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与利用研究

2022-05-30李东银李惠芳杨雪梅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献资源彝族互联网+

李东银 李惠芳 杨雪梅

摘要:彝族文献资源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彝族文献资源存在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低、文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互联网+”时代彝族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关键词:“互联网+”;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03

0 引言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逐渐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也为彝族文献资源的智慧化建设和利用指明了新方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独特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关键。文献资源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彝族文献就是彝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这些文献一般保存在当地的图书馆中,其建设与利用与当地图书馆息息相关。对于彝族地区图书馆而言,彝族文献是其馆藏有别于其他地区图书馆馆藏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些文献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类型多样,是当地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只有更好地体现本地的民族特色,以民族特色资源建设为重心,使民族特色资源建设实现更独特、更优质、更精良的目标,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彝族地区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和保存方面的经验,也有利于不斷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图书馆常规文献资源和特色文献资源的创新发展,赋予民族地方文献强大的生命力,让民族地方文献焕发生机。“互联网+”时代对于彝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 “互联网+”背景下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的意义

彝族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人文风貌,衍生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彝族文化的生生不息不仅依靠传承人的口口相传,还离不开文献资料传承。这些文献饱经沧桑,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但部分文献保存在少数传承人和专家的手里,共享程度不高。历经岁月的洗礼,大多数文献存在破损和老化等问题。同时,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乡走向世界。由于缺乏说和用的语境,彝族语言文字的消逝速度越来越快,这对彝族文献资源的保存和传承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化、智能化的发展成为文献资源建设的关键词。立足于特色资源和技术,大力推进“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形成独树一帜的资源体系,将助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升。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彝族文献资源的保存和传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1 促进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是彝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中虽然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献保存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受潮损坏、运输时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有许多尚且留存在民间的手抄文献在再次抄写时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等。同时,由于区域、环境的限制,各方力量还未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文献资源共享还未达到馆际互借、特许借阅的标准。彝族的居住状况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传统的文献共享方式受制于距离很难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彝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彝族地区图书馆可以作为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的建设者和领路人,整合各方力量,健全文献资源的搜集和整理体系,增强文献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彝族文献资源优势,奠定彝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保存和处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

在此基础上,提高对科研和图书馆内部业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特色数据库与申报各类彝族项目齐头并进,参照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建设经验,把彝族数字资源整合到一起,使各个领域的人都能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和了解彝族的优秀文化,用这个方法为文献资源注入活力,发挥文献资源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使用价值,产生一定的成果后,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申请国家经费支持,建立数字化博览与传习中心等,以学术成果吸引地方和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实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彝族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发展。

1.2 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利于保持和增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彝族文献资源的完善。彝族文献资源的智慧化建设工作必然会带动彝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复兴民族文化的有志之士参与到文献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中来,推动彝族文献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的完善,进而吸引更多彝族文化专家、学者,推动彝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降低了彝族文献资源失传的风险,若无自然灾害等影响,其数字化成果的保真度将永久不变,有利于当代和后代专家学者研究彝族文化,大大促进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1.3 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当地图书馆的发展

彝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当地图书馆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智慧化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相比,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经费不足,这必然导致其在人员配备、资源数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图书馆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图书馆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找到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工程不仅承担着搜集、整理、保存彝族文献的责任,还承担着图书馆发展特色资源的重任,对图书馆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彝族文献资源对研究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发展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大力推进彝族文献资源的智慧化进程,有利于吸引全国各地致力于民族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此项工作中衍生出的特色项目将更容易争取到国家经费的支持,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将得到完善;其次,处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形成自己的特色后,将提高当地图书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度,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本馆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工作能力,促进当地图书馆的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彝族地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智慧化也在这个环境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低

