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让泥塑课程惠泽每一个学生

2022-05-30周玲棣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融合

周玲棣

【摘 要】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的“非遗泥塑”课程,由一群对惠山泥人感兴趣的美术教师发起,率先在美术课堂中挖掘泥塑主题,把故事带进作品。之后学校进一步拓展非遗泥塑的文化内涵,以“泥塑+”方式,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用泥塑“讲述”课本里的故事,通过目标、学科、活动及空间的融合行动惠泽学生,实现育人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关键词】泥塑课程 融合 惠泽学生

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校美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结合2018年江苏省无锡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的研究,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途径,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泥塑雅韵代代传 非遗文化脉脉承”获评首批江苏省中小学“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一、目标融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非遗泥塑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对照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明确非遗泥塑传承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目标指向学生品格的提升、动手实践的体验、工匠精神的熏陶、优秀文化的浸润。

(一)非遗有传人

学校借助“非遗泥塑”,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责任与担当,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做中学做人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坚持不懈的品质,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作品,领略作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养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三)课程中育人

坚持以美育人,积极拓展跨学科学习,丰富学习资源,优化学习途径,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实现育人方式多样化。

(四)生活中立人

用“泥塑”扮靓学生童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于合作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谦逊、质朴、真诚的品性,进而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学科融合——助推学生品格提升

新课标中“跨学科”成为高频词,各学科都应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学校在原有泥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广泛阅读、深入研讨,不断调整课程开发的方向与路径,采用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互促进、优化发展的方式,建构指向学生和善求真、和乐善思、和毅担当等品格提升的主题式课程体系。

(一)学科课程,融合泥塑学习

学校成立泥塑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挑选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并聘请多位专家来校指导论证,大家研究、熟悉小学各学科的教材,由分管领导负责牵头落实,领导小组进行统整,以“泥塑+”方式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用泥塑“讲述”课本里的故事,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浸润学生的童年,以美养性、以文育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泥塑主题

德育处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传统文化之传承孝义品格系列、革命文化之传承红色基因系列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传承勤劳美德系列课程,通过少先队活动、研究性学习、少年宫活动等,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向融合育人。

三、活动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泥塑+”课程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展了跨学科领域,优化了学习途径,学生参观调查、快闪义卖、公益创作、成果推广,在活动中体验,在经历中成长。他们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面对失败,学会大胆表达……

小小巡讲员,分享泥塑故事。向观众讲解少儿泥文化研究院规划布局,介绍泥塑大师的成就和学校师生的作品,讲述一个个泥塑作品背后的故事。

小小记者团,书写泥塑经历。我们通过调查采访、参观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及时撰写泥塑活动体验、感悟,以及学校“泥塑节”专题报道,用文字记录收获和成长。

小小戏曲社,演绎经典作品。选取《穆桂英挂帅》《沙家浜》《红灯记》等戏曲中的经典片段,通过演一演再捏一捏的方式,让泥塑作品更有生命力。

小小推荐家,传播泥塑成果。我们结合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社区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宣传学校泥塑特色成果,传播惠山泥人文化。

小小设计者,传承泥塑文化。我们通过个性化创意表现,用一块块泥巴阐述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模仿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程、丰富课程。他们不仅仅要学会某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进取、学会责任、学会担当、学会坚持、学会分享,这些品质的养成能够给他们的未来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四、空间融合——开放学生学习场域

教育,不仅仅在教室里、在校园里,它还应在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上。因此,学校积极与外部沟通、联动,整合多方资源,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边界,大力拓展育人场域,以美润心、以文化人。

校内空间创设坚持“秉承传统文化,彰显泥塑特色,打造和美校园”的文化建设主题,合理规划校园布局,注重打造流动的泥韵物型空间场域,让每一个泥塑景点都有故事,让每一条走廊过道都会“说话”,让校园成为开放的课堂、流动的“书本”。学校“泥塑五景”——少儿泥文化研究院、“百和墙”、二十四节气体验馆、课本里的中国故事主题馆和惠山泥人工作坊,把泥文化博物馆搬进校园,让师生感受全国各地不同的泥文化特色,营造了浓厚的泥韵文化氛围。班级围绕“我们的班级名片”“多彩的校园生活”“缤纷的童年梦想”等不同主题捏制形态丰富而充满童趣的作品,开辟泥塑专栏,搭建交流平台,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在泥塑一方天地中展示自我。

走出校园,我们组织学生走进中国泥人博物馆、惠山泥人厂和惠山泥人研究所,探寻泥人的前世今生;寻访泥人大师,走进大师工作室,面对面感受匠人匠心;参观名人故居、红色基地,用泥塑作品传承红色精神,让黑泥焕发新颜,砥砺师生德行;举办专题展览,进行“非遗泥塑”成果展示,让更多的人领略无锡惠山泥人的文化魅力。学校通过亲子阅读、艺术旅行、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和领会惠山泥人文化的精髓。

当然,学校还应努力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联合本地文明办、社区、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門组织,注重发挥家长志愿者、校外辅导员、社区义工团队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惠人资源的共享共建。

“双减”给校园带来了可喜变化,“融合”让学校能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柏庄实小通过非遗泥塑课程的滋润涵养,构建多方融合的实践路径,有效提升学校美育成效,惠泽每一个学生,成就他们的未来。

注: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课题批准号:C/B/2018/002)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融合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