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一年来体育教育成效如何

2022-05-30丁雅诵陈炳旭

新体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双减

丁雅诵 陈炳旭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体育课程被挤压、体育教育边缘化等原因,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

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国家政策的持续出台、课程改革的逐步完善,体育教育受到更多重视。尤其是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文件)出台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双减”实施一年来,学校体育教育有何改进?学校与社会的体育衔接如何?体育教育还存在哪些难点?种种问题,仍需深入思考。

校园体育课有声有色

新学期开始,上海几乎所有小学都实现了“每天都有体育课”。

“有体育课、体健课、体活课,每天至少一节,还不包括大课间活动课等。”上海浦东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家长钱某告诉记者,很多运动类的课程还被放在了每天上午的“上课黄金时段”,不仅如此,自己还收到了学校平台发放的回家跳绳打卡通知。

去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中,将小学一至五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时数由“4、4、4、3、3”提升至“5、5、5、5、5”,周课时数超过其他各类基础型课程,仅次于语文。2022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也沿用了这一课时量,学校体育课程时间增长渐成定势。

每天都有体育课。

如今,各中小学校纷纷响应“双减”号召,增加体育课程时间,拓展体育锻炼形式,提升体育教育水平。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监测显示,目前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已经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有效保证,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质量得到提高。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全员上报制度,建立完善了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鼓励基础教育学校每天开一节体育课。随后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规定,体育与健康课时占比10%—11%,仅次于语文和数学,对学校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时,学业质量中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的体能锻炼,引导学生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从刚性要求上极大拓展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时间。

不只是在时长上变革,新课标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上也大刀阔斧地优化。新课标摒弃传统中小学体育课的碎片化教学方式,提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还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解决体育课“不出汗”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提高运动效果和教育效果。

江苏省淮安市一小学开设特色体育课:学骑独轮车。

在课后服务方面,不少学校開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在课后服务第二时间段,以俱乐部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菜单式的特色体育社团,开设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定向越野、健美操、皮划艇、网棒球等十余门特色体育课程。

从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如今,学校体育教育课时更多、质量更高、选择更多。

“体育大课堂”初显雏形

一边是校内体育课程日益丰富,一边是校外体育类培训忙碌异常。

在上海浦东三林体育中心,周末体育类培训呈现爆满趋势。从早上8点至晚上9点,网球场的两片场地每个时间段全部排满,足球场上各种培训班划分场地、轮番培训,篮球场和游泳馆也开设了青少年培训专场,以满足双休日突然暴涨的体育类培训需要。

“原来周末有不少小朋友要上学科培训班,现在周末不能上了,一下子都挤到周末过来,课排不过来。”网球教练小叶说,学员的总量没有增加,只不过要求的时间都挤在了周末。

校内是体育教育,校外是体育行业。随着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校

体育的局限也逐步显现:仅依托校园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供不应求的困境不可避免;以行政班为单位的集中式体育教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按照“专项运动技能教学应采用18学时及以上的大单元教学”要求,师范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技能上也无法与专业教练员媲美。因此,在学校力量之外,引入社会力量共办“体育大课堂”是大势所趋。

“身体尽量紧贴岩壁,帮助省力”“脚跟挂住岩石,维持身体平衡向上移动”……重庆市九龙坡区育才实验学校每周的攀岩社团活动,总能吸引很多同学驻足围观,跃跃欲试。

“借助区级各部门、协会的相关资源,我们不断引进和开发体育特色课程,拓宽育人舞台。”据校长刘淑兰介绍,在九龙坡区体育局、区科协、区武术协会帮助下,育才实验学校成立了攀岩、传统武术进校园等项目基地。

引入高水平专业师资,同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开发了街舞、轮滑等课程。目前,全区已建成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64个、全国青少年体育特色学校50多所,常年参加体育特色运动的学生超过15万人次。

引资源、借外力,在与社会力量的联动中,体育教育供需不匹配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北京市所辖的20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校、体育场馆或体育中心等单位合作,大大丰富了学生课余锻炼的选择。

体育课程分数提升,考试竞争压力依然存在。

四川省乒乓球协会通过组织比赛、培训教练等形式,推动乒乓球运动进校园,弘扬乒乓文化,培养了后备人才。

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以建设国家攀岩小镇为契机,实施“攀岩进校园”计划。全县11个乡镇实现攀岩学校全覆盖,吸引万余名学生接触攀岩、爱上攀岩。

此外,不少地方还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用丰富多彩的赛事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如山东青岛坚持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办赛、市级区级联合办赛、引入社会力量联合办赛,打造校际、区级、市级三级阳光体育联赛机制,推动赛事设计、经费保障、裁判教练等方面深度融合,每年举办市级、区级体育联赛和单項锦标赛150余项,累计参赛代表队4000余支,近百万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实现了“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

体教改革需久久为功

随着“双减”措施落地,学科类培训机构逐渐销声匿迹,以体育培训等为代表的非学科类培训异军突起。有数据显示,2021年体育培训企业注册量为7.8万家,同比增长108.7%。

飞速增长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家长们同样的焦虑。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与尼尔森IQ发布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7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报名体育考试项目培训班,仅有14%的家长“没有报任何体育培训班”。

虽然学校体育课程开足、资源支持到位,但指挥棒决定了家长们的焦虑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学科类培训被禁止后,学业补习受到限制,体育课程分数提升,考试竞争压力依然存在,种种因素作用下,许多家长把目光投入到体育培训中,“能抢一分是一分”。

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体质素养的波动性。观看体质健康数据,一个奇特的现象令人扼腕叹息:学生体质健康在中考体育前达到峰值,同时成为体质滑坡的拐点。

“全面发展”,是口号,还是共识?面对现实选择时,这个答案可以想见。学校要数字,家长要成绩,学生要时间,实质上能给体育的空间很有限。这需要社会弘扬、政府引导、学校关注,更需要通过常态化长效化体育教育机制,才能逐渐转变思维、促进行动。

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更高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能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

回看“双减”以来的体育教育,成效显著,问题不少,更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应引入家庭、社会等多样化主体,提供多元平台,形成多方合力,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多选择,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体育兴趣小组的辐射影响作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如何缓解体育教育场地师资短缺问题?应积极开发社会体育资源,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消费向学校开放,适当解决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按需引进体育师资,尤其是高校优秀体育毕业生和优秀退役运动员等,充实到体育教师和教练队伍中。

如何把握体育教育与竞技的关系?应发挥中小学校各自的体育传统与优势,发挥学校特色运动队运动员的带头模范作用,特别是在“教会、勤练、常赛”的过程中,以专业带动普及,以普及促进提高,以朋辈激励、朋辈引领促进学生体质水平的整体性提升、系统性升级。

如何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应丰富评价内容,倡导开展多元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动作表现、能力体现等的多方面检验,打破以往只对运动技术、体质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评价。

如何破解体质提升与全面发展的答卷?应发挥体育迁移价值,传承体育精神文化,将体育运动与集体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成长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体育强国、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

体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相信体育教育未来会更好。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双减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