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中寻觅(创作谈)

2022-05-30秋月

百花园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央大街萧红哈尔滨

秋月

20世纪80年代,我毕业于医学院校,成了一名医生。可以说,我这一生除了行医,似乎就没离开过文字。

小时候,我住在哈尔滨有名的中央大街西侧的东风街上。中央大街是一条百年老街,它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兴起的一条充满西洋风情的大街,街两侧多是巴洛克、哥特等风格的建筑。在20世纪初,香风十里的中央大街非常繁华,西餐厅、电影院、洋行、成衣铺、果子店、宾馆、书店鳞次栉比,满街走的大多是洋人,跑的是洋车,还有站在街角拉琴的流浪歌手。但是在我小的时候这些已经看不到了,只有老建筑还在,铺道的面包石还在。中央大街北端就是有名的松花江,我经常从中央大街步行到松花江畔。可以说,百多年来,这条街所有的建筑和经过的人们都是有故事的,它们已经进入我的心灵了。

哈尔滨是一座喜欢读书的城市。大概是受这个城市文化氛围的影响,我从小就养成了手不释卷的好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即便是网络传媒发达的今天,我仍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无疑对我从事文学创作是一种很好的滋养。

我除了读书之外,后来也开始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这本大书。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异地发现中央大街和我生长的环境是一座文学富矿,我在寻觅中不断地用文字记录着我的收获。我还参加了历史文化研究会,与同道们共同挖掘城史文化。

我们这个城市出现过一个很有名的人——我特别喜欢的女作家萧红。萧红曾住过的地方离我小时候的家很近,我对她的文学作品非常痴迷,曾多次在她家的后花园徘徊,也留意她在哈尔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处。萧红的文学作品不仅对我影响至深,而且让我对家乡这片土地更加热爱。

还有两位作家对我影响极大。一位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喜欢他为人和为文的淡泊、从容和明净。他那句“我悄悄地写,你悄悄地读”道出了老人家顽皮又舒朗的心态,也让我有时显现的浮躁情绪安稳下来。另一位就是我们的“本土”作家阿成先生,他出过四十多部书,我读过四十多部。他的作品幽默风趣又富含人生哲理,更重要的是里面包罗了很多哈尔滨早年的历史和文化,读书与读史并进。两位先生的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十年来,我去过亚洲、非洲、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去过我国的西藏、新疆、台湾等地,还去过北极地区。我甚至还迷上了自驾游,开着车到处游历,将沿途看到的风土人情、美好景色写进散文、游记中。

但我心中始终有个情结,希望有那么一天写故事,写我熟悉的人和事。

写这组小小说很偶然。2021年立冬那天,哈尔滨下“冻雨”,我待在家里和儿时的伙伴们在微信里聊天,不知怎么就聊到当年备受争议的人物老高太太和锅炉工老王,大家回忆起一些有关他俩的往事。这是两个很特殊的人物,一个是嫁过四任丈夫,他们都去世了,人们背后说她“克夫”,都躲着她;一个是家里有老婆孩子,却和老高太太有着人们眼里的“暧昧”关系。聊着聊着,我心中一动,这不是绝好的小小说素材吗?我飞快地坐到电脑前,一口气写下了近千字的《锅炉工老王与老高太太》。

我小时候是个“病秧子”,能给我解除痛苦的、让我最感激的人是卫生所的周大夫。周大夫是我接触过的第一个医生,他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崇拜和敬重,我又写了他。还有呢,因为我在疗养院工作,我身边的同事、住院的患者,我太熟悉他们了,我就挑了一个特别典型的中医赵大夫来写。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笔下的人物终究是有差别的。我在筆下注入了我的情感和判断,也对他们的形象进行了整合和加工,但他们的灵魂始终是鲜活的。

这三篇小说的创作完成,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记忆大门,好像在门口站着许许多多我熟悉的人,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蜂拥而至。这让我既惊异又激动,但无论如何,我要沉下心,把我周围的故事做一次梳理,缓缓道来,将来陆续奉献给读者朋友们。

[责任编辑 王彦艳]

猜你喜欢

中央大街萧红哈尔滨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家乡的中央大街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为你撑伞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我家的邻居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