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管理策略
2022-05-30邹金凤
邹金凤
每年的九月开学季,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学校门口,家长把一年级的孩子送到了学校门口,但孩子撕心裂肺地哭闹着,死活不愿意进校门;在学校里,一年级学生常常在上课的时候跑到旁边去找同学玩、执笔姿势不正确、写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作业经常会忘记等;在家里,家长对着做事拖拉的孩子大吼大叫,幼儿园时的那种母慈子孝的情景荡然无存……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在状态的“萌娃”调教好,让他们能尽快适应小学模式,跟上成长的步伐?学校要在把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较为关键的第一步。
小学一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最关键的时期。行为习惯包括学习、卫生、生活、文明礼貌等方面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中的名句“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告诉我们: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分步落实、循序渐进和坚持不懈的过程。
一、有章可循
一年级刚开学的第一个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月,也是决定教师后期的班务、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月。学校一般把刚开学第2周至第4周的时间称为“习惯养成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立了规矩还不行,还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学校可将开学的第一周设定为各种常规制度的学习周。在这一周里,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课堂纪律要求等,让这些规章制度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同时,教师要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适合本班班情的班规。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稍微抽象的词语可能都理解不了,做事情也把握不好尺度。为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直观易懂、切合实际,要有利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执行。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前,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教师都要提出明确、易懂的具体要求。
例如在上课前,学生的学习文具要求统一摆放在课桌的左上角;班干部和值日生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坐姿和回答问题时的站姿都要做到“头正、身直、肩平、足安”;上课期间的读书交流或者回答问题时,学生要按照学校规定的声音分级表,把握音量的大小;在集合或者排队放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并听从老师的指挥;在上学或者放学进出校门时,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路线行走,不吵吵嚷嚷或推推搡搡;等等。总之,从进入校门那一刻开始,到晨检、两操、课前准备、上课、课间活动、排队集合等活动,学校都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唯有这样,学生的行为才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二、循序渐进
有了明确的要求之后,还要重在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千万不要期望所有学生都会自觉地按要求做到位。各种习惯的训练可分阶段、分类型、分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例如这节课重点训练课前文具的准备,下节课重点训练握笔姿势。平时,在课堂内外,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在发现学生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做出正确示范并开展强化训练。这样持续的行为习惯训练,能让学生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再变为自觉。
为了让各种训练更高效,教师可以改编一系列的训练口令,如“小小手,放桌面”“小小腰,要挺直”“别人讲,我倾听”“小眼睛,看黑板”“书捧起,稍倾斜”“时间到,笔(书)放下”等。通过这些师生你呼我应的口号互动,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一听到教师的前半句口号,马上就会一边说口号的下半句,一边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这些响亮的课堂口令能有效地提高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执行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
实践证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任何捷径,唯有“示范、示范、再示范,重复、重复、再重复”才是有效路径。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各种行为要求就能深入学生心田,进而养成良好习惯。
三、多元评价
一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特别注重老师和同学的评价。评价方式可分为自评、他评、周评、学期评、家长评、比赛评,等等。平时,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当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时,要毫不吝啬地及时表扬他们。教师对他们的表扬可能只是一句亲切的鼓励,或可能只是一朵可爱的小红花、一颗棒棒糖,也可能只是摸摸他的小脑袋,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甜甜的微笑……这些激励性的评价通常能收到意想不到地教育效果。
为了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教师可在课室里设置一棵漂亮的表彰树,每周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集体评选出一批“德育之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等,把这些学生的相片张贴在表彰树上,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模范的引领作用。每周的班会课上,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与贴在墙上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对照,纠正自己的行为。另外,还可让学生两两结对子,让他们之间互相评价、监督、竞争,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每两个星期,各个学习小组也定期开展一次阶段性的评价,让小组内的成员根据同学的表现相互评价。
为了发挥家长的评价作用,教师除了利用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家访之外,还可以设置了一个《家校联系本》和学生家长进行书面联系,让家长每周一次对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多元评价能让学生在别人的不断赞赏、评价中认识自我,进而纠正不良的行为,在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渐渐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共育
俗話说:“孩子是父母的一张名片。”这句话说明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地反映了父母的修养与素质。事实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很多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都是因为父母自身不正,和孩子交流少,以及打骂式教育等造成的。也有不少家长在孩子从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后,对孩子的期望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方面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当孩子没能达到期望时,家长也会随之产生焦虑、激进的心理。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校要给家长适当的指导。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召开家长会、成立家委会、开展习惯培养专题讲座、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培训等,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倡导父母利用孩子的模仿心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孩子的养成教育。这样密切的家校配合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只要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注重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齐抓共管,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