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深耕细作
2022-05-30管丽琴
管丽琴
【摘 要】依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训练点,以课文为起始,开启一段课内课外贯通、短线与长线结合的阅读旅程,让阅读落地有声,让学生收获成长。
【关键词】“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阅读旅程 真实有效
语文学习一向很重视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统编版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汇聚了大量精彩好文,许多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自然贴切地嵌入文中,诉说着生活的美妙多彩,展现着生命的绚烂多姿,用心感悟能滋润心田、帮助生命成长。依循着“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个训练点,笔者用课文串联了一组相关的课外读本,开启了学生一段真实有效的阅读旅程。
一、一条主线:品析有新鲜感的词句
有效阅读依赖于核心的训练点作为主线统领切入。“品读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三年级一开始就纳入了单元语文要素,这样,“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成为一个很好的抓手、一条训练的主线。“有新鲜感”,即依据学生的阅读认知和心理特点,找出课文里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进行归类,无外乎有这些类别:意象陌生、表达新颖、感受独特。
意象陌生: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绒球花”“坪坝”“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些名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陌生:可能第一次听说,不知道绒球花长什么样子,想去网上搜一搜;“坪坝”要去查查词典,了解一下意思;对少数民族的名称、风土人情也充满了好奇。
表达新颖:如《花的学校》课文,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等人的行为。比如,运用“走过”“吹着”,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描写花朵时,运用一连串动词,把花想象成“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共赴一场花的宴会。而《大青树下的小学》则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感受独特:《花的学校》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观察,展开想象。花儿,生命跟孩子一样美好、动人,充满了对自由和爱的向往,作者用花儿表达了他对生命的赞美和讴歌。诗句在表情达意上写意随性,不拘泥于格式,将自己的情感寄意于天地万物,这样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于初学表达的学生而言,耳目一新,对于他们以后多彩地表达是很好的铺垫。
二、两个呼应点:语言+思想
在挖掘课文的教育价值,确立适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从单元重点目标入手,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再解读教材,根据文本的特点,萃取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针对文本的特点,教师通过勾连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找到语言和思想两个呼应点。
(一)单元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对应学生言语表达困难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以及阅读量的局限,他们的词汇是不丰富的,有时说一段话时会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描述经历的场景,一些学生还会用拼音来表达。另外,作为作文起步阶段,刚刚从低段过渡到中段,他们虽然也有写话练习,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怀有习惯性的畏惧情绪。阅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运用表达。
(二)人文主题“学校生活”、文本“儿童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对应学生心智不成熟
三年级语文学习上有很多新的开端,面临新的挑战,但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由此在遇到困难、挑战时,会显得无助,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寻找适当的途径解决问题,调节情绪。如单元人文主题“学校生活”以及课文“儿童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也是来回应学生的思想成长的。拟人手法的通篇运用,儿童的视角,新奇的想象,主角换成自然界的花儿,把花儿替换进了儿童的学校生活中,一样的上课、做功课、罚站、度假,有笑有泪。学生既可以在阅读中感受这些学校生活,又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到趣味,产生共鸣,得到精神的慰藉、向上的熏陶。
三、红线串珠的阅读实践:课堂品悟+课外拓展
紧扣“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根主线,回应两个呼应点,立足于课堂品悟,有效联结课外阅读,两者有机结合,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在短线跟进的自主阅读中,让学生拓宽视野、深化认识,获得语言与思想的成长。
(一)课堂品悟有新鲜感的词句
1.解一解陌生的意象
词汇的理解和积累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关注引导,增加学生的积累。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笔者布置了前置性预习作业:“课文中有提到哪些少数民族呢?对这些少数民族你了解多少呢,动手收集一些资料,课堂上我们来交流。”旅游照片、图片、文字解说,一个微型的专题交流会就让学生获得了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新词汇和新意象。“坪坝”这个新词则让学生在多种方法中理解并积累。
