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北京冬奥的“冰”和“雪”

2022-05-30赵建通

环境与生活 2022年1期
关键词:造雪雪道冰面

赵建通

历史上最环保的制冰方案

北京冬奥会的制冰方案是冬奥会历史上最环保的。

经过一系列测试活动、测试赛,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场馆的优质冰面受到国内外各项目选手们的好评。此外,北京冬奥会的7座冰上场馆的冰面,还具有环保、环境可持续性的特点,制冰方案从设计到执行,“绿色办奥”的理念贯穿始终。

据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新建、改建了7座冰上场馆、共9块冰面,均使用了环保型制冷系统和制冷剂,其中5块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4块冰面使用了R449A制冷剂。

在冰上场馆制冰方案的设计之初,原计划采用R507制冷剂,该制冷剂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使用,符合《蒙特利尔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但其GWP值(全球变暖潜能值)为3985,相对较高。

为使北京冬奥会的场馆更具有环保、可持续性,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专家的支持下,北京冬奥会积极研究制冷剂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当前实用技术,与国内外制冷行业知名专家多次会商讨论,确认了两种制冷系统可以选择:

一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适合常年制冰的场馆,如国家速滑馆等。

二是传统制冷系统,适合不需要常年制冰的场馆,如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天然工质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张信荣认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具有安全性高、能耗和运行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且全部热量可回收利用,是冰上场馆能源系统中最有前景的工质之一,可使场馆能源系统冷热一体化高效运行,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家速滑馆制冰技术方案有十多位院士、国内行业协会顶尖专家、建设代表进行反复论证,在与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制冰专家的讨论中,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被提出。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专家曾说,国家速滑馆使用国际惯用的环保制冰技术就能达到冬奥比赛标准。但经过18个月摸索,中方团队把历届冬奥会速滑馆制冷系统资料翻了个遍,对世界所有制冷剂优劣特点逐一分析,最终拿出了更先进的制冰技术。”参与国家速滑馆建设的工程师宋家峰说。

在创新的背后,环保考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据宋家峰介绍,北京冬奥会之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未在大型冰上场馆中使用过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二氧化碳制冷剂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GWP(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985倍。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可以提供70摄氏度热水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用途。相比传统制冷方式,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能效提升30%、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在传统制冷剂选择方面,当前国际相关组织,如美国空调制冷学会(AHRI),确定了现阶段全球范围内普遍使用的R507所对应的替代制冷剂可为R449A ,R449A的GWP值为1282,较R507降低了68%。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均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场馆,并将在北京冬奥会承办冰壶和冰球比赛。为响应“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三场馆在对设备供应商、设计工程师和服务提供商进行调研后,选择了R449A制冷剂。

制冷行业内专家说:“采用R449A制冷剂,是在不影响系统性能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向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的例证。”

国际奥委会一直十分支持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环保选择,相关官员表示,北京冬奥会冰上场馆采用了节能型制冷系统、环保型制冷剂,积极推动了国际奥委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使用,率先为世界做出了环保和可持续的示范,R449A制冷剂的选择,将使得北京冬奥会成为冬奥会历史上冰上场馆制冷剂GWP值最低的一届冬奥会。

自然雪和人造雪并无安全性区别

“当听说有对于人工造雪的负面评论时,我感到很惊讶,因为造雪本身就是办赛要求。况且,即便不是为了办比赛,造雪也是一种现实需求。”目前正在张家口赛区负责造雪、压雪、赛道塑型和维护等工作的北京冬奥组委特聘专家大卫·瑟拉图如是说。

“从全球范围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雪场都装备有造雪设施。”瑟拉图表示,造雪已然是雪场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

自1988年开始参与冬奥会竞赛组织工作,曾组织过600余场国际雪联世界杯比赛的资深雪上项目竞赛组织专家乔·菲茨杰拉德说:“北京冬奥会所用的造雪机数量和平昌、索契以及温哥华冬奥会基本差不多。正如冰球和花样滑冰场馆需要造冰,雪上项目场馆亦需要造雪。”

“虽然自然雪和人造雪在晶体结构上确实有差别,但他们都是水的冻结形态,所以我们总是能把雪道状况呈现得一致。”贝拉克林肯说,“运动员们在索契、平昌和北京冬奥会的高山滑雪赛道所面对的雪质都是一样的。”

由于自然雪中存在较多杂质,需要先进行清理才能使用。相比之下,人造雪则更為洁净。“事实上,用人造雪建造雪道,节约了很多机械和人力成本。”瑟拉图表示。

贝拉克林肯和菲茨杰拉德均提到,竞赛雪道技术指标的核心在于“密度”。无论是相对蓬松的自然雪,还是“紧致”一些的人造雪,最终都要通过大量工作压制到更高密度,以保证场地平整度在比赛全程不至于发生太大改变,影响公平性和安全性。

菲茨杰拉德表示,他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以人造雪为主建造的赛道“不安全”。

“据我了解,一些高山滑雪项目对雪道密度的要求高达750千克每立方米。虽然自然雪的密度大约是250千克每立方米,人造雪大约是400千克每立方米,但如果(在比赛中)摔倒,你始终是摔在同样硬的雪道上。”

贝拉克林肯则指出,高山滑雪之所以要把雪道变得密度更大更坚硬,也是为了让运动员更安全地滑行。

猜你喜欢

造雪雪道冰面
冬奥来了
在天然冰面上滑行
造雪小工厂
高山滑雪场电气设计探讨∗
稳中力求创新,思路源于实际
冰面精灵
不要在危险的冰面上玩耍
冰面上的魔幻之车——Zamboni
雪道整理员
圣诞造雪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