔墨挥写树干,以湿笔淡墨描画天空云雨,留白之处尽显电闪雷鸣之势,密雨倾泻而下,使之随风摇动;大雨浇灌于地,顿时带起一片漂浮的氤氲烟雾,给人以雨急林寒之感,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和超然自得的逍遥胸襟和豁达情怀。
随类赋彩 人化自然
以上笔者主要谈了秦岭先生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下面再说一下他的山水画中的用色。《元谋土林写生》以大面积的橘红色润染山石,远山施色较为薄淡,近山则较为厚重,二者由此形成虚实对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不仅对山石的描绘超越了自然之貌,而且运用几何化的概括和变形手法对之予以相对抽象化的表现,使山石的肌理与纹路更加突出,以此强化山石的雄伟、壮观,从而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秋染罗田》先以湿笔和淡墨描绘远山,复以重墨挥写邈远的林木,浓密树林之下是以赭石描画的杂木,二者形成浓淡和虚实的变化。同时,画家再以大面积的赭墨和枯笔勾勒近处巨石,山石的留白处透出明显的光感,巧妙地借鉴了西画的语言和手法。山石之间穿插着由赭石和朱砂绘成的灌木,两条瀑布从山脉的夹缝处顺势而下,流入近景缓平清澈的深潭之中,河水反射出的光芒,预示了烈日的璀璨。一个“染”字意境全出矣!它概括了湖北黃冈罗田的多彩之秋,给人以美轮美奂的景色与心驰神往的艺术魅力。
《翠接岚光》以大面积留白营造的云雾,穿插于远山之间,凸显峦光之境,复以青绿描画左侧山峰,再用浓墨勾勒、淡墨皴擦挥写右侧陡峭的山石,以展示几何化的山石结构与肌理。近景为三组树木,中间树木以淡淡的赭墨构写,左右两株树木则以浓墨描画,三者形成明暗对比,宛如山间光影淋洒于树木之上。一弯小溪缓缓流过,既与远方的云雾相呼应,也与山石树木形成动静对比,该作清新静谧,给人以舒缓与安逸之感。
江山四季 心游万仞
我曾亲身前往湖北美术馆,现场观摩了秦岭先生的“江山四季”画展,并参加了由尚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的国际研讨会。陆机《文赋》曾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论及山水画四时朝暮的不同变化时曰:“春山艳丽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一川径隧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一山明晦隐见之迹。”[3]中国画最为讲究四季与四时的变化,该画展以“江山四季”为题,正是抓住了中国画审美的本质特征。而西方艺术家在印象派时代才认识到这一审美规律,这比中国足足晚了近千年。
秦岭先生的作品体现出深耕传统的理念,他的山水画中的破墨、积墨、厚重、结构、体块、光韵借鉴了“黑龚”“黑宾虹”和李可染的绘画技法;其绘画中的色彩则赓续了唐宋的传统。他一手伸向传统,在深研先贤笔墨图式的同时,亦走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酝酿佳作;另外,他将西画的焦点透视和光感等表现手法引入笔墨体系,进而做到中西合璧、融古创今。他的山水画既有北宗的刚健,又有南宗的秀润,既有中国画的气韵,又有西画的视觉冲击力。秦岭先生在多维的艺术向度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西润中、中西合璧。我们衷心希望他不畏艰险,砥砺前行,早日臻于“心悟于至道,书契于无为”之妙境,果如是,则幸甚!
参考文献:
[1][2]刘治贵.中国绘画源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29.
[3]潘运告编注.中国历代画论选(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228.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