为加强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彝族地区图书馆建立了彝族文献资源相关数据库,例如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彝族档案文献遗产数据库、彝文古籍数据库等,但是数据库自建成之后,总体访问量不高,受到的关注并不大。建设、维护这些数据库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项目拨款,如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其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搜集整理及其有声数据库建设”的经费,关注此类数据库的人以专家、学者、相关文献工作人员为主。大多数的彝族人居住在乡村,对于其中的中老年一代来说,由于从未接触过互联网,对于他们而言通过相关数据库了解彝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其中的青年一代来说,网络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相对而言彝族文化的吸引力不足,即使有足够的机会接触互联网,但是他们往往也对这些内容缺乏关注,因此数字化资源暂时未能在彝族人民中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加之已经建立的特色数据库的后续支持经费不足,内容更新较慢,其资源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在目前的发展情况下,还未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让相关资源走向大众,文献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不高。

2.2 文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

长期以来,彝族文献资源分布于各个彝族聚居地,即使有图书馆等单位和机构搜集整理相关资源[3],但彝族分布广泛,且在文献收集和保存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严重影响了彝族文献资源的交换和分析标引。同时,彝族地方文献多为非正式出版物,这给图书館的文献资源收集、保存、加工带来了压力,规范彝族文献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迫在眉睫。

2.3 人才稀缺

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和利用过程中,人才稀缺主要表现为部分图书馆需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的加快,数字设备、网站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将成为影响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关系着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的质量,但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存在年龄偏大、难以熟练操作最新的数字设备等问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工作人员的彝族文献资源保护意识是更好地实现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 “互联网+”背景下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与利用思考

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和利用是彝族地区图书馆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3.1 改变认知,为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打好基础

作为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其具有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必须把地方文献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持久深入地开展相关工作。首先,通过调研和实践的方式,让图书馆人员认识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和智慧化的重要性,并把此项任务置于重要位置,精心规划,认真部署实施。其次,增加图书馆工作人员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去到民族特色资源建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交流、学习,更能切身体验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图书馆、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能够进一步增强文献资源建设意识。最后,制定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有计划地收集彝族文献资源,为“互联网+”背景下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开展馆际协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彝族文献的受众面相对较窄,文献数量不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变革,越来越多的彝族文献都成为孤本或绝本。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纸质文献可转化为电子文献,解决了由于距离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单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法有效满足大数据时代科研的跨学科需求,各个图书馆将被纳入一个相互依存、各取所需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首先,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政策支持,开展馆际协作,与各图书馆和藏书点沟通协调,建立科学系统的收集和保存制度,科学管理文献资源。其次,选择先进的数字设备,尽量做好做优保存、扫描、存储等工作。比如在扫描时,尽量选择高性能设备,在把文件从本地上传到服务器时,尽量做到无损压缩等。优质的文献资源是促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馆际协作的基础,而馆际协作又将加速优质文献资源建设。

3.3 加强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推动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人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分工明确的人才队伍,是加快图书馆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动力。

彝族地区的图书馆要实现文献资源的智慧化建设,不仅要有精通图书馆专业知识、彝族文献知识的人才,还要有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对于特殊人才制定特殊的人才引进策略,并多渠道引入专业人才;对于现有人才,加强培训,为人才提供更多外出交流的机会,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在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同时,探寻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把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与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相结合,推动人才队伍的优化以及文献资源智慧化建设的发展。

3.4 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是提高文献资源智慧化成果利用率的关键[4]。首先,要扩大受众面,可以以文化传承人为突破口,在各类文化传承活动中,展示文献资源智慧化的研究成果和平台,提高相关数据库的曝光度,带动更多人使用文献资源智慧建设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的使用率。其次,把智慧化资源与教学相结合,提高相关数据库的使用价值。最后,利用图书馆的文化交流优势,在各类会议交流中展示彝族文献资源智慧化的成果及其影响,促进文化和经验交流。

4 结语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彝族地区图书馆要抓住机遇,保持特色,充分利用网络、设备、人才的优势做好彝族文献资源的智慧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共享。

参考文献:

[1] 邓冠文.中国互联网宽带技术的历史与发展方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9):25-26.

[2] 高建辉.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21:70.

[3] 王晓梅,关汉升.网络时代医学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4):207-208.

[4] 毛宇光.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8(49):79.

作者简介:李东银(1992—),女,云南楚雄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民族学。

李惠芳(1991—),女,云南昆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

向:教育学。

杨雪梅(1972—),女,云南楚雄人,专科,馆员,研究方

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文献资源彝族互联网+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承德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