2.品一品新颖的表达
阅读和表达是相互促进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表达的最好例文,教师要十分关注课文中新颖的表达,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体例的格式等,让学生学一学、练一练。
如《花的学校》一课通篇拟人手法的运用是一大特色,笔者充分地利用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掌握了拟人的表达。笔者这样提问引导:“课文中的雷云、东风、花朵和生活中的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你喜欢吗?”学生反复品读后发现课文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课文中的 “雷云”“东风”“花朵”都像人,很可爱,文章也生动有趣。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拟人手法的好处,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词语句段。学生关注了“走过”“吹着” “跑出来” “跳舞”“狂歡”,这些本是描述人的行为却巧妙形象地用在了事物身上的词,这就是拟人修辞的关键所在。在学生陶醉情境中的时候,笔者让他们也来说两句拟人句,可谓是水到渠成。
这样一些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语句,清新亮丽,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品细悟,体会其表达效果,让学生从中也能习得写作方法。
3.议一议独特的感受
课文表情达意、流露的思想主题也是值得学生借鉴与品悟的。追随课文的语言,品读作者的情感,学生就能收获思想的成长、心灵的启迪。很多时候,笔者发现学生的感受是有光彩的,延伸到生活,切入内心,所以课堂要给予学生对话的舞台。
如《花的学校》作者用花儿表达了他对生命的赞美和讴歌。课文第3到第5自然段阅读交流如下:
生1:原来花儿也和我们一样想出去游戏,犯了错误也会被老师惩罚。
生2:有时候自己很不开心,原来很羡慕花草树木,感觉它们没有烦恼,学了这篇课文,知道其实大家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包括美丽的花儿,下次再有学习上的烦恼,可以去和花儿说说话,这样就不会感觉孤单了。
学生通过与课文语言的对话,会想到与植物交流,说说心里话,这不就是一种自我疏解压力的好方法吗?
(二)课外拓展有新鲜感的词句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进一步巩固阅读成果,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运用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课外阅读,追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深入领会诗人的格局风范,因此教师还得深耕好课外阅读这片场域,让学生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和激情,走进阅读的纵深。
1.归类摘抄
一本采蜜本归类摘抄好词好句,非常有利于丰厚学生的语汇积淀。学完课文当天布置的作业可以是课外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摘录好词好句并练习背诵。
如课文《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在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的环节,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泰戈尔的《新月集》,并且布置当天课外阅读其中的《金色花》《十二点钟》两篇散文诗,摘录“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书上画出词句,写写感受。
2.阅读批注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做阅读批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阅读习惯,受用终生。
如语文课前,笔者检查学生对《十二点钟》的阅读批注。
生1:《十二点钟》第1段,这些话有时是我心里想的,想不到伟大的诗人会这样写下来,写下来读着感觉特别亲切真实。
生2:这个伟大的诗人简直像个孩子,太可爱了。我很喜欢读这样的散文诗。我读这首诗歌,完全没有觉得累,觉得挺轻松的,诗歌的文字原来这么随意,我们也可以写一写。
这样学生依着兴趣,追随着梦想,去走近作家,感受他的情怀,在阅读中还会因为思想的碰撞,内容的交错,进一步接触更多的作家,走进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四、后续跟进:积累倾吐与切磋交流
在读写结合中,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师生精耕细作的阅读成果。
在学生的阅读记录本上,赫然整齐地摘抄着:
路边的小草枯萎了,金黄一片,像一方金手帕;草地间点缀着小星星花,像绣上去的图案。
抬起头,好像伸手就能碰到天。
悬崖旁有各种各样的刺,要是你敢摸它,它就毫不客气地戳你。
忧郁的心情蒸发了。
……
批阅日记,不禁惊喜于这样的倾诉:
把豆腐消灭干净的时候,铃声已经响了,我们排着队回教室。通过做这道菜,知道父母做饭的不易。一天三次,一个月90次,一年1095次,我们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选自×××同学的日记“做‘小葱拌豆腐”)
美好是要被分享与传递的,这样就会生出更多的美好。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就是阅读习作的分享交流。榜样引领,让全班学生的习作有了显著进步,字里行间的精彩与美善令人感动。
品读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始于三年级,但并不局限于本学段,在学习的整个过程我们都能从阅读文本有新鲜感的意象、表达、感受中拓展眼界、增长知识、习得方法、培養能力,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成长。我们以每篇课文为起始,开启一段阅读旅程,让学生始终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将课内课外贯通,短线与长线结合,让阅读在自主需求、落地有声中走得更广阔、更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